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人众多记录文坛的句子(友人众多记录文坛)

友人众多记录文坛的句子(友人众多记录文坛)(1)

田永昌(左一)陪同峻青回昌邑。

友人众多记录文坛的句子(友人众多记录文坛)(2)

田永昌(右)与李瑛

田永昌与文化、文艺界有很多接触,他的热心肠赢得了好人缘。当代著名作家和画家峻青回昌邑时,田永昌全程陪同;他与臧克家亦师亦友,臧克家写给田永昌的亲笔信就达20多封。他用文字与照片记录了所经历的或了解的中国文坛的许多往事,其中不少都是珍贵的历史资料。

安排峻青回潍事宜 策划建文化名人馆

田永昌所从事的职业,决定了他与外界特别是文化、文艺界有很多的接触机会。这样一个热情豪爽的山东汉子,不论是名人学者,还是初出茅庐的作者,都愿意与他交流,田永昌全力以赴,出主意,想点子,为他们架桥铺路,乐此不疲,赢得了好人缘。

峻青是山东海阳人,当代著名作家和画家。1946年至1948年、1953年至1954年,峻青曾两度在昌邑战斗和生活。其代表作《老水牛爷爷》《黎明的河边》《党员登记表》等均创作于昌邑,描写和反映了昌邑人民火热的革命斗争和生活。因为昌邑人民曾经三次救过峻青的命,与他结下了深厚的血肉之情,峻青一直把昌邑当作自己的“第二故乡”。他曾写诗道:“卅年书剑滞江城,楚山吴水伴浮生。文章草草皆尘土,岁月匆匆半飘零。病久益感韶光贵,人老倍增怀乡情。每闻故园春意好,频频登楼望归鸿。”

2005年5月,峻青自上海回到阔别多年的昌邑,了却了萦绕多年的夙愿。峻青时已83岁高龄,还做过心脏血管支架手术,田永昌遂全程陪同峻青夫妇。峻青十分感动,对人说:“永昌乡弟,诗人情怀,齐鲁风骨,侠义心肠,守诚笃信。余与其相交多年,深以为幸。”在昌邑,峻青受到乡亲们敲锣打鼓、载歌载舞地欢迎。峻青感叹道:“旧地重游,每一个村庄,每一处果林,每一个人,每一件事,都引起我的强烈振动。我的心长久地不能平静下去。”峻青又受邀去潍坊学院与师生见面、作报告,师生们热情似火。田永昌一肩双挑,既操劳峻青夫妇的行程食宿安排,又采写新闻报道。要回上海了,他忙得连回趟老家看望亲人和朋友的时间都没有抽出来。

田永昌十分崇拜当代诗坛泰斗、《诗刊》主编臧克家,与他亦师亦友有深交。臧克家写给田永昌的亲笔信就达20多封,有些成为珍贵的历史资料。田永昌曾经与潍坊有关诗人与同好,策划在臧克家故乡或潍坊学院,建立一座“臧克家文学馆”,并写出了详尽的方案。在与臧克家沟通时,却被否定了。臧老的理由是:潍坊这么多文化名人,没有一个建文学馆的,连他的老师王统照都没有建文学馆,他怎么能建自己的文学馆呢!要建就建王统照文学馆或者别的什么人的文学馆。正是受臧克家的这一启发,为尊重臧老的意见,田永昌又与其他人商议,将“臧克家文学馆”改为“潍坊文化名人馆”。在市里有关部门支持下,潍坊学院专门组成工作班子,腾出房屋,进行筹建。他们派人赴各地征集资料,进行专家论证,精心策划,精美布局,潍坊文化名人馆于2005年在潍坊学院图书馆落成。田永昌被聘为名誉馆长。臧克家特别题写了馆名。馆内展出了潍坊历代文化名人的实物、照片等,其中以臧克家为重点和中心。

结交众多文艺界名人 留下珍贵历史资料

田永昌一生结交了众多文艺界名人,其中包括京剧大师张君秋、赵燕侠,国画大师唐云、刘海粟,书法大家张森等。他用文字与照片记录了所经历的或了解的中国文坛的许多往事,其中不少都是珍贵的历史资料。上海作协理事、诗歌专业委员会主任季振邦说:“永昌真是一个有心人,我不知道他是如何把这些陈年往事记得如此清楚的,许多人物、事件细节仿佛从没有在他的脑海里消失过。”“如果夸张一点,说永昌也是一个‘史官’,一个诗坛的‘史官’也未尝不可。”田永昌先后出版了《文坛往事知多少》和《老照片里海上诗坛》等,为文坛留下了宝贵的资料。

李瑛是著名诗人,与田永昌的通信多达40多封,赠予几十本签名书。足见二人的交往日长情切,非同一般。

1976年10月,在田永昌所服役的东海舰队多次邀请下,李瑛来到舰艇部队深入生活,田永昌专程从宁波驱车到上海迎接。就在李瑛到达部队的当天,北京传来了粉碎“四人帮”的喜讯。然而与此同时,北京又传来李瑛是“四人帮”在总政的余党陈某派来刺探军事情报的谣言。个别领导偏听误信,指示田永昌,令李瑛马上离开部队。田永昌据理力争,没有结果,只好按照领导安排,派车送李瑛到宁波火车站。

路上,李瑛向田永昌提出,他的儿子在海军航空兵四师当兵,可否让车子拐一下,让他去看看儿子?田永昌明知要承担违背领导指示的风险,但二话不说,毅然送李瑛去看望了儿子。后来,领导三番五次找田永昌谈话,令其“揭发”李瑛来部队的言行。田永昌据实以告,不作违心之事,并以党籍和军籍担保李瑛的人品和文品。

过了一段时间,李瑛的长诗《一月的哀思》发表,轰动全国,反响很大,部队也顺理成章地撤销了对田永昌的调查。雨过天晴。李瑛对田永昌刮目相看,认为他讲义气,敢担当,够交情。从此两人的情谊更深,来往更多了。后来,李瑛当了总政文化部长,田永昌转业到《文汇报》后,他便把刚写好的长诗《罗布泊的石子》交由田永昌在笔会发表,以示支持。

中国人民解放军艺术学院副院长李存葆少将是著名作家和编剧。1979年初,李存葆曾赴云南前线进行战地采访。此后,写出了中篇小说《高山下的花环》,《十月》杂志于1982年第6期首发,当时在全国并未引起轰动。李存葆在《十月》刚出版时,就立即将杂志寄给了田永昌,田永昌读后,感动得热泪盈眶,建议报社领导“大做文章”,为宣传这一难得的上佳之作推波助澜。他与记者郦国义一起,在头版发了消息,称这是“一部不可多得的震撼人心之作,小说《高山下的花环》反响强烈,作品描写了对越自卫还击战英雄事迹,读来催人泪下,令人振奋”。当时,在全国所有新闻媒体中,《文汇报》是第一家报道《高山下的花环》的。对此,李存葆专门给田永昌写信表示感谢:“《花环》一稿,当时《文汇报》在一版上发的那条消息起了很大的作用。”

“行看功业欣天地,陈迹俱堪入汗青”。正是有了田永昌这样的有心人,记录下很多鲜为人知的文坛轶事,读者从中探究到名人学者别样的风采。他的《文坛往事知多少》一书,“写到的这一切是外界闻所未闻的,也为学者在研究某位文艺家时增加了一些可供研究的材料,同时也为读者了解我们的文艺界提供一个更为广阔的空间。”

为不引起他人的质疑与争议,田永昌在写作时,除了将深深印在脑海中的记忆一一还原,就是手头所保留的信件、照片和书籍(田永昌保留的著名作家、学者的签名本达千余册)。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