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祖国献石油有关(我为祖国献石油旋律来自生活感受)
《我为祖国献石油》至今已经传唱了55年日前中宣部推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优秀歌曲100首》,这首歌位列其中,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我为祖国献石油有关?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我为祖国献石油有关
《我为祖国献石油》至今已经传唱了55年。日前中宣部推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优秀歌曲100首》,这首歌位列其中。
这首歌的词作者是当年大庆油田文艺团体创作员薛柱国,谱曲是时任沈阳音乐学院教师的秦咏诚。记者日前采访了秦咏诚的学生、著名作曲家李延忠,他拿出一本2004年9月石油工业出版社出版的《我和我的祖国——秦咏诚音乐自选集(声乐篇)》,给记者讲述了这首歌背后的故事。
深入生活是 音乐创作的第一课
“作曲家要学习许多课程。音乐学院为作曲系学生设置了和声、复调、作品分析、配器等专业理论课。但是,作为一位专业作曲家,在进行音乐创作时,还有一个更重要的课程,即到火热的生活中去上课,我以为这是音乐创作的第一课。”这是秦咏诚谈《我为祖国献石油》这首歌创作体会的“开场白”。
在《我和我的祖国——秦咏诚音乐自选集(声乐篇)》一书中,秦咏诚所写的《音乐创作的第一课》《春寒季节》两篇文章,记录了他创作《我为祖国献石油》的真实情况和心路历程。
1964年3月,秦咏诚有机会到大庆油田去体验生活,并与“铁人”王进喜一起生活了三天。在参加钻井队劳动时,他看到了井场检查工作中体现出“三老”“四严”的工作作风,看到石油工人站在钻台上手握刹把在刺骨的寒风里工作的情景,心中油然生起为石油工人谱写好歌曲的愿望。但是,怎样把对石油工人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怎样把生活中的感受、认识变为音乐形象,从而把石油工人的歌曲写好?他反复思考着这样一些问题。
那些天,恶劣的气候条件、简陋的设备、艰辛的劳动、高昂的情绪、冲天的干劲,交织在秦咏诚眼前。以“王铁人”为代表的石油工人转战南北、四海为家、哪里有石油哪里就是我的家的奉献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常年野外作业、艰苦劳动条件所锻炼出的豪爽、勇敢、洒脱的性格,这一切强烈地撞击着秦咏诚的心灵,这些深切感受为谱写《我为祖国献石油》的曲调,在音乐形象的塑造、性格特点的确立、旋律与节奏的处理上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文章中,秦咏诚深有感触地谈道,音乐是一种情感艺术,作曲者谱写音乐时,从塑造音乐形象到每个音符的处理,都渗透着他对生活的理解。作曲者在创作中能否写出真情实感是歌曲艺术成败的关键。真情实感从何而来呢?从生活中来,从现实的生活中来,没有生活就没有艺术。
在饭堂里 用20分钟为歌词谱了曲
正是有了钻井队的生活体验,所见、所闻、所感,秦咏诚心中已经涌动着歌唱石油工人的旋律。当大庆油田党委宣传部提供一摞歌词,让秦咏诚等体验生活的作曲家为之谱曲时,看到薛柱国写的《我为祖国献石油》歌词,他越看越喜欢,脑海里出现了“王铁人”钻井队从玉门油田北上的情景,他们离妻别子、转战南北,不就是为给祖国献石油吗?他选定为这首歌词谱曲。
曲子应是列车奔驰勇往直前的快速节奏,旋律应是石油工人豪迈有力的情感抒发,秦咏诚越想越激动,若干个音符已经在脑海里跳动,有一种呼之欲出的感觉,赶紧找个地方把它写出来。这天下午,在招待所的饭堂里,秦咏诚用了20分钟就把这首歌的曲谱完成了。
《我为祖国献石油》曲子是三部结构。歌曲的前奏采用了较快的速度、强有力的节奏、跳动起伏的旋律线,将歌曲带到豪放、明快的情绪中来,好像列车在勇往直前地奔驰着。
歌词的第一段四句话,“锦绣河山美如画,祖国建设跨骏马,我当个石油工人多荣耀,头戴铝盔走天涯。”秦咏诚最初的曲调设计上,如果仅仅从旋律的角度看还是顺畅的,但是从塑造形象、刻画性格的角度,按照与歌词语言结合的角度来要求,就感到不足。为了突出石油工人的性格,他将几处显得呆板缺乏活力的地方做了修改,使情绪变得更加明快、有朝气,突出了石油工人豪放、爽朗的性格,特别是“石油”“头戴铝盔”之处改动前后,虽一音之差,改后却加强了对石油工人自豪感的表现。
第二段经过“头顶天山鹅毛雪”这个充满乐观情绪的抒情性乐段之后,接着出现短促有力的节奏,以表现石油工人不怕任何艰难险阻的大无畏英雄气概。这与第一段的节奏形成了鲜明对照,同时又给全曲的高潮舒展做了准备。这首歌曲的高潮是“我为祖国献石油,哪里有石油哪里就是我的家。”这是全曲最重要、思想感情最激动的地方,音乐要写得更充分、更有感染力。处理不好就会感到平淡乏味。秦咏诚将其写成:在短促节奏之后,第一拍休息,第二拍进入唱词,显得更有动力感。旋律上用了由低到高的变化级进,采用大幅度的十度上行。最后四小节“我的家”三个字的处理,把“我”字拉开,节奏紧凑十度上行,这既刻画了石油工人的洒脱性格,又使全曲在充满乐观主义和自豪感的气氛中结束。
在电影里客串一把石油工人
作为学生、曾经的同事,李延忠从秦咏诚那里学到的不仅是课堂上的知识技能,还有严谨务实的创作态度和体验生活的创作基础。在言传身教方面老师给他留下最深刻的印象就是深入基层、深入生活。
李延忠记得,1967年冬天,中央乐团来沈阳中华剧场演出,其中一个节目就是男中音歌唱家刘秉义的独唱《我为祖国献石油》。秦咏诚带着他一起看演出。当刘秉义演唱时,他看到秦咏诚眼眶里充满了泪水,但能感到其心里也是乐开了花。秦咏诚动情地说:“应该说这首歌是我与石油工人共同创作的,我没有在大庆的日日夜夜,没有被‘王铁人’钻井队所感染,就没有这首歌。”
大庆油田体验生活的经历,让“石油”成为秦咏诚日后音乐创作的主线之一。1973年底,长春电影制片厂决定拍摄以大庆油田开发为背景、以“王铁人”为主要人物的故事影片《创业》,影片音乐的创作需要找一位作曲者,导演于彦夫认为秦咏诚谱写过《我为祖国献石油》,对油田生活比较熟悉,决定让秦咏诚来作曲。秦咏诚接受任务后再度来到大庆油田,之后还到我国石油工业的摇篮——西北的玉门油田进一步体验生活,了解我国石油工业的发展历史,在真正进入石油工人的角色后,他才开始乐曲的创作。5年后,于彦夫拍摄反映新一代石油工人的影片《希望》,作曲仍是秦咏诚,这一次李延忠作为助手,跟着秦咏诚来到大庆油田深入生活。李延忠说,在这部影片里,秦咏诚还客串了一位群众演员,就是普通的石油工人。
李延忠后来跟秦咏诚一同创作了《元帅与士兵》电影音乐等多部作品。他认为,秦咏诚《我为祖国献石油》等作品之所以能流传久远,关键在于通过深入生活成功地刻画了石油工人丰富的内心世界,创作者与听众打通心灵的沟通才能留下永远的歌声。(赵乃林)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