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悼会当天朱德叹息 追悼会当天朱德叹息
1976年1月8日,周恩来总理于北京病逝。就在他去世的第七天,也即是总理追悼会举办的日子,朱德却对秘书不住地摇头叹气说:“这怎么对得起恩来?”
众所周知,总理与朱老总是相识相伴半个多世纪的老战友,他们一起打响南昌起义第一枪,在战争岁月里共同经历生死考验,又携手迈入社会主义的新征程。
二人的高情厚谊毋庸置疑,那么朱老总又是为何在老友去世后发出这样的感叹,说自己对不起总理呢?
01 此生最后一个军礼
1976年1月11日上午,北京医院此时正举行周总理的遗体告别仪式。
佩戴着黑纱的朱德在女儿朱敏的搀扶下,率先步入大厅。
他缓步踱到灵床前,看着周恩来仿若熟睡的面庞,喉头一哽,眼泪就淌了下来。
这位已90岁高龄的老元帅,深深地弯下腰去,为老友献上最深情的一个鞠躬礼。
再直起身时,朱德已泪流满面。
接下来,只见他摘下军帽,缓缓抬起颤抖的右手,向周恩来的遗体行了一个标准的军礼。
这个动作此生他做过无数次,总是带着军人的潇洒利落。现在他人也站不直了,手也不听使唤,但这个军礼似乎比任何时候都要庄严肃穆。
他把千言万语,千情万意,全都融入了这个动作之中。
谁又能想到呢,这也是朱德元帅此生所敬的最后一个军礼,它被献给陪自己走过50多年风雨的周恩来。
当时只道是寻常,再回首时已惘然。
每每回想起他俩最后一次见面,朱德总忍不住伤怀叹息。
那是去年7月,就在朱德动身去北戴河休养前夕,他接到了周恩来身边卫士的电话。他这位老战友想见见自己,叙叙旧呢!
朱德满心欢喜应了下来,周恩来能邀请自己就说明他的身体是好些了。
本来前阵子,朱德就想去看他,但又怕影响周恩来治疗,这事儿便一拖再拖。这下可好了,总算能与老友重聚话当年。
然而,朱德不知道的是,周恩来哪里是身体变好,反而是怕自己不会再比现在好了,因此才赶在朱德去北戴河前发出邀约。
他又在见面前,脱下病号服,专门换上整洁的常服,就为了不加朱德担心。
等朱老总来到会客厅,周恩来马上热情地迎了上去。两人不约而同伸出了双手,紧紧相握。
“你好吗?”朱德关切的声音略带颤抖,这是周恩来住院以来,他头回来看望。
“还好。”周恩来赶紧扶着行动迟缓的朱德坐下,又问: “要不要换一个高一点的椅子?”
“这个就可以。”朱德说。
朱德年纪大了,又患有糖尿病, 为了不耽误他吃晚饭, 这天他们只交谈了二十多分钟。
两人依依不舍握手告别,周恩来目送载着朱德的汽车走远了,才转身回病房。
谁曾想,这竟成了两位老战友的诀别。
1976年1月8日下午,朱德接见外宾回来后, 夫人康克清告知他:“总理病情最近又恶化了。”
朱德听了很意外,周恩来手术很成功, 怎么会这么快就恶化了呢?
他沉默不语,直到晚上吃完饭心情都沉甸甸的。
晚上8点钟,朱德照常打开收音,里面播出的内容如一道惊雷劈下,使他震惊的愣在了原地。
今天上午9点57分, 周恩来就在305医院逝世了!朱德看向家人和工作人员,只见他们都已经泪流满面。
这时他才明白,原来他们早就知道了,只是怕自己过度悲伤影响身体。所以夫人才会先说恩来病情恶化的事……这是想叫他有个心理准备。
可是,他还是无法接受事实。
半年前那次见面不都好好的吗?怎么转眼人就没了!
朱德在沙发上坐了许久,眼泪止不住地流,他这一生,别说流泪了,就连心伤难过身边人都少见。
似想到什么,他突然发问:“你们知道总理的革命历史吗?”
朱德兀自开始讲起周恩来革命的一生,家人怕他身体受不了, 没让他说很多。
但他仍不时喃喃自语:“你们知道总理的革命历史吗?”
那双悲伤的眼睛里,盛满了对故人深深的回忆,他讲着周恩来,想到的亦是自己的革命历程。
他是1922年在德国由周恩来和张申府介绍入党的,这五十多年来, 他与恩来一起度过了无数个生死与共的日夜,他们是默契的战友,也是亲密无间的伙伴。
02 周恩来带他入党1922年10月22日,柏林瓦尔姆村皇家林荫路45号响起一阵敲门声。
敲门的正是朱德与孙炳文,他们从上海远涉重洋来到法国,又一路转赴德国,就是为了要加入中国共产党。
眼前这栋屋子居住的便是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旅欧支部的负责人周恩来。
朱德怀着激动又紧张的心情,叩门的手都不由带着微微的颤抖。
终于,门开了,一位身材颀长,面容清俊的青年出现在眼前。
朱德告知来意:“你好,我们是来找周恩来的。”
“你们有什么事需要我帮助吗?”
朱德一愣,没想到他就是周恩来,这也太年轻了。
他开门见山道:“我叫朱德,这是孙炳文,我们是专门来加入共产党的。”
周恩来眼中光芒闪烁,赶紧将二人请进屋里,为他们添杯倒水。
朱德见对方如此友善,心里踏实了许多,把自己报考讲武堂,担任滇军旅长,参加护国战争和护法战争的经过一一讲了出来。
言罢,屋内一阵沉默,只听见墙上挂钟嘀嗒走动的声音。
就在两个月前,他曾找上共产党最高领导人陈独秀申请入党,对方却因自己曾经军阀军官的身份而将他拒之门外。
朱德真诚地说:“尽管我是一名军阀部队的军官,但我的部队是纪律严明的,是不骚扰百姓的,我愿意加入共产党。”
奈何对方已经先入为主,仍他如何解释与表决心都无法使其改变看法。
不是说英雄不问出处,为何又要计较他的出身与来历?如果他真是个看重自身利益之人,大可以回到军阀部队中成就功名利禄,也就不会想加入共产党了。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周恩来神色无波,似在思考着什么。朱德有些忐忑地搓手,担心入党的决心再次遭到质疑。
好一会儿,周恩来开口了,但却没表明自己的想法,只是说:“你们还没有吃饭吧?如果没有,我们先一起吃饭再说。”
任朱德心中焦急,也只有先听对方安排。吃过饭后,周恩来表示入党的事还需要继续交流,而且并非由他一人定夺。
朱德没有感到失望,在与周恩来告辞后,他迎着微薄的日光,心中的理想信念之火比任何时刻都燃烧得炽烈。
在最高领导人那儿碰壁了又如何?什么都无法阻挡他对革命事业的追求,否则也就不会一路辗转来到柏林。
接下来的六天,朱德天天跑去找周恩来交谈。
他渐渐发现,周恩来虽然比自己小12岁,但他们的兴趣却十分相投。他们都喜欢兰花和音乐,在一起可以聊贝多芬,也可以聊共产主义。
朱德对年纪轻轻却才华横溢的周恩来十分佩服,而周恩来也逐渐被对方乐观、实在的性格打动,确定他是真心想为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而奋斗。
11月,周恩来向张申府请示了朱德二人入党一事,当时的党组织正处于需要新鲜力量的时刻,哪儿还搞什么身份论,因此张申府一听就同意了。
就这样朱德终于“修成正果”,消息传来,他紧紧握上周恩来的手:“……谢谢你,恩来同志。”
从此,中国革命的滚滚洪流又添一个光辉的名字——朱德,而他与周恩来半个多世纪风雨同舟的深情交往也就此拉开序幕。
在党的领导下,朱德先是以秘密党员的身份以在中国留德学生中开展工作,之后赴莫斯科学习,很快便回到国内。
1927年,他与周恩来重逢于南昌,此时周恩来是起义的总指挥,而朱德负责南昌的警备,两人在默契的配合下,共同谱写出革命胜利的乐章。
第四次反“围剿”,毛泽东遭遇政治排挤,“左”倾错误在党内占据统治地位,这时是周恩来与朱德珠联璧合抵制了党内错误领导,以弱胜强取得战斗的胜利。
在长征路前夕,也是他们力求团结,一再坚持让毛泽东参加长征,由此改变了红军与中国的命运。
朱德女儿曾说:“几十年内,周伯伯与父亲休戚与共。他们互相尊重,政治上互相鼓励,工作上相互支持,生活上互相关怀。”
二人的深情厚谊溢于言表,而民间流传着的一条毛毯的故事更是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他们的金石之交。
03 一条毛毯见证深情在国家博物馆内一直陈列着一条打着许多补丁的花毛毯。它看起来再普通不过,却有着一段非凡的经历。
这条毛毯不仅承载了朱德与周恩来的战斗情谊,也见证了老一辈革命家的赤胆忠心。
这条毛毯曾为朱德所有,也属于过周恩来,最后却又回到了朱德手中。
1936年12月,西安事变后,周恩来时常往返于延安与西安之间,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开启国共第二次合作而苦心竭力。
朱德看着战友憔悴的面容,想到他在风雪中劳苦奔波的模样,便把自己的毛毯送给了对方。
若能起到一二御寒之效,他便心满意足了。
此毛毯可是朱德极为稀罕的宝贝,若不是周恩来,哪里舍得轻易赠人。
他自己常年行军打仗,对生活用度向来不讲究,一个垫褥和一条军被就是他全部的行李。
可看在别人眼里,未免寒酸了些,这与其堂堂总司令的身份丝毫不搭,况且到了严冬又该如何抵挡得住酷寒的侵扰?
于是,朱德便收到了来自董振堂送来的苏联毛毯。
他与董振堂是一见如故的朋友,他们有着相似的革命经历,颇为投缘。
董振堂也曾做过国民党的旅长,后于1932年转身投入共产党的怀抱。
遗憾的是,1937年董振堂与战士们一同牺牲在了高台县。
朱德听闻噩耗,痛惜不已,于是对这条毛毯更加珍惜。
不管去哪儿,他都将之带在身边,它陪伴自己经历了反“围剿”战斗惊心动魄的日日夜夜,又随他一路迈过千难万险的万里长征。
朱德将这条意义不凡的纪念品转赠周恩来,足见其对周恩来的真情切意。
收到这条毛毯的周恩来也格外爱惜使用,不忍辜负好友的美意。
1937年,周恩来为国共合作的事宜赴西安与国民党谈判。一行人乘车来到陕西甘泉劳山途中时,突然遭到一伙武装匪徒的伏击。
他的随从副官陈友才在身中6弹的情况下,仍为了掩护自己而拼命与敌人搏斗。
那些丧心病狂的匪徒最后不仅残忍地杀害了陈友才,还把他随身携带的物品也狠狠砍上几刀。
而那条毛毯就在其中,这天,正是陈有才替周恩来携带着毛毯。鲜血在陈友才身下淌了一地,亦染红了毛毯。
当周恩来拿到这条战友的遗物时,他泪流满面:“友才是替恩来死的,永远也不能忘记他!”
他让妻子邓颖超将毛毯的血污清洗干净,再一针一线缝补上窟窿。此后周恩来便将它继续带在身边,睹物思人。
同年9月,当周恩来得知朱德即将率部东渡黄河与日寇一决生死,他便忧心不已。
此时的朱德已经50岁了,前线艰苦恶劣的生活条件恐怕为其身体再添重压。
思及此,周恩来想起那条特殊的毛毯,故人已逝,物尽其用才是它最好的归宿。
于是,兜兜转转一圈,最终毛毯还是回到了朱德手上。他带着周恩来回赠的毛毯,踏上了抗日御侮的征途。
每当革命道路天寒地冻之时,朱德就会摩挲着毛毯,想起自己与周恩来在柏林畅谈理想,在惜别时慷慨互勉的画面。
这位英勇传奇的大元帅指挥着千军万马,踏过万里河山,铸就了彪炳千秋的赫赫战功,终于同他的战友携手登上见证伟大胜利的天安门城楼。
在日后的新中国建设的征程中,他们依然亲密配合,激励前行……
50多年相知并行,他们的友谊得以窥见在这张毛毯里,也存在于每一个无需多言的时刻。
然而,谁曾想两人竟然连一个好好的道别都没有!就那么猝不及防地迎来了生死离别……
04 将革命进行到底周恩来遗体告别仪式结束后,朱德回家不吃也不睡,一连几天都是如此。
故友的音容笑貌宛如就在昨日,朱德难以接受现实,始终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中。
到了周恩来追悼会举行那天,朱德虚弱的身体以难以支撑。秘书担心他身体,便提议还是不去参加追悼会了。
朱德想也不想就直接否定了,除非他走不了动不得了,不然一定是要去送老友最后一程的。
不曾想,就在要上车出发的时候, 朱德的两条腿突然软得厉害, 竟然怎么也站不起来了。
这可把他急坏了,最后只好取消了原计划。
朱德难过地坐在沙发上连连叹气:“唉, 去不成了! 这怎么对得起恩来?”
一旁的秘书也很不安,朱老总与总理相交甚笃,这次“失约”必定会令他遗憾终身。
这时,朱德似突然想到什么, 连忙吩咐秘书把电视机打开。
他说:“就是坐在家里, 我也要参加这个追悼会。”
当低回的哀乐自电视里传来,那系着黑纱的灵车徐徐消失在长街尽头……朱德回过神来已经满眼泪花。
令众人惋伤的是,就在周总理走后不不到半年时间,朱老总也相继离开了人世。
两个共产党的卓越领导人一前一后的离去,是祖国的建设事业的莫大损失。
他们生前呕心沥血、竭忠尽智,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都在燃烧自己的力量。
周总理自1972年查出膀胱癌,仍坚持如常工作,庞大的工作量没有丝毫减少。
即使两年后,他住进了医院, 仍然日以继夜地操心国事,频频会见外宾。他好像一个永不知疲倦的陀螺,不到最后一刻决不停歇。
在1975年1月召开的四届人大上,周恩来拖着病躯发表讲话,而年事已高的朱德则全程与他并肩而立直到报告结束,用行动坚定地支持着老友。
这次会议确定了以周恩来、邓小平为核心的国务院领导班子,而朱德再次担任全国人大委员长。
两人的身体状况都不容乐观,但他们是此时政局中的定海神针,只要国家和人民需要,他们便义不容辞挑起大梁。
也是这次会议后,周恩来的病情便加重了。
朱德这时主动为好友承担了大量的工作,尤其是外事活动。在他去世前这一年半时间里, 他就出席了四十多次的接受国书仪式。
繁重的工作没有使他筋疲力竭,反而精神振奋, 整个人仿佛都年轻了好几岁。
这段时期,朱德数次提笔写下“革命到底”的条幅,以表达自己仍旧熊熊燃烧的革命意志。
然而在周恩来逝世后,他仿佛一下子失去了精神支柱,觉得身心交瘁。
可这时,广大人民群众在悲痛之际,还产生了对中国命运的巨大焦虑,国内局势一时变得极其复杂。
周恩来不在了,毛泽东也病重,朱德必须撑起局面,尽最大努力维护华国锋的工作。
他不顾虚弱的身体, 每天起早贪黑处理国事,每分每秒都尤为珍惜,家人担心他却怎么都劝不了他。
就在他去世前的五个月里,朱德会见了十八次外宾, 找人进行了三次谈话, 其中一次是去党校看望老教授成仿吾。
临别时, 朱德还在嘱咐成仿吾保重身体,队伍中的老同志不多了。
哪知很快,朱德就因过度劳累而肺炎复发了。
在被送去住院治疗的前几天,他还在带病坚持会见外宾。
住院后,朱德身体急转直下,多种病症并发, 已是强弩之末。
7月1日,党的生日那天,朱德特意叫来秘书,给他念报纸发表的社论。
之后,他又想听书和文件,朱德自言自语地说:“我还能做事……要工作……革命到底。”
而他人生的最后一次谈话,仍是对国务院副总理李先念再三叮嘱,社会主义必须要抓生产。
7月4日, 朱德已经说不出来话了,他紧紧拉着女儿的手, 瞪大眼睛,想交代些什么。
女儿朱敏懂得父亲心头的挂碍,流着泪凑到父亲耳边说, 他们一定会听党的话, 为人民服务, 叫他放心。
朱德听见了,艰难地露出一个欣慰的表情。
两天后,这位令敌军闻风丧胆的总司令,带着对革命事业的无限牵挂离开了人世间。
他或许已经追上老战友周恩来的脚步,与他在另一处指点江山、挥斥方遒……
结语
在朱德住院期间,不知是谁把一盆兰花悄悄摆放在了他的病房里,朱德看到兰花,脸上露出了一种少有的满足。
他与周恩来都喜欢兰花,它不仅寓意着高洁不屈的品质,也象征地久天长的金兰之谊。
两位伟人相差十二年出生,但却在同一年逝世。他们的出身来历截然不同,最终都为共同的理想信念而不惜燃烧至生命的最后一刻。
先人已去四十年,但其德泽长留,千古流芳。中华民族会沿着伟人闪光的足迹,勇毅前行。
参考资料:
[1]秦九凤.周恩来与朱德的革命情谊[J].福建党史月刊,2017(05):17-21.
[2]吴志菲.朱德元帅的临终时刻[J].党史文苑,2006(15):11-15.
[3]余玮.朱德一波三折的传奇入党经历[J].共产党员(河北),2014(16):14-16.DOI:10.14061/j.cnki.cn13-1033/d.2014.16.014.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