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25小时甲午惨败之谜(远去的枪炮声金陵机器制造局里的甲午往事)

建筑,是一座城市的表情和语言,也是城市历史的见证和延续。对南京人来说,南京晨光1865创意产业园是一个颇为神秘的地方——前身为清代金陵机器制造局的金陵兵工厂便坐落于此。走进1865产业园,顺着斑驳的墙面慢慢走过,一个多世纪前中国人对强国梦的执着与呕心沥血历历在目。2018年,金陵机器制造局被列入第二批国家工业遗产名单。

真实25小时甲午惨败之谜(远去的枪炮声金陵机器制造局里的甲午往事)(1)

废墟上建立起的辉煌

金陵机器制造局诞生于同治四年(1865年),李鸿章由江苏巡抚升任代理两江总督,在聚宝门(今中华门)外扫帚巷东首西天寺的废墟上兴建厂房,开办金陵机器制造局。1888年,金陵机器制造局为中国最先制造出第一门带车轮移动的架退克鲁森式膛炮,口径37mm,2磅后装线膛,声名远扬。

1865年,李鸿章将马格里主持的苏州洋炮局迁至南京,在聚宝门(今中华门)外扫帚巷东首西天寺的废墟上,重新建造厂房,办起了金陵机器局,简称宁局。后来,金陵机器局不断扩充,渐渐地扩占了临近西天寺的报恩寺。因为马格里是英国人的关系,厂区式样及格局参照了英国的工业建筑风格。而厂房里的设备则是从欧洲各国引进,当时世界一流。

“金陵机器局”在李鸿章的格外关照下,规模不断扩大。1870年建立火箭分局,1872年建立试造火药局,同年提出增加各种设备和扩充制造的计划,其中包括增制火箭与水雷。1873年,马格里受命赴欧洲,于1874年从英国、德国和瑞士购回一批机器,进行安装使用。这是宁局建成后进行的第一次扩充,使制造能力进一步提高,为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1874年,制造出三尺喷筒,用火药发射的火箭1000支。1877年,机器局增设水雷局,“招募艺童,学习洋文洋语”。

1879年2月,宁局接收乌龙山炮台机器局。接收后,由宁局承担江防炮台军火制造任务。1881年,为供给江防各炮台及留防各营充足的洋火药,继任两江总督刘坤一奏请在金陵机器局内添设一个洋火药局。近代化学先驱徐建寅对金陵机器局在军事技术上的改革作出重大贡献。徐建寅怀着一颗强国之心,“夙夜勤勉,始终不倦”,先后在制造局成功开创了炼钢、铸钢等多项“中国第一”,并成功研制新式后膛抬枪。至此,金陵机器局已成为一个拥有工人近千人,设备较好,规模仅次于江南制造总局的大型军工企业。

金陵制造局通过技术引进与仿制进行集成创新,使中国的火器等军事技术有了重大突破,创造了诸多中国第一,在中国军事工业的发展历史上留下的这段灿烂和辉煌永远记录在各种档案史料中。

真实25小时甲午惨败之谜(远去的枪炮声金陵机器制造局里的甲午往事)(2)

这里曾被侵华日军占用

金陵机器制造局是清末中国最著名的兵工厂之一,所生产火炮枪械的质量和数量在全国首屈一指。进入民国后,这里依然为兵工厂,生产中正式步枪、7.92毫米仿捷克式轻机枪、轮式120毫米迫击炮、改进后的高射机关枪……抗战期间,被中国军人称为“完美武器”的仿捷克式轻机枪以及用来击落日军飞机的高射机关枪,很多都是由金陵兵工厂制造的。

1928年,金陵制造局正式改名为“金陵兵工厂”,主要生产7.92毫米马克沁重机枪,82毫米迫击炮及炮弹,7.92毫米尖、圆头机步枪及枪弹等18个品种。1937年12月13日,南京沦陷,金陵兵工厂被迫西迁到重庆。直到西迁前,金陵兵工厂都还在为抗战前线生产武器。

在金陵兵工厂撤出南京后,日军用该厂厂房与残留的设备,加以改进与扩充,建成一家陆军修械所,称为“中国派遣军南京造兵厂”,主要用于修理在战场上损坏的日军枪械,后来也制造一些枪械弹药。据介绍,这座造兵厂职工最多时达一千二三百名,除了修炮、修枪,还生产马鞍、军鞋和橡皮船,为侵华战争服务。抗战胜利后的1945年10月24日,“国民政府军政部兵工署”下辖的“京沪区兵工厂接收处”接收了日军的造兵厂。

兵工厂的历史变迁

1949年,南京解放,第二野战军部队接管了南京60兵工厂,更名华东军械总厂,后更名国营307厂、国营晨光机器厂。1996年更名为南京晨光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如今,金陵机器制造局原址已经变身为“南京晨光1865科技创意产业园”,整个园区内部及周边地区人文历史景观丰富,将依托航天品牌和科技力量,将1865园区打造成为国内知名的融科技、文化、商业、旅游为一体的综合性时尚消费、创意产业中心和时尚地。古老的金陵机器制造局,翻开了历史上新的一页。

漫步在园区内,直角三角形的屋顶和落地的大窗户,“戴帽式”的气楼厂房和百叶扇……浓郁的民国风情扑面而来。从20世纪30年代起,国民政府对金陵兵工厂的厂房建筑进行了更新和扩建,使这一清末老厂更具规模,更加规范。

如今,工厂里早期的机器正厂、机器右厂和机器左厂等虽已拆迁,但建厂标牌仍保存在拆迁后的厂房门额上,尚存一批清朝和民国时期的建筑,如光绪七年建的炎铜厂、卷铜厂,光绪九年和光绪十一年五月建的熔铜房,光绪十二年建的木厂大楼和机器大厂等。每厂建筑少则一间,多则十余间。这些厂房颇有西洋风格,人字形屋顶、三角桁架,门窗上部为拱形青砖清水墙,坚固宽敞。除清朝时期遗留的厂房建筑外,还有民国时期的厂房及办公用房三十多间,至今仍在使用着。

来源:江苏科技报;记者:嵇刊/文,吴宇/图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