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家傲范仲淹讲述什么(渔家傲秋思范仲淹看到一种异象)

康定元年到庆历三年,范仲淹在西北边境抗击西夏,《渔家傲》即作于此时。他的《渔家傲》共有多首,都以“塞下秋来风景异”开头,以今天赏析的这一首最为著名。塞下秋来风景异。老严之前在一篇文章中说过,中国北部边境多杨、桦等树,深秋时节,树叶变黄,形成独特的景致。而且从绿变黄仅需几天时间,“异”就是这个意思,异样,不同寻常。

渔家傲范仲淹讲述什么(渔家傲秋思范仲淹看到一种异象)(1)

衡阳雁去无留意。根据古代某些图书记载,北方的鸿雁等候鸟南归的时候,最南只到达衡阳,也就是今天的湖南衡阳。所以人们也把大雁称作衡阳雁。宋杨慎妻子“雁飞曾不渡衡阳”就说的这件事。当然,到了今天,我们在秋冬季节并没有见到衡阳有许多大雁,有生物学资料认为,大雁其实飞了大半个地球,去非洲过冬了。无留意,体现大雁因为秋冬到来而离去的果决。这一句看似漫不经心,实际上和下文形成重要对比:大雁都能回归,然而征人不能。

渔家傲范仲淹讲述什么(渔家傲秋思范仲淹看到一种异象)(2)

四面边声连角起。这一句需要联系下一句才能理解。千嶂里,就是万山丛中,千峰群立。这样的地形不可能直线布阵,只能倚山屯兵。范仲淹的立足点在最中间,所以听起来四面都有声音。边声有两个意义,第一是戍边的战士思念家乡的音乐,第二是通知边防战士集合调动吃饭等的音乐。前者一般用胡茄琵琶,笛子等弹奏,后者用号角。因为后面有“连角”二字,也就是角声连成了一条线,因此这里是军队发出通知的声音。

渔家傲范仲淹讲述什么(渔家傲秋思范仲淹看到一种异象)(3)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长烟也有两种理解,一种是天上的云彩连成一线,另一种是炊烟在山风的吹拂下,混在了一起,变得长长的。这两种理解都可以,凭你的喜好。在边境地区,也作者百姓,所以有城池。当然很多驻军也住在城里面。为了防止晚上敌军偷偷进城,作为内应攻城,边境上的城市总是在傍晚的时候就关闭了,所有人禁止出入。上文的角声,既通知战士们加强宿卫,也通知关闭城门。大家看得出来,虽然只有三十一个字,初看起来是零零散散的,但你仔细分析,就知道作者详细地写了一个连续的事情,同时衬托出一种非常紧张的气氛。同时场面极其宏伟广阔,仿佛作者是站在半空中看的一样。

渔家傲范仲淹讲述什么(渔家傲秋思范仲淹看到一种异象)(4)

浊酒一杯家万里。这写的是晚上。这一句承接上面的衡阳雁去无留意。不需要值宿的战士们,喝一碗小酒,不由自主地就开始想家了。然而家在万里之外。

渔家傲范仲淹讲述什么(渔家傲秋思范仲淹看到一种异象)(5)

燕然未勒归无计。这里用了一个典故。《后汉书窦宪传》:(大获全胜之后)宪秉随登燕然山,去塞三千余里,刻石勒功,纪汉威德,令班固作铭。大体意思是说窦宪一举击破匈奴,因此让班固写了一篇文章讲述此事,并把这篇文章的内容刻在燕然山。像这种在石头上记载自己的功劳,在中国古代多次出现。新疆昭苏县勒铭碑,就是乾隆皇帝在彻底征服准噶尔之后,立碑纪功。燕然山就是今天的杭爱山,可惜已经不属于中国的领土了,我们无法去找到这块铭到底刻在什么地方。在之后,中国人就把勒铭燕然这个典故作为抗敌成功的标志。范仲淹在这里引用这个典故,也是说讨伐西夏尚未成功。战争还没有达到目的,所以还无法回家去。计,条件。

渔家傲范仲淹讲述什么(渔家傲秋思范仲淹看到一种异象)(6)

羌管悠悠霜满地。羌管是一种乐器,原本流行于中国西北的少数民族,可能最初流行于羌族。后来随着各民族交流,中原的很多人也学会了吹羌管。这里作者没有明说,但是含义很明白,士兵们吹羌管,吹的是思乡之曲,表达的是思乡之情。已经是晚上,万籁俱寂,清霜遍地,这时候的音乐声分外突出,而且能传得很远,那种抑制不住的思乡之情也就越来越浓,越来越让人伤感。所以有了后面一句话。

渔家傲范仲淹讲述什么(渔家傲秋思范仲淹看到一种异象)(7)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不知多久没有回乡了,那种骨肉分离的悲伤,那种枪管悠悠下的柔情,人当然无法睡着。在这里将军和征夫是同一个人。他是戍边的战士,同时也是军队的首领。而他之所以成为首领,是漫长的时间熬过来的。他已经白发苍苍,背后不知道有多少故事,经历过多少次战争,有多少次侥幸活下来了,所以成为了今天的将军。然而这位将军也几十年没有见到家人,那种思乡之情,是一般人难以理解的。当然,事实上,范仲淹、韩琦、腾子京等人招募士兵,抗击西夏李元昊的侵略,总共也才几年时间。所以在军中事实上没有这么一个白发将军,这是范仲淹虚构的人物。抗击西夏的具体地址,在今天的甘肃庆阳到陕西延安这一片地方,的确是崇山峻岭。所以这首词算一半写实,一半虚构,与其说是为了表现戍边战士的思乡之苦,其实更主要的,是表现了战场的壮烈,表现出抗击西夏的军队的一腔热血。

渔家傲范仲淹讲述什么(渔家傲秋思范仲淹看到一种异象)(8)

当然个人的理解可能不同,毕竟词作中从一开始到最后都在讲思乡情、征戍泪,要说表现戍边之苦也说得过去。但是老严认为作为坚定的爱国主义者的范仲淹,自己是一心希望抗击西夏成功的,——当然最后。庆历三年,即1043年,西夏皇帝李元昊求和,这一次征伐西夏胜利结束。——绝不沉湎于儿女之情。所以,就算范仲淹写作目的是表现戍边之苦,那也只能算是为赋新词强说愁。范仲淹在这首词当中描绘的画面雄奇伟岸,边塞味道非常浓,而这也正是他军旅生活的写照。范仲淹在抗击西夏的战争中战功赫赫,宋仁宗也一次次肯定他的表现。正是在战争的后阶段,他被任命为副宰相,也正是这个任命,让他有了自己的政治空间,进行了一次被后人所认同,但是当时只实施了一年多的改革。

渔家傲范仲淹讲述什么(渔家傲秋思范仲淹看到一种异象)(9)

老严是个不正经的人,之前在解析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的时候,多次调侃范仲淹,激起了读者们的多次抗议。事实上范仲淹不管从军功政绩还是思想高度,都是当时绝大多数人望尘莫及的。这个绝大多数人,包括苏轼、欧阳修、梅尧臣、司马光等。有一次,江淮一带闹蝗灾,很多老百姓吃不上饭了。范仲淹奏请朝廷派人视察灾情,宋仁宗不予理会。范仲淹便质问宋仁宗:“如果宫中半天不供饭,陛下会怎么想?”宋仁宗立即醒悟,派范仲淹安抚灾民。

渔家傲范仲淹讲述什么(渔家傲秋思范仲淹看到一种异象)(10)

范仲淹父亲早亡,母亲带着他改嫁,在继父家里连名字都改了。还是后来做出了成就,朝廷让他恢复本来名字的。这个穷苦出身的人,是个政治奇才,他多次上书朝廷提出改革方案,虽然朝廷采纳的少,但是被当时的同僚、被历史所赞许。所以老严在这里向各位读者提出郑重道歉。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