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文化苦旅第一篇(历史写作者余秋雨)

将生命释放于大地长天和远山沧海,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实践到极致,辞职23次只为寻找中华文化的辉煌。

他唤醒了唐宋八大家所建立的散文尊严,向易逝的生命叩问着无穷的历史。

他是一个成名已久的文化学者,也是一个永远有着活力和行动力的资深作家。

破惑前行,不以大师头衔自居,他说,他是“写作者”余秋雨。

余秋雨文化苦旅第一篇(历史写作者余秋雨)(1)

在做客《舍得智慧讲堂》时,余秋雨谈到他的书中破惑的概念。他认为人活得那么劳累的原因是因为被“惑”所困,名誉的惑,财产的惑都使人疲于应付。当这些惑完全去掉以后,你终于会发现,人生如此轻松。

余秋雨文化苦旅第一篇(历史写作者余秋雨)(2)

泥步修行而能自得其乐,他的舍得智慧在于舍去人生之惑。“舍”俗世之惑,打破边界;“得”修行沉心,创作不辍。

——舍去名利之惑 泥步修行——

在接受《舍得智慧讲堂》的采访时,主持人向其提问如何概括人生取舍之道,他以一个形象的比喻巧妙回答:“自己就像一个山谷,漂亮的白云可以飞进来,美丽的鸟雀可以飞进来,乌云和乌鸦也可以飞进来。所以,要一直保持能接纳一切的山谷的胸怀和心态,什么都可以来,什么都可以去。”

余秋雨文化苦旅第一篇(历史写作者余秋雨)(3)

他认为地球都会因为遇到小行星的撞击而发生很多未知的意外,相比之下个人的名誉就更没有价值了。

所以这也不难理解,为什么他能在事业高歌猛进时,辞职23次去寻找中国文化。

余秋雨文化苦旅第一篇(历史写作者余秋雨)(4)

1986年,余秋雨被推举为中国内地最年轻的高校校长,并出任上海市中文专业教授评审组组长,兼艺术专业教授评审组组长。担任领导职务六年后,他连续二十三次的辞职终于成功,开始孤身一人寻访中华文明被埋没的重要遗址。

余秋雨文化苦旅第一篇(历史写作者余秋雨)(5)

舍去名利之惑,他毅然迈入了狂沙散漫的戈壁滩,开始了他的人生修行。丝绸之路、河西走廊、茶马古道,他用散文的方式将这些古迹文化一一道尽。他如同虔诚的朝圣者,探寻着人类重要古文明的遗址。

余秋雨文化苦旅第一篇(历史写作者余秋雨)(6)

他把在探寻中得到的思绪全都写入了《文化苦旅》里,西北的飞沙走石有了自己的爱恨情仇,被遗忘的断壁残垣也有了自己的鲜活生命。

1992年,《文化苦旅》正式出版,仅仅一年之间,这部书就重印了11次,畅销二十多年,影响了几代人的阅读趣味。

——舍去边界之惑 创作不辍——

在谈及文化苦旅轰动时,余秋雨向《舍得智慧讲堂》的观众这样解释:因为他所寻找的一个个废墟下的辉煌,正是中国读者都需要知道的,这是他们心底的废墟,我要点活他们废墟心底的火,而这个火,他们心底也存在的。

余秋雨文化苦旅第一篇(历史写作者余秋雨)(7)

于是在余秋雨的笔下,我们能看到欧洲文明的奢华靡丽,中东文明的深奥虔诚,海纳百川,包罗万象,却又公正客观,不失偏颇。

有人好奇为何寻找中国文化的途中,却要花费如此多笔墨词藻去描写国外的文明?

他在节目中做了解释:“文化上的保护主义需要理性对待。任何文化都有土地作为支撑,但好的文化没有界限。巴赫、贝多芬的音乐,我们不会考虑是哪个国家的,好的文化传入到全世界都是一样的。”

余秋雨文化苦旅第一篇(历史写作者余秋雨)(8)

舍弃文化上的边界之惑,他把中华文化史上的点,用世界文化的高度重新又梳理了一遍,几十年来,他自外于作协、文联等社会团体和各种会议,不理会传媒间的杂音和喧闹,以独立知识分子的身份完成了对文化的自由表述。

余秋雨文化苦旅第一篇(历史写作者余秋雨)(9)

舍去名利,无惧非议,坚守本心,执着追寻;学术无界,文化无墙,舍去边界,创作不缀。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