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是不是爱国(君王死社稷这句话背后到底有什么现实)

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是不是爱国(君王死社稷这句话背后到底有什么现实)(1)

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这句话并非吹嘘,而是后世对于明朝的客观评价。

那么明朝为何是天子守国门呢,笼统上大众中喜欢明朝的认为是明朝皇帝有骨气,铁骨铮铮。讨厌明朝的认为明朝疆域太小,可怜到竟然使北京成为边城。

客观来说的话,宋安之认为天子守国门其实暴露出的最大问题就是明朝开国之初的太祖成祖努力打天下,后代的子孙败家无度。

明朝最初的都城是南京,成祖朱棣篡位成功以后迁都于北京。这位一生不是在打架就是在打架路上的皇帝,其实迁都于北京以后并非没有提前打算,像五征蒙古和东北设奴儿干都司,利用这种以攻代守的方式来为北京获取了巨大的战略缓冲。

成祖朱棣时期的明朝不只是万国来朝,疆域也达到了上千万,北京是当之无愧的内陆城市。可惜朱棣之后的仁宗和宣宗时期就开始陆续放弃长城以外的战略要地,到了明世宗嘉靖帝在位前期的中兴之世,所谓的中兴,随着占据新疆东部的哈密卫被彻底放弃,从此以后出嘉峪关再也不是大明的天下。

而随着疆域的快速缩水,巅峰时期的上千万疆域不说今天没多少人记住相信,就是都城北京都开始慢慢成为边城。明朝皇帝不得不开始直面北方游牧民族的威胁,像嘉靖帝时期北方蒙古鞑靼部俺答汗一波突袭就兵临北京城下,酿成了“庚戌之变”的奇耻大辱。到了晚明,面对东北的建州女真,更是毫无招架之力,甚至皇太极时期几次入关侵袭,还有一次兵临北京城下。

所以不得不说明朝皇帝所谓的天子守国门还真是一种无奈,背后透露出什么呢,透露出明朝太祖成祖以后的明朝皇帝太过败家,导致疆域大缩水,京师暴露在北方游牧民族的铁蹄之下,所以不得不天子守国门。

当然明朝皇帝的气节还是值得肯定称赞的,不论怎么说,相比于后世的咸丰逃热河慈禧光绪跑西安还要割地赔款的耻辱,明朝诸帝宁死不屈的精神还是值得后世肯定学习的。

谢谢观看宋安之独家原创,欢迎吐槽、点赞、关注~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