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山因有龙而得名(古老东方有一条龙)

“古老的东方有一条龙, 它的名字就叫中国……黑眼睛黑头发黄皮肤, 我们全都是龙的传人…这是一首赞颂我们中华民族的歌曲。每当这优美旋律在我们耳畔响起的时候,将勾起我们对伟大祖国的深深思恋与热爱, 更以作为龙的传人而充满豪情, 因为龙已是中华民族的一种象征。 在世界各国, 人们只要提到东方的中国, 就会想到那是一个巨龙的国度、龙的故乡。

少年朋友对龙一定都非常熟悉吧,它有威猛桥健而又巨大的身驱, 有升天入海、腾云驾雾、能伸能缩、 呼风唤雨等非凡的术领是一种无所不能的神奇动物。 然而实际上, 我们找遍整个动物世界,却不见它的身影, 它是一种虚构的动物。 但是,它为什么受到人们的尊奉崇拜?它是怎样“出生”到人间,又是怎样“成长壮大”的呢?

在十分遥远的远古时代, 那时的生产发展非常落后,人们对大自然的认识极为有限, 当看到天上的电闪雷鸣、 风霜雨雪;地上的洪水暴发、地震火山;以及人的生死梦幻等现象时,便感到迷惑不解,以为这一切都是受着一种超自然的巨大力量-的支配和控制, 神主管和统治着这个世界, 于是对神加以崇拜。 虽然神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圣灵,但它应该有某种具体形象的化身和代表物, 于是又从自然界多种动物的身上,各选取一部分,如选取蛇的身、鹿的角、鱼的,鹰的爪、 虎的掌等,加以怎象综合, 创造出了龙的形象。 龙便是集各种本领于一身的神物, 人们开始对龙进行崇拜, 以沂求风调雨顺、五谷丰收、 平安顺利等。如原始社会的炎帝、大禹、羌、越等部族都以龙为神灵加以崇拜,并以龙来作为本部落的名称, 仅仅属于伏義氏系统的就有长龙氏、潜龙氏、降龙氏、水龙氏、青龙氏、赤龙氏、 白龙氏等。 神话传说中三皇五帝的炎帝和老帝都是受龙感应而降生的。 大禹的父亲死了以后还化作黄龙腾空飞去。 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的形泉也不断演变,并增加了吉祥喜庆等许多新的含义, 又成为皇帝天子威严神圣至高无上的象征,最终发展成为了我们整个中华民族的一种象征。

朋友们一定见过不少龙的图案吧,如北京故宫和北海公园的九龙壁上的龙, 气势威严;街头花木扎制的龙,活灵活现; 元宵节舞龙灯,喜庆欢快;端午节赛龙舟, 热烈壮观,等等。但是,最古老的龙是什么样的形象呢?

1987年6月,河南省濮阳县文物管理部门配合中原化肥厂的一项施工工程进行文物考察时,在一处原始社会遗址中意外地发现了三组用蚌壳摆塑成的龙虎图案。第一条龙位于一个大墓中,墓主人是一个身材高大的壮年男子, 在他身体骨架的左右两侧分别用蚌壳精心摆塑了一条龙和一只虎,其中这条龙身长1.78米,高昂着头,微张着嘴,眼望前方,身体弯曲,身下有两条足,呈游走的形态,姿态生动,活龙活现,好像是一位保卫墓主人的忠诚卫士。

第二条龙位于这座墓南边不远的一个灰坑中,是龙与虎的连体, 虎头朝北, 背上站立一头小鹿;龙头朝南,头上爬行着一只蜘蛛, 龙口张开,吐着长舌, 正对龙口的前方有一颗也是用蚌壳摆塑的圆球好似龙在戏珠,十分有趣。

第三条龙位于第二条龙的南面,头朝东,尾朝西,背上骑有一人。 紧靠这条龙的北面, 还有一只头向西,呈奔跑状的虎。

这三组龙虎图案的年代,据考证为公元前4000年前,距今已6000多年了。 图案造型形象生动, 新颖独特, 显然是经过精心设计和摆塑的,这在中国的考古发现中前所未见。 这几条龙的形象, 也是目前所发现的时代最早的龙的形象, 它是龙的最早“祖先”,被警为“中华第一龙”。

龙山因有龙而得名(古老东方有一条龙)(1)

这几组蚌壳摆塑的龙虎图案,向我们展示了原始人生活的一个新天地,意义非同一般。第一,在艺术上, 它那龙腾虎跃的新颖独特造型,为中国工艺美术史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形象资料。原始人的艺术创造方法, 以玉器雕刻、 陶器摆塑和岩石上的绘画等最为常见。 而这种用蚌壳摆塑的方法却极其罕见, 它为中国古代工艺美术增添了新的内容。此外,“中华第一龙”的出现, 把中国龙形象出现的历史推前了1000年, 艺术家们从这里可以看到龙的“婴儿”时期的模样,进而对龙是如何的成长壮大, 发展演交有了更清楚的认识。第二, 在历史研究上,对研究当时的社会性质、 人们的忍想观念以及中国文明的起源都具有重要意义。 在我国,龙和虎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中都是威武和权力的象征。 龙的神异, 前面已说过,虎则是山中猛兽, 敏捷凶猛,有山中之王之称。 这充分反映了葛主人生前的地位非常高,权力极大。所以, 在他死后, 要有龙和虎来陪伴,作为他的卫士来驱除一切鬼怪邪气,永保他在地下世界的平安顺利。

龙,永远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世界东方的巨必将高高腾飞,奔向繁荣富强的美好未来。

龙山因有龙而得名(古老东方有一条龙)(2)

蚌塑龙

龙山因有龙而得名(古老东方有一条龙)(3)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