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揣诗和远方的情怀(琴声里的情怀和梦想)
今年是波兰著名作曲家和钢琴家弗里德里克·肖邦诞辰210周年,作为波兰的文化名片之一,波兰将举办一系列隆重的纪念活动。从近期在华沙众多沙龙举行的肖邦演奏会,到将在盛夏举办的肖邦音乐季,再到举世瞩目的、每五年一届的肖邦国际钢琴比赛,纪念肖邦诞辰将是今年波兰文化界和全球古典音乐爱好者的盛事。
音乐没有国界,但音乐家却有自己的祖国及其独特的民族印记,如巴赫之于德国,莫扎特之于奥地利,李斯特之于匈牙利……这些世界音乐史上星光闪耀的巨匠们,或在恢弘叙事之中,或在喃喃私语之间,或多或少地隐藏着关于故乡、关于民族、关于祖国的独特记忆。而对历史上饱受磨难的波兰来说,肖邦的音乐里便寄托着国家和民族的希望。
华沙郊区走出的钢琴少年
“即使寒冬凛冽,我心仍一片翠绿。”
——肖邦书信
1810年3月1日,肖邦出生在华沙西北50多公里处的小镇热拉佐瓦沃拉,随后举家迁至华沙。华沙是肖邦永远的伊甸园,他在那里度过了整个童年和青少年时期。在肖邦后来的书信中,充满了他对童年生活的追忆:华沙郊外一望无垠的田野与森林,空气中弥漫的林木和泥土的芬芳,斯拉夫民族浪漫天真的舞蹈音乐以及家人围坐在噼啪作响的松木壁炉前的温馨冬日时光……这些都是肖邦音乐创作的灵感源泉。
弗里德里克·肖邦。
肖邦是真正的年少成名。他6岁开始学习钢琴,7岁创作出了第一首作品《波兰舞曲》,8岁首次登台演出就轰动华沙,十几岁写出了名动欧洲的《E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与《F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至今仍是经典。不同寻常的即兴创作能力为肖邦赢得了“莫扎特的继承人”的美誉,当时欧洲报纸曾有这样一句话:“上帝把莫扎特赐给了奥地利,却把肖邦赐给了波兰。”
在华沙生活的日子是肖邦一生中最幸福惬意的一段时光,他在此期间创作的作品也流淌着翩翩少年初长成时的天真烂漫与温柔多情。尤其是他的两首钢琴协奏曲,以斯拉夫式的音型与德奥流行的音乐结构为支撑,将热忱欢畅的青春气息与恣意汪洋的浪漫幻想杂糅在一起,高度的诗意与乐观的情绪喷薄而出,灵动而轻盈,一改当时古典音乐威严庄重的传统,有一种“少年不识愁滋味”的青葱之气。
然而,肖邦在波兰的生活并非晴空万里。肖邦在华沙时,正是欧洲列强三次瓜分和吞并波兰的动荡岁月。时局的不安和亡国的耻辱成为当时波兰知识分子和艺术家们创作的母题。肖邦的父亲也曾参与过反抗侵略者的起义运动,对国家民族的认同,对本土文化的感情,都如丝如缕般影响了肖邦的成长和创作轨迹。
肖邦音乐专辑封面。资料图片
随着波兰局势进一步恶化,在师长和亲友的敦促下,肖邦不得不离开波兰。1830年的深秋,肖邦身带一只盛满波兰泥土的银杯启程前往维也纳。在途经自己的出生地热拉佐瓦沃拉时,送行的师友们为肖邦唱起了充满波兰民族特色的送别歌曲。寒风萧瑟,故土难离,肖邦满含热泪回望自己的故乡。直至去世,他都未能再返回华沙。
冬天盛开的玫瑰
“简洁是艺术的最高奖赏。”
——肖邦语录
1831年9月,肖邦到达巴黎。19世纪的巴黎音乐家辈出,艺术家云集,在巴黎的肖邦也进入音乐创作的成熟期。对故乡的思念和对爱情的渴望,是肖邦音乐灵感的两大源泉,巴黎则为他提供了丰腴的创作土壤。巴黎虽是肖邦的异乡,却是他音乐的故乡。
初到巴黎的肖邦并没有立即得到法国人的认可,这对他造成了不小的打击,加之对故乡和亲友的思念日益强烈,他黯然神伤。在巴黎郁郁寡欢的肖邦想起了小时候去乡间度假听到过的波兰民族音乐的曲调,从中得到灵感创作了大量练习曲、玛祖卡舞曲和波兰舞曲。在当时巴黎人普遍同情波兰人的背景下,肖邦带有浓郁波兰元素的钢琴曲打动了这座“钢琴之都”,肖邦也成为巴黎最知名的钢琴家之一。法国作曲家柏辽兹听到他的音乐后激动地说:“真是含情脉脉,妙不可言。”匈牙利作曲家李斯特这样评价肖邦的乐曲:“如一层情意绵绵的薄雾,就像是冬天盛开的玫瑰。”
肖邦对世界音乐的贡献之一是将钢琴从交响乐中解放出来,天才地创造了突出钢琴特有的音乐美的表达方式,使其成为一件真正情绪化的乐器。除了十几首歌曲和大提琴奏鸣曲组合外,肖邦其他所有的作品都是钢琴曲。尤其是肖邦的钢琴技巧从不固定,演奏带有自发即兴成分,他总是不停地进行修正探索,同一曲目每次演奏都不一样。俄国钢琴家安东·鲁宾斯坦曾经说:“肖邦是弹钢琴的游吟诗人,是钢琴的精神、钢琴的灵魂。”
波兰华沙一景。影像中国
在肖邦灿若星辰的钢琴曲中,最能体现肖邦浪漫主义钢琴诗人风格的是他的21首夜曲。夜曲是肖邦孤独中的梦幻,向静谧的夜色倾诉着对故乡的思念、对亡国的悲痛、对爱情的向往、对自由的珍视。这些作品或柔美含蓄,或忧郁伤感,或高贵悲壮,宛如行云流水般的意境及朦胧悠远的想象,充满巴黎式的优雅与细腻。尤其是他的《升C小调夜曲》,在短短的4页乐谱中饱含了尖锐的情绪转换,充满了戏剧性的张力,是真正的旷世精品。
肖邦的音乐初听之时是浪漫细腻之情,又听有惴惴孤寂之音,再听则是暗流激勇之势。肖邦的浪漫情怀是少年的英雄梦想,是游子的赤子之心,是音乐的世界精神。
民族音乐的世界精神
“你最珍视的东西在哪里,你的心就在哪里。”
——肖邦墓志铭
1849年9月,身患肺结核已久的肖邦搬入巴黎旺多姆大街12号,他的姐姐卢德维卡专程从华沙赶来陪伴他。秋日的巴黎风光旖旎,金色的阳光透过窗户洒在肖邦消瘦惨白的脸上。不知这时的肖邦是否还记得华沙郊区那一望无际的田野森林,是否会想起自己与家人们唱歌跳舞的幸福时光,是否还能听见波罗乃兹、玛祖卡等波兰民族舞曲铿锵有力的节拍。
波兰是肖邦音乐最动人、最真挚的原乡,爱国也是肖邦最让人感动的特质之一。肖邦伟大的《降B小调奏鸣曲》建立在一首古老的波兰诗歌基础上;他独创的4首《叙事曲》讲述了波兰最伟大的诗人写的4个故事;今天被封为钢琴练习圭臬的《革命练习曲》,则是肖邦听闻华沙起义被残酷镇压时悲愤交加而写的。在国破家亡之时,钢琴就是肖邦的武器,他的音乐是无数为波兰复国而努力的战士们的冲锋号角。
依照肖邦的遗愿,他的心脏在去世后被带回了祖国波兰,安放于华沙圣十字大教堂的立柱内。而他从波兰带来的那杯泥土,在伴随了他近20年后,被撒在了他位于巴黎的墓旁。音乐家的心最终回归故里,而他的才华则穿过时间的尘埃,流向世界。
德国诗人海涅在谈到肖邦时曾说:“他在钢琴前坐下来的时候,我觉得仿佛是一个从我出生地来的同乡正在告诉我,当我不在的时候曾经发生的事情。有时我很想问他:‘家里的那些玫瑰花还在热情地盛开吗?那些树还在月光下唱得那么美吗?’”
200多年过去了,肖邦故乡的月色依旧皎皎,鲜花仍然盛开,风吹过密林旷野传来熟悉的玛祖卡琴声,好像他从未离开。(于洋)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