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支柱产业简介(曾是澳门制造业支柱产业)
华人闯世界,全靠三把刀:厨刀、剃刀和剪刀。三把刀孕育出三种行业,分别是中餐、理发和裁缝。以裁缝为例,既可指剪裁缝制衣服,也可指做衣服的工人。至今在我生活的城市,仍然可以看到裁缝的身影。最简单的莫过于在街头巷尾开个小店,靠着街坊邻居照顾,做做卷脚边、改衣服大小或织补的生意。现在到处都是成衣店,大家直接可以在里面购买。此外,网络上买衣服,也是一种趋势。但是一些讲究点的客户,仍然喜欢到制衣店,通过裁缝的量体裁衣,做出符合自己身材或个性的服装来。穿衣服最怕的就是撞衫,当你穿着一件剪裁得体的别致衣服出现在单位或街头时,肯定会给你带来不小的回头率。
裁缝设备
至于制衣厂,本地还是有的。曾经的锦龙制衣厂、盛佳制衣厂一度时期生意非常火爆,它们所生产的服装还出口到国外,算得上是本地的明星企业。只是最近两年,本地制衣厂的生意很明显不行了。其实这也正常,制衣业的竞争非常厉害,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人力成本占比很高,如果没有叫得响的自主品牌,很难在市场上立足。本地制衣厂是这样,澳门的制衣业也是如此。说起澳门的制衣业,有人可能会非常惊奇。因为提起澳门,大家认为它的产业只有博彩业、旅游业及与之配套的服务业,难道说澳门也生产成衣?
澳门博彩业
事实上,澳门制造业是以纺织制衣业为主,且以劳动密集和外向型为模式发展,大部分产品销往美国及欧洲。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澳门的三大制造行业——火柴、爆竹、香业逐渐式微,制衣开始成为澳门的新兴行业。当时有中小厂数十间,多是由香港厂商在澳门开设,业内雇员约有二千人。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澳门制衣业有了很大的发展,产品日趋多样化,除了原来生产的恤衫(旧称内衣)、睡衣裤、西裤及牛仔裤之外,还增加了棉织衫、风缕、太空褛等,制衣工人也有八千多人。八十年代后期,制衣工人已达三万多人,出口额占制造业出口总值四成多。上世纪九十年代,大量制衣厂北移内地,部分工友趁年轻转行,入行人数也在减少,随着配额制度的取消,行业进一步萎缩。
制衣厂
通过梳理澳门制衣业的发展可以看出,澳门制衣业跟大陆的改革开放密切相关。由于大陆熟练工人多,人力成本较澳门低廉,且大陆有着广阔的成衣市场,澳门制衣业早就开始将工厂迁往内地。这其实是很正常的现象,就像现在中国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渐向东南亚地区转移一样,资本始终在追求利润最大化,而降低人力成本就是他们的选择之一。据澳门制衣业老人潘章介绍,他出生于1 942年,原籍广东南海,小时候在佛山居住。潘家主要依靠织布为生,所以潘章与六个弟妹从小就经常到织布工厂帮忙。十五岁时,潘章一个人来到澳门,居住在亲戚家中,从此开始在澳门从事制衣业的生涯。
手工织布
初来澳门,潘章并不太习惯,但很快就当上制衣工厂的学徒。要当制衣学徒,不是单靠勤快和好学便足够的,还要得到工厂介绍人的推荐。当时在澳门,制衣业是一个热门职业,所以潘章也选择了从事制衣业。潘章在大鹏制衣厂当过学徒,又到香港工作了两年,后来听闻有一间大型制衣公司聘请见习学徒,于是他又回到澳门,而那间大公司便是德祥制衣厂,当时称联益制衣厂。那时候当学徒非常辛苦,刚入行的工人,如果只懂得制衣工作中的一两个步骤,基本上是不可能到工厂去工作的。你若不能做出一件衬衫,也要懂得做半件,否则便要寻找师傅教授制衣技巧。学师者快则半年满师,慢则需一年或更长时间。
2008年时,潘章仍然任职德祥制衣厂。他曾经在制衣厂内多个部门工作过,与工友的关系都很好,大家互相关心。每当领了薪水,他们都会一起到戏院买票观看电影,共度愉快的时光。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变得越来越远。当时制衣业的工人,所用的衣车必须自己携带,也可到车行租借衣车,凳子也是自己携带的。不过电风扇是几个人共享一台,电费是由几位用家共同支付。
看电影
潘章认为一个制衣学徒,到制衣工厂的高职人员,当然要付出很大的努力。老板升你职时,你不能觉得是理所当然的事,要自己想一想,你有没有这个能力去承担这份责任。潘章对制衣工作的一份热诚与坚持,让他的制衣事业能够一路走到今天。德祥制衣厂的旧称是联益制衣厂,它在1 957年正式设厂,跟同年代的天虹制衣厂一样,是香港制衣工厂在澳门的分部。当时联益制衣厂只有二十人,后来扩展业务,更名为德祥,员工亦增加至约一百人。最鼎盛的时期是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员工数目曾达到一千五百人,可说是当时澳门的第一大制衣工厂。其后德祥成为有限公司,并在香港上市。不过,从九十年代中开始,澳门的制衣业急速下滑,所以在2002年,德祥做了一个商业决定,把澳门分部的制衣厂结业,所有的订单迁回香港的工厂跟进。
香港服装店
澳门的制衣业如今已由盛转衰。在最辉煌的时期,它的衣物曾出口到澳洲及东南亚,甚至美洲和欧洲等地。从事制衣行业的人数达到数万,制衣业是澳门最多人工作的行业。由于产量大,因此澳门当时实施了配额限制,控制其生产量。后来生产成本渐渐上涨,消费也相对提高,令制衣业未能跟上现代经济市场,经营开始出现困难;同一时期,其他地区提供了一些对于出口成衣更优厚的条件,如配额增多、进口税优惠等,使得很多商家都在其他地方设厂;加上旅游博彩业的兴起,澳门青年一代纷纷投向博彩业。
种种原因,使澳门的制衣业走向下坡。澳门现时制衣业的发展前景十分狭窄。初时潘章也想过,经济发达的地区不一定容纳不了制造业。最好的例子就是日本。日本的生活指数很高,但是制衣业在当地还是相当成功。要在发达地区发展制造业,离不开两个条件——质量好和生产快。而且内地的生产成本比澳门低,所以在澳门发展制衣业确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如果澳门转型其他行业,如服装、各类奢侈品牌,也会遇到相同的问题。无论如何,制衣业在澳门曾经有过光辉时期,推动了澳门的经济发展。
日本和服
而澳门制衣业工人萧丽明介绍,她小时候生活虽然十分艰辛,但妈妈对她们非常温柔慈爱。最记得妈妈弄些谷糠、粽子之类的小食给她吃,那种美味已无法再次品尝一番了!受妈妈的影响,萧丽明也常常帮姐姐纺纱,负责把棉花打成细线,一丝不苟地慢慢地工作着。就是这样,她在不知不觉间,接触了制衣业。当时中国的社会十分混乱,在街头可以看到很多的死尸,如果在街上吃东西,便会有人过来抢你手上的食物。由于在乡下的生活很艰难,后来到了解放时期,萧丽明妈妈与其中一个弟弟先回澳门,哥哥去行船,她与另一个弟弟到了五十年代才重返澳门。
回到澳门,她们的生活仍然十分困苦,在下环街市排队购买白米、面包、食用油等日用必需品时,有一些可恶的人会刻意泼水洒在排前头的人身上,令他们无法购买,从而自己插队。上学也不是一件理所当然的事。因为家庭经济困难,萧丽明只是断断续续地上了几年学。在乡下时也曾读过几年书,回到澳门,因为她姐姐是妇联会员的关系,所以她也能在妇联识字班读夜班课程。
制衣女工
后来萧丽明在香港工作期间,在圣师学校也读了几年书。她十四五岁便去了香港,暂住在阿姨的家中,真正开始从事制衣业。她在香港工作时,有幸得到管工和香港内衣工会的帮助,找到了一份负责拉脚工序的工作,而且香港内衣工会热心地提供了一些裁剪的器具。到了1956年,由于澳门大鹏制衣厂缺乏一群熟练的拉脚工人,管工便带萧丽明和其他制衣工人到澳门发展。在澳门,工作环境好了很多,有吃有住,日子过得很开心,就这样她一直工作到1998年退休。
澳门城市景观
据大部分澳门制衣业受访者忆述,当年投身制衣业,除了因为本澳可供选择的职业不多外,一个重要原因是制衣业的工资相对理想,收入不算太多,但足以应付生活。社会事物的发展,总离不开兴起、发展、兴盛、衰落的过程,澳门制衣业亦不例外,其在五六十年间历经了整个循环,其间确实为澳门经济工业做出了较大贡献,亦容纳了不少劳动力,养活了众多家庭。时至今日,其重要性已经减弱,但作为澳门工业的一个组成部分,在维持澳门工业及经济结构多元化的定位上仍有其重要性。(彭忠富/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