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信息化最新发展的趋势解读(海韵教育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困境与出路)

教育信息化最新发展的趋势解读(海韵教育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困境与出路)(1)

  在多年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践基础上,通过认真研究、总结经验和不足后,我国提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适合中国国情的“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全新观念,它的提出充分显现了信息技术对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支撑与引领作用。教育部2012年发布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中,着重强调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的有效途径。从目前的研究来看,虽然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研究一直在不断地努力探索和实践,但其效果却不明显,为缩小“现实”和“理想”之间存在的差距,下面通过对当前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以学校、教师、网络资源这三个影响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重要因素为切入点,探索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有效路径。

  一、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定义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在2000年10月第一次出现在研究者的视野中,差不多二十年以来,虽然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作为一种教学理念已在教学实践中被广泛应用,但并没有对教育的发展产生革命性的影响。而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并不是单纯地为了完成课程教学任务。“深度”是指(工作、认识)触及事物本质的程度,“融合”是指将两种或多种不同的事物融成一体。可见,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不是一般的技术的应用,而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相互渗透、相互促进,是将信息技术融入到整个的教学环节中。

  何克抗教授在《学习“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对“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解读》一文中指出,“融合是在运用技术改善‘教与学环境’和‘教与学方式’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教育系统的结构性变革;而整合则只是停留在运用技术去改善‘教与学环境’或‘教与学方式’的较低层面上,从来不敢去触动(或根本没有想到要去触动)更深层次的‘教育系统结构性变革’问题”。杨宗凯教授认为“信息技术与当代教育融合是一场全面深刻的创新变革,他革新了传统的教育模式,使教学方法、教学工具、教学内容都发生了深刻变革”。从两位教授的表述中可以看出,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就其本质、深度和意义都远远地超越了“整合”。虽然当前对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概念尚未有一个明确的定义,但通过研究文献,结合其他专家学者的观点分析后,下面将其内涵概括为以下三点。

  第一,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中,教育目的要从以知识传授为主转向以能力素质培养为主,最终培养出适合信息化社会发展的创新型人才。

  第二,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中,信息技术不仅是工具,也是改变者,运用信息技术逐步改善原有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模式。

  第三,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中,要选择最优质的教学资源,构建智能化的平台,提升优质教学资源的开发利用水平,更进一步提升教学的效率与质量。

  二、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面临的问题

  虽然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在全国各地已经大范围地开展了实验研究工作,并不断取得新的研究成果,但对于广大教师和地方学校来说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的进程中仍然面临着三大问题。

  1.观念与机制

  ⑴学校对于深度融合理念的认识落后

  在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中,教育目的要从以知识传授为主转向以能力素质培养为主。但是,当前大部分教师和学校在教学过程中还是难以脱离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思维,只关注升学率、学生的成绩等。在实际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将多媒体设施应用于课堂教学中,但缺乏对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系统设计要求的深层次认识,教学系统中各要素缺乏科学性的融合,最终也只是播放多媒体课件,这种融合下的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可见,学校对“融合”理念认识的不深入,从而致使行动落实上缺乏力度。

  ⑵学校的信息化管理机制不完善

  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我们应将可持续发展作为衡量校本教学信息化建设绩效的重要原则,目前很大一部分学校虽然在硬件设备资源建设上领先一步,但由于缺少适应信息化发展的管理制度,缺少与信息化教师绩效考核相适应的新的机制,导致学校管理不到位,发展缓慢,教师主动性差,进而未能使信息技术对教学的促进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2.教师与学生

  ⑴教师信息技术能力不足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对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带来了更大的挑战,教师对信息技术的理解与实践水平,深深影响着融合的质量与教学成效。虽然目前教师们应用多媒体技术的能力都有了较大的提高,基本上可以用计算机制作课件、备课等。但在深度融合中,教师除了必须具备基本的信息技术技能外,还必须具备信息化环境下教学设计的思想,提高融合技术的教学设计能力。

  ⑵学生主体绝对化

  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强调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回归。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有些教师竟“腾空”了自己,使课堂放任自流,弱化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过度突出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在网络学习中不受监控、自由学习讨论的现象不断涌现,师生间的交流少之又少,信息技术对教学的优势没有发挥出来。

  3.网络与资源

  ⑴校园网络环境建设区域发展不平衡

  网络环境对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起支撑作用,没有网络或者网络环境不健全都阻碍着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为促进教育信息化,我国推出了“三通两平台”建设:“三通”即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两平台”指建设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自提出后,全国各地掀起了建设高潮,但在建设方面,还存在着区域发展不平衡等问题,没有硬件设施与网络环境的支撑,何谈融合?

  ⑵高质教学资源匮乏

  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需要一定的教学资源支持。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网上的教学资源非常丰富,但真正的高质量的教学资源却很少,当前有大部分教师认为课件的制作过程有些复杂繁琐,因而从课件网站中下载对应课程的课件,稍加修改后就将其用于自己的教学中。可想而知,这种课件能有多少真正适应现实课堂。

  三、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有效途径

  正是由于这些主观与客观原因的存在,使得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推进速度缓慢,特别是在大部分农村、偏远地区等,信息技术还只停留在被看成是转换与传递教学内容的载体的层面上,并未通过使用信息技术改变当前课堂的教学结构、教学模式。因而,要真正使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落到实处,解决以下几方面的问题将是当务之急。

  1.观念与机制的更新转变

  ⑴转变教育观念,提高学校对深度融合理念的认识

  信息技术运用于教学过程,势必会带来全新的教学观念。转变教育观念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首要条件,但这对长期习惯于传统教学的人来说是一个新的挑战。这种挑战不仅是对学校的教学模式、学科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呈现等方面的挑战,更重要的是对我们早已根深蒂固的传统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挑战。

  现代教育观念是现代社会发展对教育的要求,是教育面对快速发展的社会做出的必然反应,是当前研究和实践的根本依据,也是教师教学的指导思想。新观念追求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启发学生创造性地学知识和运用知识。这就要求学校和教师不得不重新思考,准确地给自己定位,即教师并不再是知识的灌输者,而要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促进者、帮助者。教师必须要重塑角色,全面认识融合,追求深度学习,要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促进教学、学习和教学管理,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和校园网资源,找准信息技术与教学有效融合的切入点,在信息技术的支撑下,实现信息化环境下的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不断深化对融合理念的认识,使之与信息化教学环境相适应。

  ⑵创新机制,持续发展

  加快学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进程是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必经之路。只有先有了管理信息化,才会有教育教学信息化。因此,学校要把信息化建设和教育教学体制改革创新紧密相连,加快管理制度的创新与绩效考核创新,建立一套协调发展的系统化运行机制。

  2.教师与学生的进步发展

  ⑴抓住教师培训的重点,不断提高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教师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关键因素,而信息技术本身的迅速发展又给教师运用信息技术带来更多的挑战。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是开展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前提。在新形势下,教师必须具备新的能力,以适应信息技术对教学的要求,但当前教师有效驾驭技术环境开展具有融合特征的教学实践能力还不足,基层学校缺乏稳定、较好素质的教育信息化专业人员,并且信息技术使用方法不当,滥用、误用的现象普遍,这些都直接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整体发展。因此,我们必须要迅速加强教师的培训工作,进一步提高教师的能力,不断更新教师的能力结构。

  美国心理学家柯尔伯(DavidKolb)提出的“成人经验培训圈”理论对教师的培训有很大的启迪作用,他对教师培训的实际意义在于:培训过程是一个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不仅要求教师注重理论知识的培训,而且要求其结合自己的实际工作经验,来消化吸收新的知识和经验,进而形成新的理解,同时还应在实际工作中运用新的知识与经验去解决实际问题。他认为对成人的培训想要取得成功,必须经历如下的四个阶段。

  ⑵在信息技术培训过程中,四个阶段的内涵如下所述:

  第一阶段: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教师需要培训新的具体知识和经验,其中包括信息技术具体技能及其与教学成功融合的应用经验。

  第二阶段:教师必须在原有经验基础上注意仔细观察和思考培训中的新经验。

  第三阶段:教师在观察和思考的基础上,革新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提出概念,形成逻辑完整的理论体系。

  第四阶段:教师要灵活运用培训后形成的新的信息技术技能、教学设计理论,并在实际工作中做出自己的设计决策。

  ⑶加强教师主导作用,注重对学生进行多重培养

  我们要正确认识和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全面认知融合,以保证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顺利进行。同时,教师的教学设计除包含基本知识外,还要有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高尚的道德素质和积极的学习态度等内容。除此之外,教师还应启发和引导学生在网络化学习中发挥友好互助的精神,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努力做到知识传授和素质教育共同发展,以保证学生全面发展。

  3.网络与资源的建设管理

  ⑴合理规划建设,缩小区域发展不平衡

  随着网络信息化教育的深入开展,网络技术和多媒体应用在各学校中得到了普及,因此建设既能够充分地运用网络资源,又能为学校的教育教学提供先进的信息化教育环境的现代化信息网络,已成为各地方院校信息化建设的重中之重。

  为了进一步完善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政府层面必须做到以下两点:各地区与促进教育信息化相关的组织机构要创新体制机制,以引领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成立开发小组,加强系统研究。学校层面也要做到以下两点:为能运用新的信息设备,要加强对教师的培训。指导教师在新的教学环境下,如何做到课堂教学的创新。

  ⑵整合资源,选择优质

  教育资源建设始终是教育信息化推进过程中的重点任务,学习资源的质量是影响学习效果的关键因素。然而,就当前来看,一线教师很难在资源网上和学校的资源系统中找到适合自己课堂教学的资源,对此,可以从学校和教师两个层面给予了建议。

  学校层面:区级学校应联合建立集中的教育资源管理平台,成立资源管理小组,对来自不同资源系统的资源进行过滤、分类、整合,以方便教师查阅,为广大教师提供适应区域发展的课堂教学优质资源。

  教师层面:教师在选择资源、设计资源、修改资源、整合资源时,要真正做到三思而后行,保证选择的资源适合自己的课堂教学,并包含有教学设计的思想,努力做到“少索取、多产出”。

  结束语

  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自提出以来,教育界对其各方面的研究和实践取得了很多成果,得到了很多宝贵的经验,但当前面临的问题也非常严峻,这在一定意义和程度上阻碍和限制了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发展与推广。我们要针对这些问题采取相应的策略,努力从观念、教育、资源管理与网络建设等方面全面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并结合实践做深入的思考,希望本文能为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抛砖引玉。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