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中心新二线城市(淮海中心加快崛起)
金秋时节,景色宜人。
在赏秋之际,
若是你慢下脚步,仔细探寻,
就会发现如今的彭城大地悄悄在变。
城市建设日新月异,
路网“骨架”快速拓展,
市政功能逐步完善,
人居环境不断优化。
路宽了、城美了、人乐了
……
一座城市功能更加齐备的区域中心城市
正悄然崛起。
近年来,徐州坚持加强自主规划和自主发展,对照省会城市乃至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标准,聚力打造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城市集聚力辐射力带动力明显增强。
稳步推动城市更新
完善城市空间结构
新建的厂房内,一台台自动化灌装机正在运行,各类成品奶制品不断从生产线上输送出来,再由机器人装箱。与老厂相比,这里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有了明显的提升……今年春天,随着绿健乳业的棠张新厂正式投产,标志着主城区工业企业退城入园基本完成。
绿健公司副总经理吴永军自豪地说:“新厂从土地到餐桌实现了全面提档升级,比如10万级的洁净灌装车间,能够实现自动灌装、机器人装箱码垛、自动化入库,主要设备也是采用国内国际一线品牌的设备,建成了智能化车间。”
如此大变化,得益于徐州市主城区工业企业退城入园的政策。徐州在2013年全面启动主城区范围内工业企业退城入园,支持企业技术改造,实施增量式搬迁,实现企业管理创新、技术创新、转型升级。
“企业退城入园就是为了提档升级、规范管理,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市工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我市对主城区工业企业退城入园实行整体规划、分步实施,并积极搭建承接平台,“一企一策”科学制定搬迁方案,让企业搬得出、立得住、有发展。
近年来,为推进城市更新,徐州通过实施大量的工矿企业退城进区、退二进三,推动工业企业向园区集聚发展,先后400余家工业企业整体搬迁,为发展楼宇经济、平台经济、总部经济等城市经济腾挪空间。目前,全市原主城区内的工业企业已完成转型升级,实现异地搬迁,进园入区。
“楼宇经济牵动着都市兴衰的脉搏,我们唯有保持政策定力,笃定实干,才能开启楼宇发展新华章。”云龙区楼宇经济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去年以来,云龙区创新提出“服务企业、税源回归、企业招引、总部经济培育和亮点楼宇打造”等五项行动,有力撬动了楼宇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截至8月底,全区运营及在建楼宇80余处,楼宇企业税收突破10亿元,一处处拔地而起的立体空间,彰显出云龙区楼宇迅猛的发展态势和产业转型成长的蓬勃活力。
与此同时,我市通过实施大规模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累计完成棚户区改造1亿平方米,52.6万户居民实现“出棚入楼”,极大地改善了城市环境面貌和市民居住条件。
以鼓楼区为例,该区五年来累计完成棚户区及城中村改造项目50多个,完成改造706万平方米、受益群众3.5万人,整治老旧小区和散片区227个,在徐州主城区率先建成区级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并投入使用。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完善城市品质功能
大力推进高铁、机场扩建、轨道交通、高架快速路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近年来,徐州始终保持较高强度城市建设投入,一大批重大功能性项目建成投入使用,是淮海经济区十个地级城市中首个拥有轨道交通的城市。
在普通铁路和高速铁路“双十字”交叉基础上,徐州构筑起以京沪高铁、郑徐客专、徐宿淮盐铁路、连徐高铁为骨架的“放射型”铁路布局,“米”字型高铁枢纽8个方向已开通6个,高铁通达省份25个,通达城市180多个,通达车站200多个,全国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进一步巩固,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地位得到进一步提升。
徐州观音国际机场T2航站楼启用运行,标志着徐州观音国际机场正式进入“双航站楼时代”,运输机场保障能力显著提高,有效满足机场年旅客吞吐量460万人次、年货邮吞吐量5万吨、年航班起降徐州观音国际机场4.2万架次的需要。
观音机场目前已形成5.8万㎡航站楼、22个停机位的运行规模,目前开通了30余条客运航线,先后引进桂林、祥鹏、南航等多家航司设立过夜基地。
徐州轨道交通一期建设规划工程于2021年实现三线组网运营,轨道交通1、2、3号线运营里程达64公里,设站54座,连通徐州商业、人居、公园、公共设施、交通等各个重要城市结点,为城市的交通动脉注入新鲜血液,拉近城市的距离,串联起徐州市民的出行地图。截至目前,已累计安全运送乘客超1.31亿人次。
随着一座座高架桥拔地而起,城市快速路网建设取得重大突破。相继建成三环东路、三环西路、三环北路、三环南路、迎宾大道等高架快速路,城东大道等正在加快实施,即将实现成环成网。围绕中心城市构建“三环十二射”骨干路网,建成外环公路西环段、外环公路东南段,有力支撑了徐州中心城市建设。
与此同时,徐州持续强化教育、文化、医疗等公共服务功能。
- 2021年末,徐州拥有各级各类学校2458所,在校学生222.47万人,教育事业蓬勃发展;
- 全市共有各类卫生机构4580个,三级医院数量达24家,其中三甲医院12家,健康事业持续推进……
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是淮海经济区高质量协同发展不断走向深入的基石,成为徐州发展的新优势。
持续放大辐射优势
着力推动协同发展
作为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徐州围绕推动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牵头组织召开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座谈会,推动淮海经济区交通互联互通、产业协同发展、环保联防联治、公共服务融合发展,以合作求突破、以协同求共赢,合力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影响力。
2018年以来,由淮海经济区十个城市参加的协同发展机制正式建立,连续4年分别在徐州、淮北、菏泽、济宁召开协同发展座谈会,协同高质量发展的共识广泛凝聚。
徐连客专全线开通运营,鲁南高铁、鲁南雄商高铁并行段、京沪高铁二通道、合宿新铁路、淮宿蚌和淮宿阜高速铁路等加快推进,徐菏高铁已纳入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淮海经济区十市积极推动交通一体化合作框架协议落实落地,形成同频共振效应。
产业协同发展方面,淮海经济区高质量协同发展规划列入国家年度重点规划编制计划,十市共同启动了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规划编制工作,召开了淮海经济区高质量协同发展规划编制工作座谈会,区域产业协同不断拓展拓深。
十市还认真落实生态环境联防联控工作机制,坚持问题导向,加强协同联动,在持续改善区域生态环境质量上下真功夫。今年以来,徐州、宿迁两市围绕水环境保护开展的立法协作,《徐州市骆马湖水环境保护条例》《宿迁市骆马湖水环境保护条例》先后立法,这是我市首次正式与淮海经济区其他城市开展协同立法。
徐州自古与周边各市山水相连、地域相接,习俗相近、人缘相亲,往来密切。如今,从政府间互访交流,到民间互动、人文交流日益频繁,徐州与各市合作领域不断拓展、联系越来越紧密,逐步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融格局。
未来,
徐州将打造成为
淮海经济区创新创业、宜居宜业、
近悦远来的区域首善之城,
持续放大辐射优势,
并不断拓展与周边城市
合作交流的深度和广度,
主动服务周边、带动周边,
最大限度共享红利、共赢发展,
引领淮海经济区加速崛起。
文字丨范海杰
图片 | 许晨 郑舟
制图 | 赵鹏来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