屈原历史背景故事 屈原文化常识历史遗存

屈原历史背景故事 屈原文化常识历史遗存(1)

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是屈原故里,史料记载和保留至今大量历史遗存。

【乐平里】

两晋南北朝,北魏人郦道元《水经注・江水》引袁崧语:“(秭归)县东北数十里有屈原旧田宅,虽畦堰糜漫,犹保屈田之称也。县北一百六十里,有屈原故宅。累石为屋基,名其地日乐平里。宅之东北六十里,有媭亩,捣衣石存”。唐代文学家沈亚之在《屈原外传》引《江陵志》说:“屈原故宅在秭归乡,北有女媭庙,至今捣衣石尚存”。

屈原宅基:位于乐平里香炉坪正中,庚仲雍《荆州记》和袁山松《宜都山川记》所载“屈原故宅"即指此。

屈原庙:屈原诞生地有两座屈原庙,一座位于屈原村的香炉坪,明代始建,清光绪年间重修;一座位于北峰村的界限垭,清康熙四十二年建。

读书洞:又名洞辟书堂",位于乐平里响鼓溪畔,相传为屈原吟诗处,故名吟诗台。

照面井:位于乐平里伏虎山腰,由银灰*龙骨石砌成,相传为屈原幼年照影梳洗之处,一丝微尘也躲不过井镜"的明察。

玉米田:又名“屈田"、玉米三丘",位于屈原宅基右侧,相传屈原少年时代曾躬耕于此,又传屈原被放逐之后曾回乡务农,忍辱负重经营三丘稻田。

擂鼓台:位于香炉坪下响鼓溪西岸,相传为屈原回乡击鼓抗秦之地。

灵牛耕田:系乐平里一“怪",相传屈原借过农夫牛绳系书箧之后,水牛和黄牛耕田不再用牛绳,却服服帖帖听农夫使唤。

捣衣石:又名“女媭砧",位于屈宅之东北六十里,相传为屈姊女媭给屈原洗过衣裳的地方。

屈原《离骚》述及植物28种,乐平里存在15种之多(谭家斌)

【屈原祠】

唐代元和十五年(公元820年),归州刺史王茂元首建屈原祠于州城东5里的屈沱,并作《楚三闾大夫屈先生祠堂銘并序》。宋代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宋神宗赵顼封屈原为“清烈公”,归州百姓集资在屈沱修建起清烈公祠。祠为硬山顶,四合院式,由山门、配房、大殿、后殿组成,建筑面积为350平米。元代泰定初年(公元1324年),知州密儿哈吗,明代万历二十五年(公元1597年),知州孙鹤年,清代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知州王景阳,雍正十一年(公元1733年),湖北学政凌如焕,乾隆四十六年(公元1781年)知州王沛膏,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知州李炘相继维修屈原祠。

新中国成立后,曾先后两次对屈原祠进行了维修。后因兴建长江葛洲坝和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库区水位升高,屈原祠先后两次被迁建,今屈原祠建在秭归新县城凤凰山上。(刘开美)

【屈原故里牌坊】位于原秭归县城东迎和门外,是秭归老县城归州的标志性建筑,建于清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牌坊为重檐木结构建筑,四柱三间三楼,琉璃瓦盖顶,高约7米,面阔5.2米,海拔高程116米。其制作讲究,构筑合理,结构简洁明快,为清代牌楼建筑,是民间建筑技术与建筑工艺有机结合的佳作,也是湖北境内极其少有的木结构牌坊。牌坊明间的楼匾双面皆书有郭沫若先生于1965年10月25日题写的“屈原故里”四个大字。这两块楼匾现珍藏于秭归县屈原纪念馆。牌坊左边有“大清光绪十二年正月吉日立”的两·块刻有“楚大夫屈原故里”和“汉昭君王嫱故里”的石碑。右侧并立巨型石碑两座,题:“楚大夫屈原故里”、“汉昭君王嫱故里”

【屈原雕像】为了缅怀屈原,明代嘉靖十六年(1537年),归州百姓捐款鎸刻了一尊高103厘米的屈原石雕像。这是国内今存最早的一尊屈原石雕像。此石像原安放在小青滩屈大夫庙内,后移至屈原庙。

【屈原墓】相传屈原投汨罗江后,神鱼负尸返回秭归,秭归乡人具衣冠礼葬。清代康熙年间,在清烈公祠左侧修建起屈大夫墓。康熙九年(公元1670年),归州知州王景阳撰写《重修屈公祠记》,乾隆四十六年(公元1781年),湖北学政吴省钦撰写《修楚屈左徒庙碑记》,其中对屈大夫墓都有记载。

屈原墓位于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凤凰山屈原故里景区内,重建于清道光七年(1827年)。1976年兴建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时搬迁到秭归老县城向家坪。2006年因三峡工程兴建,湖北省文物部门复建到凤凰山上,恢复其历史原貌。

【中国屈原学会会长方铭谈屈原故里】

在现存传世和出土的战国秦汉文献之中,并没有关于屈原出生地的明确记载,屈原的作品里面也没有说他出生在哪里,《史记》只说屈原是楚国人。东方朔《七谏》中提到“平生于国兮,长于原野”,王逸在《楚辞章句》说“与屈原同土共国”,这是比较早的记载,但这些记载都显笼统,所以为研究者提供了解释的空间。屈原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人,同时也是被历史反复阐释的文化符号。

宜昌作为屈原故里的说法出现很早,东晋人袁崧《宜都山川记》说:“秭归盖楚子熊绎之始国,而屈原之乡里也。”宜昌过去是故夔国,也称归国,归国是与楚同姓的诸侯国,春秋中期楚成王时被楚国吞并,中间有四百五十多年属于楚国,战国后期楚顷襄王时又被秦人占领。白起攻占郢都的同时毁夷陵,而夷陵即今宜昌,这说明楚国都城和宜昌很近,秦汉时期宜昌又属于南郡,这就和东方朔的“平生于国”及王逸的“同土共国”有了联系。当然,有些学者对屈原故里有不同看法,也是提出了证据的。我们既要承认宜昌作为屈原故里的权威性,同时也要充分理解关于屈原故里不同观点对于促进我们接近历史真相的积极意义。

湖北秭归有非常丰富的关于屈原的传说,其中包括屈原出生地和早年生活的记忆,秭归人也一直认为秭归就是屈原故里。而且,当代社会认知也一般认为屈原故里就在秭归。在没有发现新证据证明屈原故里不是秭归之前,我们应该尊重秭归与屈原故里之间的密切关系。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