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罐法常见的运用方法(四种常用的拔罐方法)

拔罐法常见的运用方法(四种常用的拔罐方法)(1)

留罐法

留罐法又称坐罐法,是指罐具吸拔在应拔部位后,留置一段时间的拔罐法。留罐法一般留罐的时间为 10~15 分钟,可用于治疗大部分病症,是最常用的拔罐法。

在采用此法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罐大吸拔力强的应适当减少留罐时间 ;夏季及皮肤薄弱处留罐时间不宜过长 ;如需拔瘀血罐,时间可稍延长,但不能拔破皮肤。

拔罐法常见的运用方法(四种常用的拔罐方法)(2)

闪罐法

闪罐法是指罐具吸拔在应拔部位后随即取下,反复操作至皮肤潮红时为止的一种拔罐方法,若连续吸拔 20 次左右的,则称为连续闪罐法。由于闪罐法拔后在皮肤上不留瘀紫斑,故比较适合面部拔罐。闪罐法的兴奋作用较为明显,适用于肌肉痿缩、局部皮肤麻木、中风后遗症、内脏病等病症。

拔罐法常见的运用方法(四种常用的拔罐方法)(3)

血罐法

血罐法也称刺络罐法,适用于各种急慢性软组织损伤、高热、神经痛和神经性皮炎等症。具体操作方法是先用三棱针、梅花针或注射针等按病变部位的范围大小和出血量的要求,针刺穴位或病变部位。针刺时的力度是:轻刺以皮肤出现红晕为标准 ;稍重刺以轻微出血为标准 ;重刺以点状出血为准。针刺后再拔罐并留罐,留罐时间长短按不同部位和病症需出血的量而定。

拔罐法常见的运用方法(四种常用的拔罐方法)(4)

走罐法

走罐法又称推罐法或行罐法,多用于胸背、腹部、大腿等肌肉丰满、面积较大的部位。本法常用于治疗麻痹、肌肉萎缩、神经痛和风湿痹痛等症。具体操作方法是,先在罐口或吸拔部位涂上一层润滑剂,以便于罐具滑动。吸拔后用一手按住罐口前缘皮肤,另一手则握住罐底稍倾斜推,沿着肌肉骨骼生长路线或经络循行路线作上下左右的移动,也可以患部为中心作环形旋转移动。待到患部皮肤变得潮红或起丹痧点时即可起罐。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