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对道运用的总原则:道和元气的认识

道家学说--古典气功学的理论基础

道家对道运用的总原则:道和元气的认识(1)

道家是兴起于春秋战国之际的一大学派,其学术思想影响中国文化垂数千年至今,于气功学的贡献尤为巨大。道家的创始人老聃,俗称老子,他曾是“周守藏室之史”。在远古时代,是专司观天象、定(订?)历法的,面向自然。因此,老子开创的道家学派特别重视天人关系,重视人的生命运动的自然规律,因而也特别注重气功实践。老子作“道德五千言”,阐明道家的基本思想,称为《道德经》。而从气功学来看,他在这本书里以“道”为本体,全面地、系统地阐述了气功学的基本理论,并提出了以清净无为为主旨的修身方法。因此《道德经》不仅是道家的圣经,也是中华气功学的宝典。

老子以后,道家的思想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关尹、宋鈃(xíng)、尹文等都是一代道家大师。先于老子的《管子》书中《心术·上》、《心术·下》、《内业》和《白心》等四篇文章,与老子的思想相一致,并对气功学的理论和方法作了进一步的论述。不难看出,“心术”、“内业”和“白心”(白作明解)实际上就是气功的同义词,而集先秦道家之大成者是庄周,世称庄子。《庄子》一书体现了他的学术思想。成书于汉初的《淮南鸿烈》,则是先秦道家思想的汇编。下面我们将以这些著作为主,略述先秦道家的思想和道家的气功理论。

这和《易》关于宇宙万物演化规律的说法是一致的。 和老子、管子一样,庄子也认为“道”是自然界基本的存在。在《庄子;大宗师》一文,他说: “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而“其为物也,无不将也,无不迎也;无不毁也,无不成也。” 因而整个宇宙里,万物无时不处于生成往来的变化运动之中,而这

一切又都本源于“道”和“道”固有的运动规律。

另一方面,庄子继承了管子,发展了元气学说。他认为‘通天下一气耳’(《知北游》),气“合则成体,散则成始”即有形的万物是“气”凝聚的结果,“气”散则形消,而这又是新的有形之物形成的开始。所以《齐物论》说: “其分也,成也;其成也,毁也。凡物无成与毁,复通为一”这里的“一”指宇宙的元气,或者更彻底一些,是指“道”。既然自然界一切都由无所不在的“道”构成的,那么自然界就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这就是“道通为一(《齐物论》)”的含义。庄子特别强调宇宙万物的这种整体性,曾从

多方面做了这种论述。

道家对道运用的总原则:道和元气的认识(2)

总之,以“道”为本的自然观和以元气为基本存在的宇宙观,以及“道通为一”的整体观,是道家思想的基础。而对“道”和元气的认识,又是先秦道家的修身(气功)实践经验积累的结果。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