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故事继父不忠反嘲讽母子俩(一个母亲无耻要生子的故事)
大概是2006年,或许是终于“意识”到自己人到中年了,于是在听闻了一个发生在两个家庭里“生子”故事时,会引发无限感触,以及突如其来的创作欲望。
随之而来的“成果”就是这部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通过一个小人物的视角,讲述的一个光简单描述,就可以把人压抑到喘不过气的,一个母亲“无耻”要生子的“扭曲”故事——《左右》。
其实我更喜欢,或者说更觉得另一个名字《In Love We Trust》更好。
因为这个名字其实更能表达出王小帅的初衷,那个取自《圣经》,在他理解里可以解释为——因为爱,所以相信的,他想表达的故事内涵:
“希望人们在面对灾难的时候,可以凭借爱走出困境。”
只是让他没有想到的是,他的故事,太过“刺激”,以至于到后来在国内、外,被发酵为几乎冰火两重天的理解与口碑。
在国外,他凭借这部作品,时隔七年再次拿下柏林电影节的银熊奖,收获极大的“特别关注”;
而在国内,却因为种种原因,在上映之初就引起了极大的争议,其中有关于尺度的,有关于演员美丑的,有关于剧本的,甚至还有关于“三观败坏”的抨击,却很少关于他想表达的“爱与相信”的内涵。
说到底,还是因为这个讲述了两个家庭的两对夫妻,因为女儿的绝症,需要配型,而引发的故事,其中的无奈与巧合,以及“爱”,太过离奇,或者说源于现实的生活,远比被拍成电影更让人难以接受。
而更有甚者,王小帅为了突出其中的“深度”,去尽情放大的种种“尺度”,更是一种对大众关于人性伦理极限的挑战。
以至于不出意外,仅在拍摄前后,就因为这个问题,断断续续重拍了六次,才勉强过审,得以被搬上大银幕,接受大众的审视。
意外看过另一个版本,大概是比较前面的一版。
虽然也承认这种让人脸红心跳的“戏”,被放在大银幕上,有点过。
但不可否认的是,越是直白的赤裸,反而不会让人感到低俗,而是会感到一种似灵魂深处涌上来的,更加压抑的窒息感。
那种扑面而来的,对人性伦理底线的“踩踏”,以及一个人对“爱”理解的道德挑战,真的太过让人喘不过气。
更别提试图去换位思考:“如果是我会怎么做?”这种为难自己的问题。
于是,我想在这里想为大家带来的,就是隐藏在故事里,或许是王小帅真正想说的“因为爱,所以相信”的一点理解。
人性伦理的极限:生而为人,永远左、右挣扎
肖路与枚竹离婚了,女儿禾禾跟着妈妈。
然后枚竹与老谢再婚了,一家三口生活着。
肖路和董帆也再婚了。
原本,这就是最平常的中年夫妻婚姻不合,离婚各自重新组成家庭的平常故事。
可惜,就在一次女儿禾禾高烧不退中,慢慢滑向不可控的“深渊”。
一次小小的高烧入院,禾禾被查出患上了白血病。
母亲枚竹立刻做了配型,失败了,于是去找禾禾的父亲肖路配型。
肖路与妻子董帆结婚两年,至今没有孩子,所以在得知女儿禾禾生病,十分焦急,马上就去做了配型,却很可惜,失败了。
接下来他们该怎么办?
这是王小帅为大家摆出来的第一个,也是最轻的一个“救命”难题。
白血病,一种治愈率不算低的癌症,基本只要找到合适的配型,就可以有大概率治好的病。
前提是,找到配型。
然而,如果亲生父母都不行的话,留给患者的,就只有两条路,要么与死神赛跑,大海捞针去寻找配型,要么有个同胞兄弟姐妹的配型。
可想而知,当枚竹知道这个“最好”办法时,是多么庆幸。
但对于老实的丈夫老谢来说,又是多么抓狂,自己的妻子要和别人再生个孩子,为了救喊他“叔叔”的继女。
另一边,被前妻告知,这是“唯一可以救女儿”方法的肖路,内心也是复杂而震惊的。
是,他也只有这么一个女儿,能救当然要救。
可是,要和前妻生个孩子出来,才能救女儿这件事,他是强烈反对的。
因为这种挑战人性伦理底线的事,不是一个“人”能做出的事。
何况,他已经再婚了,就必须要对自己的“家”,妻子负责,为了博“大概率”,就生个孩子出来,不说他不同意,妻子董帆也不可能会接受。
由此,两个家庭的两对夫妻,都陷入了一个几乎不能解的“死结”。
也是王小帅为大众设置的第二个伦理困境,一个似乎只有唯一“结果”——生子的,反复试探人性伦理底线的表达。
而这重困境,也是大众在上映时,最富争议的情节,因为王小帅“刻意”地忽略“三观”,而让大众直面人命和道德二选一的绝对选择,是很挑战人性的。
就像这部片汉语的直白片名《左右》一样,生而为人,人性总是会左、右挣扎的。
于是,故事开始走向那个看起来“唯一”的结果,也是王小帅最想抛开一切伦理,选择突出“爱与相信”的表达——生子。
因为在他看来,生命的“等级”应该是最高,一定会高于所谓的“伦理”。
就像原本陷入挣扎、委屈和痛苦抉择中的董帆,在看到被病痛折磨的小禾禾的时候,突然的软化一样。
那种不由自主涌现的“母爱”,以及看到看到丈夫的心疼,她似乎突然被击溃了,因为“爱”,所以相信,所以她妥协了......
故事进行到此,很显然以王小帅的“别扭”个性,绝不会如此轻易放过大众,于是第三重,也是最具争议,甚至饱受抨击的伦理困境——必须的自然受孕,来了。
当初因为考虑到女儿禾禾还小,于是枚竹再婚后的第一个孩子没有要。
然而,正是那次流产,让枚竹患上了习惯性流产的后遗症。
于是,两个人连续三次的人工受孕都没能成功。
可是,女儿禾禾的病情在一天天在恶化,该怎么办?
为了救命,枚竹试图抓住最后的救命稻草——自然受孕。
这一次,他和她,挑战的就不止是人性伦理的极限,而是真正的“爱”的悬崖......
当王小帅把两个家庭,两对夫妻四个人,以这种决绝的方式拖入“绝境”时,他其实就是在拷问关于“爱”的底线为何?
此时的四个人,已经不单纯会站在各自的家庭立场,而是被放置在生命与爱的天平上。
左、右挣扎的,也不仅仅是表面上的伦理问题,而是一种人性本能里,“爱”的珍贵序列问题。
王小帅甩出的是“人性”的拷问。
答案,或许每个人都不同,有爱情高于亲情的,有亲情高于爱情的,有伦理高于生命的,有......
而他,他选的是生命高于一切,凭借爱,人们可以走出任何困境。
“爱”的底线:母亲的爱
2006年,王小帅迈入四十岁大关,一个不得不承认“人到中年”的人生阶段。
而此前,他的沉浸与状态,或许是一直在《十七岁的单车》里的。
于是,对于他来说,这部几乎可以“感同身受”的《左右》,就是他对自己这个阶段感受的一部分释放。
所以在影片里,他几乎没有去试图迎合大众,日益“流量化”到“颜值为王”的市场审美,而是尽量把“人”还给角色。
除了把董帆交给稍微“好”一点的余男演之外,会选择柔弱可怜的刘威葳演枚竹,选沧桑又绝望的成泰燊演老谢,选天生带着“老实脸”的张嘉译演肖路。
且完全不给他们带上任何亮丽的“修饰”,甚至画面都是发灰,到看起来就无比压抑的程度。
试图用这种“普通人”的真正视觉角度,来讲这个故事。
因为其实我们都是普通人,但越是普通,就越会在细水长流一般的生活里,在面对巨大困难时,越发坚强,那是一种属于普通人平凡的动容。
就像故事里,那个看起来“疯狂”的枚竹一样。
在我看来,她是“错”的,不过是作为妻子是错的,而不是母亲。
因为属于妻子的“爱”,应该对丈夫和自己家庭负责,它是有至少一夫一妻的底线的,所以她错了。
然而,当她是母亲身份的时候,她就站在这份“爱”的反面了。
虽然,王小帅在这一块的处理上,过于粗糙了,只“任性”地去顺势而为,于是很自然,枚竹在作为母亲身份的层面上,在大众看来,是别扭的,是有点“强盗逻辑”的。
就算前面设置好的“伦理困境”为生命高于一切。
但问题在于,这个行为实际上忽略了另一个生命,那个即将为救姐姐而被生下来的孩子的自由人生权。
这让我想起之前看过的一本书《姐姐的守护者》,里面的妹妹也是作为美化的“守护者“身份出生,实际上她的诞生只是一件可以挽救姐姐生命的”工具“而已,于是,当妹妹真的被生下来时,她在母亲的眼里就成为了它,一件被可以忽略”人性“的,没有未来的”救命药“。
而这,就是枚竹,也是此时把母亲身份摆在前面而活的”母亲的逻辑“——只要我的孩子活着,我可以做一切,其它我不管。
所以,
当肖路说:“你得给我点时间。”时,
枚竹开始咄咄逼人,她说:“谁给禾禾时间呢?”
当一个妻子在用一个母亲身份活着的时候,她是“战士”,可以为孩子不惜一切,冲锋陷阵的英雄,尽管会有牺牲。
此时其实对于她来说,哪有什么左、右为难,不管走哪条,她都希望那条路的终点是救活女儿。
于是,在大众看来,枚竹的要求,才如此挑战伦理极限,“三观不正”。
因为大家看到的只是一个妻子的“出轨”,一个女人的背叛,以及一个可以忽略掉的伦理的“唯一选择”。
之所以如此,不外乎我们都是普通人,所以会有人性的痼疾——偏见,同情弱者,忽略强者,比如明明更刚强的枚竹的勇气罢了。
最后的最后,他们拉开“苍白”,躺在红色的床上,陷入大红的被子里,极尽大汗淋漓。
那一刻琴音响起,他们似乎突然解脱,希望的神色开始爬上脸......
最后:
近年来,越发喜欢找老电影看,因为很多时候,在一部电影新上映的时候,身边会出现太多“声音”,不止影响个人的独立判断,还会掩盖很多东西,比如这部《左右》的深意。
诚然,王小帅在《左右》里,远没有后来的《地久天长》处理的成熟,因为他也是“第一次步入中年”。
但至少,他在这里“看”到了母亲的形象,即使处理地很生硬,但在一片男性视角为主导的“电影界”里,是很难得的。
就像他的初衷——因为爱,所以相信。
相信我,《左右》值得一看。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