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买房孩子有户口吗 谈谈户口买房生孩子的关系

城市买房孩子有户口吗 谈谈户口买房生孩子的关系(1)

最近有几件事同期发生,一是高考快放榜了,二是今年的应届生毕业了,三是深圳限购了。咱们这个号一直很关注个人发展话题,看后台数据年轻人又占绝对多数,都处于当打之年,今天聊聊我对几个可能对个人发展有影响的事件的看法,希望能对大家有启发。只谈利弊,不谈是非。

户口的作用是什么?

应该说,户籍制度是一个历史遗留问题,制度创立时的绝大多数外部条件已经发生了根本变化,导致目前在大多数城市,户籍制度只是在空转,并没起太多实质作用。人事档案管理制度也是同样的问题,近几年毕业的大多数高校毕业生,也不在意自己的档案扔在哪,也不会再去维护档案内容。

而在一线城市和部分二线城市,户口往往挂钩了很多资质,比如买房买车,比如中高考。这个事的本质是城市规模和人口经济结构调控,以及本地资源向本地居民的优先倾斜。跟户口挂钩,是因为正好有这么一个制度方便操作,即使把户籍制度作废,想设置门槛,总是会有其他办法的。

我自己作为一个通过应届毕业落户北京的人,十几年下来的感受是,户口这东西在一线城市,属于那种有了不会带来太多好处,没有会很不方便的奇特存在。也就是说,它解决的是必要条件和资格问题,并不解决充分条件和能力问题。

一线城市的落户途径只有三类:应届生分配、人才引进(以前只限于某些体制内单位和大企业,这几年开始搞积分政策)、直系亲属投靠。后两者跟刚毕业的学生没关系,前者需要通过有落户资质的用人企业完成。上海和广深落户可能比北京容易一些,但在具体事务上会给你叠加其它条件,比如上海的买车指标拍卖,深圳这次的户口 社保双重买房门槛。

所以,具体到应届生,如果想去北京这样的城市发展,对待落户问题还是需要谨慎的,因为应届生身份是属于一个“错过就不再有”的必要条件。实在想重来一次,也不是没办法,只是代价比较大,比如再去读个统招双证的MBA之类的专业硕士(相对于普研那种学术型硕士),可在职攻读且能让毕业生重新获得一次应届生身份,可以重新寻找单位落户,这也是北京最近十几年以来MBA市场一直很火爆的原因。

所以户口目前在北京这样的一线城市意味着门槛,并且意味着身份的“锚定 代际”效应。注意这两个词,本文会反复提到。

什么叫锚定呢?有了就是有了,不会自然消失,且拥有后会将你绑定在某个位置上。而代际的意思,就是这东西会对你的后代产生影响。

户口就是这样一个东西,大家感受一下。

买房意味着什么?

前边说了,户口只是个必要条件,在部分城市意味着买房资格。当然,通过社保连续缴存年限也可以获得房票,不过这一点对于想创业或者想加入创业团队的小朋友就很不友好了。

不少年轻的朋友对于买房这事的心理压力很大,尤其是现在大家的工资无论体制内外,看上去都和房价没什么可比性,而体制外的工作怎么看都不像能管你一辈子。

而年轻人又比较容易陷入另外两个极端。

一种是极端的消费主义,努力赚钱努力花钱,今朝有酒今朝醉,不想给自己压力,买房结婚生孩子统统不在考虑;

一种是极端的虚无主义,压力特别大,觉得家里帮不上,自己的工作也指望不上,奋斗没什么奔头,越活越宅,也不怎么敢花钱,有点像日本的低欲望社会。

我从刚毕业就开始看房,但那时觉得单身买房干嘛,也不想薅家里羊毛,而且算了算,收入还不够还月供,所以佛系看房,怎么看怎么觉得北京的房子设计特别糟糕。虽然北京的房子确实很糟糕,但这并不耽误在接下来的六年中房价一路高歌猛进。

在这六年中我辗转租了五处房子,有合租有独租,从苏州街到酒仙桥然后到石景山。我倒不介意搬家,单身也没太多东西(如果舍得扔就更少),而且房东和合租的朋友人都不错,没出过什么闹心的事。

后来有一次陪朋友看房,算了一下账突然发现自己完全有能力供这套房,出门打了几个电话向家里筹款,当晚就敲定了这事。第二周贷款面签的时候遇到个插曲。面签头天国家刚出政策要提升首付比例、降低贷款利率折扣,当天四大行迅速跟进。

我在北京银行面签的时候,客户经理说你这套房可能拿不到两成首付七折利率的优惠了,我就很焦虑。结果客户经理审材料的时候发现我们是同届不同系的校友,于是冲到行长办公室说这份帮我加急审批通过,我就很幸运地赶上了政策末班车。

买房后自己才意识到一些事情。人不想背负压力(包括让家人背负压力)这是正常的,但在一个资产上升的周期内,不想背负压力意味着在后来会承担资金贬值的压力,除非你下决心一辈子不买房,且有信心认为家庭的资金有更好的去处。买房本身是一种锚定行为,是把资金化为资产,而房子这种资产是可以与区域甚至国家经济发展锚定的。

所以我倒不是劝大家都咬紧牙关掏空家底在一线城市买房,一线城市的房价房票确实超出了很多家庭的承受能力,况且大家也并不是都想一直留在一线城市。那么,你计划中的目标城市,是不是可以把房准备上,并且让家里老人先去住着,也别浪费了。

另外房子还有个好处就是可以传承,并不因为你用了,家人和孩子就没得用了,就是具备“代际效应”。当然,房价有涨就有跌,但中国未来几十年,人都是要往大城市跑的,大城市的房价是有保障的。

具体到北京这种一线城市,区域的房价差异已经开始出现,社区环境的重要性开始凸显,我妈就经常抱怨小区里遛狗的搞得满地狗屎,这其实也是另一个信号——这小区的物业即使不贬值,未来跑赢大盘的概率不大。所以可能是时候跑毒换房了,这是另一个话题。

总之,大家可以不买房,但总要做点什么事以锚定家庭资产。那种啥也不干,坐着等好事自然发生的心态,“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是病,早点治好早点面对现实。

我们生孩子图什么?

生孩子这事十年前根本不是个问题,那时大家烦恼的是想多生但国家不让生。

现在养孩子成本高,国家鼓励生育,但配套政策还没跟上。一线城市的各位,996累的跟狗一样,性生活都没了,生孩子这种ROI(投资回报率)很差的事,大家自然很难看得上。

问题是,生孩子这件事是不能算ROI的。

先来说说作为一种生物行为,生孩子意味着什么。

20世纪50-70年代,一帮鸟类学家和生态学家鼓捣出一个“K-r策略”理论,可以理解为自然界有两种生物策略,一种是个体弱,大量地生,没能力也不照顾后代,最后总会有后代活下来,以保证种族延续;还有一种是个体强大,生很少,悉心照顾,保障大多数后代能活下来,以保证种群甚至家族延续。

自然界里类似昆虫这种寿命短、生存环境恶劣、战五渣的就使劲生,而食物链顶端的生物通常天敌少寿命长,就少生并好好照顾。类似异形这种生育力和战斗力都逆天的生物,自然界是不可能存在的,一旦存在,最终摆平一切对手,自己也没活路。

所以人生孩子,首先是个生物本能,就是延续自己的基因。人类作为一个种族是很难团灭的,但某一个家族,如果后继无人,想消失还是很简单的。

脱离生物本能,只谈社会属性的人,生孩子又是图什么呢?社会人是要谈利益的,生孩子如果无利可图,ROI又算不过来,自然说不通。但,社会人维护利益的手段,除了法律,大抵只剩下血缘关系了。

所以生孩子本身,就是“锚定 代际”的根本手段。把自己的血脉固定下来,把基因和财富延续下去。江浙福建广东一带很多老板更极端,采用“K-r联合策略”,想尽办法生一堆孩子,给最好的条件,优胜劣汰,表现好的继承家业,表现差的反正饿不死。去世不久的澳门赌王和很多欧美大户人家,也是这么操作的。

但我不是单纯在鼓励大家生孩子。生孩子这个事的不可控因素还是很多的,比如我最近半年在参与一个儿童发育迟缓康复项目的商业化推广,背景是新生儿发育缺陷相关发病率近些年一路走高,如发育迟缓、多动症、自闭症。市场对干预、康复教育的需求非常大,且对社会非常有意义。

另一方面,孩子也不是想要就能要。2018年中国人口协会的调查显示,中国的不孕不育者已经超过了4000万,中国育龄夫妇的不孕不育率从20年前的3%攀升到近年的15%左右。造成新生儿缺陷和不孕不育这两件事的原因非常复杂,与环境污染、工作压力、生育年龄上升都有关系,这里就不展开说了。

所以回归到生孩子这个事,要么不生,生的话就意味着对家族积累的“锚定 代际延续”。很多年轻人,以及年轻人的父母,未必认为家族积累是必要的,谁的一辈子不是一辈子,自己开心就好,不想扛那么多压力和责任感,不想操心身后事。这个想法本身只是一种选择,无所谓对错,但怕的就是两代人思路不同,就容易闹起来。

一旦打定主意要生,还是要趁早,一方面降低不孕不育或者缺陷儿的风险,另一方面,生孩子以“锚定 代际延续”,本质上是“代际积累”。一个家族实现阶层跃迁,没有几代人的努力甚至牺牲,是做不到的。欧美发展几百年了,阶层已经固化了,新中国目前阶段对于“代际积累”只是刚有苗头,大家但有这个想法的,早点动手,同样的时间内,早迭代就能多出一代人,何况年轻人和比较年轻的长辈,照顾孩子没那么辛苦。

顺便说一句,你来自三四线城市或者更低,在一二线城市读书、却迫于各种压力没有留在一二线城市,或者父母觉得回老家全家都会生活轻松的,要认清一个事实,就是几十年后你们的孩子如果很优秀,在国内上大学的话,还是一样会在一二线城市并且想留下来。

而那时候,一二线城市的门槛和房价,恐怕已经上天了。城市化的进程不可逆,该来的压力,迟早会来的。代际积累的责任,躲是躲不开的。每代人能往上走一点是一点,最起码,​上完大学得留在省会城市吧。​

如何选择,永远是个人问题,但选择一定是基于对利弊的充分认识。今天写了这么多,是告诉大家我对这几件事利弊的思考。希望对大家尤其是年轻人作出选择,有所帮助。

温馨提示:本文仅代表个人观点,不构成任何选择建议。

选择有风险,活着需谨慎。

判官:资深产品经理,虎嗅2017、2019年度作者。

著有《产品觉醒》一书,京东、当当网可购买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