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科学家精神增强创新活力内容(科研创新应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

中办、国办近日印发《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强调新时代要“大力弘扬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弘扬科学家精神增强创新活力内容?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弘扬科学家精神增强创新活力内容(科研创新应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

弘扬科学家精神增强创新活力内容

中办、国办近日印发《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强调新时代要“大力弘扬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

新华社近日报道,屠呦呦团队经过多年攻坚,在青蒿素抗药性、青蒿素治疗红斑狼疮等研究上获得新突破。一时间,相关报道刷屏,溢美之词纷至沓来,屠呦呦团队对此却展现出难得的冷静,表示“我们对试验成功持谨慎的乐观”。

2015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后,屠呦呦并没有躺在功劳簿上睡大觉,而是带领团队攻坚克难不断求索,研究获得重大进展后,面对舆论热捧没有高估成果、自抬身价,既理性冷静、又满怀信心。这种脚踏实地的创新追求,擦亮了“求实”这一科学家应有的精神底色。

现实中,许多科学家的工作因为专业的高冷,公众并不都了解,与其说人们追捧的是科学家的专业成就,不如说是感佩于科学家身上那种矢志不渝的求索精神。如果勾勒一幅中国科学家的精神群像,无论是钱学森、邓稼先、屠呦呦、袁隆平,还是黄旭华、黄大年、南仁东,他们身上都有一种精神气场:胸怀祖国、服务人民,追求真理、严谨治学,勇攀高峰、敢为人先,淡泊名利、潜心科学,集智攻关、团结协作……将新时代的科学家精神镌刻在祖国大地上,铸就中国科技创新的座座丰碑。

没有强大的精神支撑,很难创造杰出成就。面对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如何突破核心技术、摆脱受制于人的局面?如何实现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的转变?回答这个巨大而艰难的时代之问,同样需要向内求索、源头发力。落实《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大力弘扬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既是党和人民赋予职能部门的重任,也是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应有职责,以科学家精神塑形铸魂,争当新时代科技创新排头兵。

营造风清气正的科研氛围。科学皇冠上的明珠熠熠生辉、催人奋进。不容回避,现实中少数科研人员浮躁取巧,重虚名头不重真成果,学术不端行为时有出现,比如数据造假、论文抄袭、人为夸大学术价值等。科研诚信是科技工作者的生命线,务实求真是科学家的底色。任何时候,科研人员反求诸己的自律、品德修养的提升,都对营造风清气正的科研氛围有着重要作用。同时,高等学校、科研机构和企业要把教育引导和制度约束结合起来,主动发现、严肃查处违背科研诚信要求的行为。严守科研伦理规范,守住学术道德底线,才能让科学界正气充盈,让科学研究一往无前。

创造尊重创新的科研环境。创新从来都是荆棘丛生、困难重重,基础性研究更需要漫长而艰难的过程,需要科学家心无旁骛、沉潜其中。科学事业呼唤科学管理。期待科学家“板凳甘坐十年冷”,也要给予他们“数十年磨一剑”的科研环境;期望科技人员专心致志,也要给予他们充分的信任,减少对科研活动的微观管理和直接干预;希望科研回归本真,也要在考核中破除“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的倾向。尊重科技创新规律、科研管理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推动科技管理体制更加适应建设科技强国的需要,才能厚植科学家精神,培育更多世界一流科学家。

形成尊崇科学的社会风气。科学家精神代表着社会的精神高度,也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没有全社会的共同培育,科学家精神难以拔节生长。如果说,科学家不在意名利与追捧,但从引领价值追求的角度说,有成就、有品德的科学家应该得到更多关注和尊重,应该有更多“粉丝”。人们还记得,“布鞋院士”李小文穿着布鞋上课的照片风靡网络,78岁的刘先林院士在高铁上笔耕不辍的照片引发网友点赞,说明人们对真正的科学家总是充满敬佩与尊重。要深入挖掘优秀科学家的学术思想、人生积累和精神财富,通过丰富多彩的形式,推动科学家精神进校园、进课堂、进头脑,让科学家成为年青一代的偶像,形成尊崇科学的社会风气。

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需要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也更需要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以科学家精神塑形铸魂,推动广大科技工作者真正成为重大科研成果的创造者、建设科技强国的奉献者、崇高思想品格的践行者、良好社会风尚的引领者,才能推动科技跨越发展,勇攀科技高峰。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