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琴书刘世福十大劝:梨园留声山东琴书泰斗
邓九如操琴
邓九如,山东莘县观城镇人。家乡多琴书,号称琴书窝儿,因此,他自幼爱好此业,常在地窨子里与乡亲习演琴书。十几岁时他带着一把二胡来到济南府。
邓九如初来济南时,生活艰难,缺衣少食,无住处,只好流落街头,挨门卖唱乞讨,夜宿北关某饭铺的屋檐下。因他相貌甜俊,态度和善,手脚勤快,常帮店主洗刷碗筷,清扫桌凳及店堂,颇得主人喜爱,于是被雇为童工,不但管饭,而且还付给少许工钱。就这样,他一面在饭店服务,饱暖之余继续演练琴书;一面联络市内琴书演员,租场演出,渐成为职业演员。
他在济南活动了几年,便想着外出发展。当时北方曲艺多活动在北京、天津、东北等地。北京、天津系大城市,他不敢奢望,东北是山东劳工的聚集地,场面宽广,“生意”好做,于是他第一站便直奔营口。在营口某书场,场主问他:“水牌子上写的演出叫什么形式?”山东琴书本来并无雅号,通常都叫它“唱阳琴的”、“打阳琴的”、“唱小曲子戏的”等等。他把这情况说了,场主想了想说:“这些名称都不雅,你们是山东人,又是打着阳琴说唱书目的,叫“山东琴书”好不好?”邓九如一听,这名字确乎好听,就满口答应:“好好好!就叫山东琴书吧。”这就是“山东琴书”名称的来源。后来在天津广播电台播音时,便正式起用了这个雅称。
1933年邓九如、张凤玲、张心乐、邓秀玲进天津演唱,
在青年会商业电台播演,正式定名“山东琴书”
由于邓九如长相标致,嗓音宏亮,唱腔优美,又在山东劳工聚集的地方演出,可谓天时、地利、人和全得,一唱即深受欢迎,名声大震。这时收入也多了,不用再为生活终日奔走操劳,只要每天按时演出就一切无虞了。于是他便访同行,串剧场,饱览其他演唱艺术,如评戏、京剧、河北梆子、丝弦、京韵、梅花,以及东北大鼓等等。通过一段活动,邓九如眼界拓宽了,艺术加深了,原来积聚在心灵深处的“闯事业”的心绪更调动起来了。他决心要改革山东琴书。
山东琴书本为民间小曲联唱体的曲种,原说琴书有七十二牌;后来发展了,琴书有一百单八牌;后来又发展的曲牌已达二百余个。不过,不管它一百多个或二百多个,其主要曲牌只有两个,即“凤阳歌”与“垛子板”。只要会唱这两个牌子就可唱琴书,会其他牌子的人却在少数,尤其会唱二百多个牌子的可谓稀世罕有。至于二百多个牌子的统计,不过是挖掘整理者的事。较普遍流行的牌子有“上河调”、“下河调”、“梅花落”、“剪剪花”、“银纽丝”、“叠断桥”、“寒口垛”、“ 呀儿哟”、“娃娃”、“凤阳歌”、“垛子板”等十余个。而且这些牌子都是各地的艺人根据当地流行的民间小曲汇集起来的。所以又不是规范普及的,有的艺人会唱这几个,有的艺人会唱那几个。只有“凤阳歌”和“垛子板”是人人都会的。
其他牌子唱腔都是固定结构的,谁要唱错便马上受到知者的指责,独有“凤阳歌”与“垛子板”唱法不求统一,各自为政。
“凤阳歌”是四句一番,俗称“四句腔”。它的唱法是一、二、三句不限,第四句必拖腔。唱法比较自由,拖与不拖和拖长拖短随意。“垛子板”是两句一组,即上下句。上句顿截不拖,下句拖直腔,可长可短。因此琴书艺人各有各的唱腔,拖腔不同,长短各异,只要符合上面的原则唱法,就是山东琴书。因而这两个牌子成了琴书的主要曲牌和基本旋律。演员的区分在于此,路数的区分也在于此。
邓九如深谙此道,明白改革必从这两个牌子着手。北方人对音乐的欣赏力较强,对唱腔的音乐性要求较高,如北方有京韵、梅花等大鼓,唱腔悠扬,委婉曲折,而山东快书、山东鱼鼓、山东落子乃至山东琴书(南路)等则开门见山,唱腔简朴。所以改革琴书必从北方习惯,不然难成新种,更难盛行于北方。
说来简单,做起来可真不容易。邓九如把这四句腔试着把第一句无拖腔改为有拖腔,怎么拖是往高处拖,还是向低处拖或者向平处拖。又怎么与下三句腔配合?怎样才能让人听着舒服?他又进行了反复艰苦的思考。
他想起了济南趵突泉。
趵突泉的三股水是由地下涌出的,涌出之后又自然地倾泻池中,再由池中顺流而下,经过小清河流入大海。他的声浪与形状既惊人,又诱人,更悦人耳目,使游客赞叹不已。到济南的外地人无不一览胜景,也无不传颂乐道。这对他四句腔的创造起了极大的启发作用,他的四句腔就是沿着这个思路而出的。
他的第一句唱腔犹如平地喷泉,庄重宏亮,喷薄而出,词清腔美,雍容大方,醒人耳目;第二句更像喷泉自然落下;第三句则承第二句平落转折;到第四句则滚滚流淌,潺涟悠扬,使人心宁气顺,特别在唱腔将收之际再起高峰,大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境,使观众不由心旷神怡。这一切都是邓九如通过摩仿、分解、提炼、艺化、吸收等工夫和夜以继日的钻研获得的,全应了“有志者,事竟成”的箴言。这是邓派“凤阳歌”的基本旋律。使用中,根据唱词内容情感的变化,再做部分音符的调整,以应对七情的不同表现。
刘伶醉酒唱片
他在东北时这唱腔就初具雏形,以后在天津、北京边演边改已达到完美程度。不料回济南后,他这些改革竟被某些同行所否定,说他胡编乱造,说这样一来就不是琴书了。他却顶住了这些非议,继续加深改革,勇敢演唱。他得到了观众的好评,上座率猛增,而且被济南广播电台看中,竟然邀他连续播放《皮袄计》、《双锁柜》等节目,一时轰动了济南。每天播放时,电线杆路灯下(那时电线杆上多挂有广播喇叭)聚集成片的听众,不了不散。他的改革创新成功了,得到了社会的承认。解放后,开辟人民商场时,他在土山上建了“九如书场”,从此坐地说书。后来东北军区的两位演员周环生和韩凤兰按照他的唱腔演唱了《梁祝下山》,并且灌了唱片在全国各电台播放。从此名声大噪,邓派琴书确立了自己的地位。
特别在1962年中国曲协在济南召开了全国山东琴书座谈会时,确立了山东琴书分南北东三路,邓派琴书为北路琴书,邓九如为北路琴书创始人之后,邓九如才在曲坛成为赫赫名人。他曾先后在上海等地灌制了不少唱片和录音,他的弟子也遍布祖国各地。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