汨罗好少年(追赶太阳他为汨罗江)
鸟瞰汨罗江 赵军红/摄
汨罗融媒体讯(记者 胥扬)“神州大地地势西高东低,千万条江河水无不付之东流泄入东海。汨罗江水则反其道而行之,百折不回孤傲地自东向西流去。她是一条追随着太阳东起西落的河流,如同夸父逐日那般执着……”10余年前,岳阳籍作家潘刚强在散文《汨罗江水绿如蓝》一文中,为母亲河汨罗江写下独特注脚。
在无数个日子里,他背着行囊,拿着相机,与探索者一起行走汨罗江畔,探索蓝墨水上游的人文密码,全流域、广视角打捞民间记忆碎片。历经近20年打磨,近日,潘刚强最新散文著作《汨罗江,一条追赶太阳的河流》出版,深情讲述了汨罗江的前世今生和美好未来,并以此书纪念屈原行吟绝唱2300周年。
溯汨罗而上,探诗歌源头
2005年,著名诗人余光中先生为龙舟下水祭屈原专门赋诗《汨罗江神》。端午节时,余光中专程从台湾赶来汨罗,参加中国汨罗江国际龙舟节,作为主祭,先生带领30万观众齐声朗诵《汨罗江神》。
“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余光中先生用这句充满深情的诗句,让锦绣中华源远流长的泱泱诗河,自两千多年前一脉相承到了今天,到了未来。余光中先生不经意间吟诵的这句诗,又因被著名诗评家李元洛引为题叙,从海峡对岸传入楚湘大地。“蓝墨水的上游”便成为汨罗江的特指。
2005年6月10日,余光中(中)、李元洛(右)与潘刚强(左)在汨罗
上下两千年,长短五百里,天地之间不废江河万古流的,惟有汨罗江千古属斯人。此行中,潘刚强全程陪同,余光中为潘刚强题字留念:“溯汨罗而上,探诗歌源头”。这两句话,让他有了更强烈的使命感。
潘刚强是平江人,从小在汨罗江畔长大,当过知青、工人、教师、党政机关干部,1992年开始散文创作,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童年记忆与人生经历的自然融合,决定他的文学创作方向——为母亲河“立传”。
打捞民间记忆碎片,为母亲河“立传”
一条东起西归的河流,先人为何会用一个从水、从日的“汨”字,来命名“光争日月”的“屈原所沉之水”呢?近20年来,潘刚强与各位探索者一起“对话汨罗江”,先后踏遍江岸48个乡镇,收集现场采访、影像拍摄、水文勘查、史志考究等最新研究成果,力求全流域、广视角打捞民间记忆碎片。
《磊石山,守望江湖》《屈子祠,光争日月》《自古流传是汨罗》《长沙之下,洞庭之上》《罗水,不尽丰饶不尽诗》《宋坊明驿》……书中,潘刚强由磊石山河口起述,将一条江及她儿女的故事娓娓道来。全书共26万余字,收录现场照片132张、经典诗词99首、景观对联56副、方志史料36例,是湖南省作家协会重点扶持作品。
潘刚强采访屈子祠原馆长刘石林先生(右)
潘刚强采访黎凤兮先生(中)
潘刚强采访祭典传承人杨基良先生(左)
打倡师傅孙浩(中)
“所谓楚辞,如果用今天的通俗语调来分类,口话出来是楚语,书写出来是楚词,器乐演奏出来是楚曲,吟诵出来则是楚声。古罗子国的汨罗地带原以长乐街为中心,形成新湘语区的长乐方言区。”写作过程中,潘刚强多次采访屈子祠原馆长刘石林、乡贤黎凤兮、屈子祠祭典代表性传承人杨基良、打倡师傅孙浩等,他认为,土生土长的汨罗人那种发自内心血脉的激情吟诵,注定他们成为“离骚楚声”传承人。
“拿到这本书,就像拿到了一把打开汨罗江的钥匙,窥视到了汨罗江的许多秘密,了解到了汨罗江畔许多鲜活的事物,那是我以前无从知晓的。”汨罗市正则学校老师周林阅读《汨罗江,一条追赶太阳的河流》后,约上好友迫不及待地来到汨水与罗江的交汇处,来到南渡桥前的小洲上,一睹汨水与罗江的第一次汇合。
“从汨罗江到洞庭湖,只不过五百多里水路,却是我一生的宿命,走过的前半生与踏足的后半生,我从来没有且永远不会离开这条轨迹。未来我依然奋力行走,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永远像汨罗江水那般永不停步追赶太阳。”潘刚强说。
一审:张 咪
二审:游 岚
三审:刘胜丹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