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和谣传有什么不同(学术圈中的称谓)

01 学术圈“称谓学”,无处不在

前几天,在浏览一个公众号的文章时,偶然间看到一段对于某位领导的描述,不由让我一愣:“南京××学院副校长。”

可能是觉得这种描述存在问题,于是就在文章的评论区留言道:“学院领导的职务应该是院长、副院长,而不是校长、副校长。”

没过多久,公众号的负责人就回复道:

“这位学校领导的身份描述,是由院方亲自提供的,而且院方的官网也是有副校长的来表述。

经与院方联系,具体解释是,他们在行政公文里统一写为‘院长’,但是为了与二级学院区别,其他场合一般都称为‘校长’”。

见到学院的这个回复,从中可以透露至少三条重要信息:

一是难怪高校都急于升格。专科要升本科,学院要改名为大学,即使升不上去,口头上先喊起来,暂时满足一下心理,譬如那个学院的“副校长”。

学术和谣传有什么不同(学术圈中的称谓)(1)

二是难怪有些学院机关的副处长,在名片上偏要注明“正处级”。听说有些地方的处长,竟然还有注明“副厅级”,估计也是生怕被人小看的缘故。

三是难怪高校的去行政化,依然任重而道远。对于一个小小的称呼,就有太多太多的在纠结,如果涉及身份背后的工资薪酬和级别待遇,那还了得吗?!

学术圈的称呼,是没有课本、没有教程、没有模版的深奥学问,大家口口相传、约定俗成,最后就形成了一门“学术圈称谓学”

学术和谣传有什么不同(学术圈中的称谓)(2)

02 学术圈的称谓,其实很讲究

引用武侠小说大师金庸的话说:“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

学术和谣传有什么不同(学术圈中的称谓)(3)

学术圈当然也不能例外。既然人在江湖之中,必然少不了勾心斗角、相互缠斗。

学术圈中人际关系虽然微妙隐秘,但明眼人还是能从种种蛛丝马迹中看出道道来。比方说——称谓

学术圈中的称谓极有讲究。尊卑、亲疏、公私、好坏,冷淡与热情,反感与欣赏,甚至讨好巴结或暗藏杀机,都能从称谓中不经意地流露出来,或明白无误地暗示对方。

学术和谣传有什么不同(学术圈中的称谓)(4)

比方说,很多大学和学院的领导之间、领导与下属之间,通过相互的称谓,就能感受到彼此之间的亲疏远近。

在小说《大学门》中,孟校长对大学的老师基本上直接称名字,什么金河呀、若地呀,大学的老师对他则一律称校长,这是尊卑有别;而孟校长惟独对学校的书记称“书记”,这是亲疏有别。

学术圈中人,互称官衔或职称,可能是尊重,是客气,也可能是疏远,是冷淡。即便同是表示亲切的,身份、地位、关系不同,叫法也不同。

比如,许多学校行政机关领导、教授或工程师之间有一种“省略官衔称谓法”,即去掉那个“长”字。处长姓张,就叫“张处”;科长姓李,就叫“李区”。

当然,还有赵教授,就叫“赵教”,王工程师,就叫“王工”。

当然,一般地说,这种称谓法只用于同级别、同职称之间,或同一机关、同一处室的同事之间。而且,也只有关系发展到比较随便时,才能这么叫。

同在一个办公室呆着,抬头不见低头见的,整天把个“长”字、“教授”、“工程师”之类的称呼挂在嘴上,大家都不自在,也显得俗气。

但也不能罢人家的官和职称呀!于是就发明了这么一种称谓法,既省事,也亲切,还体现了身份感。

但是,因为只有学术圈中人才有资格这么叫,也才懂得这么叫。要是哪家企业、机关请一位学术圈中的人来讲课,如果在介绍时不称之为“教授”“高级工程师”之类的,人家也会觉得你不懂事。

03 师生之间的称谓,同样有学问

研究生对于导师的称谓,根据彼此之间的亲密程度不同,也不尽相同。

学术和谣传有什么不同(学术圈中的称谓)(5)

虽然研究生在私下里,都直接称导师为“老板”,但明面上可不能如此无礼,还是要使用敬称,但不同的敬称却有不同的内在含义。

比如说,如果研究生直接称“老板”为“老师”,这是最简单、最省事的称呼,放之四海而皆准,但又显得平平淡淡,不冷不热。

如果研究生称“老板”为“教授”或“赵教授”,则说明两者之间还是有些距离,不能超越师生之间的身份界限。

如果研究生称“老板”为“导师”,虽然听起来比“教授”顺耳多了,但还是透露出一丝疏远。

如果研究生称“老板”为“老赵”,则说明师生之间是已经达到了可以称兄道弟、推杯换盏的友谊了,着实让人羡慕。

去年,对于“女导师的老公”,研究生应如何称呼的帖子,可算是大大火了一把。

研究生们纷纷留言,什么“师父”、“师爹”、“师爸”、“师夫”、“师公”、“师丈”让人忍俊不禁。不过,最终还是“老师”“您好”两个称呼被评为“最有潜力”的补位形式。

同样的道理,导师对研究生的称呼,同样包含着很多深意。

比方说,有一名为“王长江”的研究生,当导师称“长江”时,是亲切的、信任的、爱护的;

当导师叫他“小王”时,就在亲切之外,隐含着权势和成严。

如果哪天他居然叫起“王博士”来,只怕就有讽刺挖苦的意思了。

04 称谓并不简单的只是一个符号

所谓“得体”,就是符合长期形成和共同约定的习惯和规范。具体到称谓,就是要既尊重对方,又不失身份,还能比较准确地体现双方的关系。

学术和谣传有什么不同(学术圈中的称谓)(6)

稍有不慎,犯了规或犯了忌,那就糟糕了,不是自讨没趣,就是被看作没眼色,不懂规矩。

其实,学术圈中的称谓不管如何复杂微妙,体现出来的无非都是权势的大小、级别的高低和亲密的程度。

中国学术圈的一个特点,就是公事与私情并存、学术与利益共生。上下级之间、同事之间、学校之间,不能只讲公事公办,还多少得讲点交情。一点私交也没有,往往“公事”也“公办”不了。

事实上,不管大家如何共同强调“出以公心”,尽可能坚持原则、不徇私情,私人感情却总是会存在的。

既然要讲私情,就会有亲疏之分。所以有人群的地方,就有圈子,就有派系,而在学术圈上,则还要多一个坐标系,即“阶层”。

既要讲尊卑,又要讲亲疏,学术圈上的称谓就必然会复杂微妙。

所以,学术圈的称谓并不简单的只是一个符号,它还有着深刻的内容和微妙的关系,以及我们不能不倍加注意和思考的东西。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