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名字一般要注意什么(从什么时候开始讲究的)
看历史,发现中国人起名字经历了几个时期的变化。
传说的时代,名字似乎起的比较随意。比如说鯀、禹、汤、启,都非常简单,也容易记,这好像跟那时候没文字当然也没什么文化有很大的关系吧。
严格来说,姓的大规模出现,是在周朝以后。抬杠的各位,可以看看周朝以前的商和夏那些有记载的名字,老子和儿子,从姓名上根本就看不出来人家是父子爷俩。有人说商汤到纣王这一家姓姒,具体是不是,只能看怎么理解了。
周朝最早建立者姬昌,儿子武王姬发,这应该是确定姓氏最早的开始。因为他家再往上倒,姬昌老爹叫季历,爷爷叫公亶父,看不出来和姬有关系。当然了,你非要说爷随孙姓,那也没办法,毕竟父以子贵嘛。
大家都熟悉的姜子牙,又叫吕尚,就是因为家住吕地,所以这时候就有了用地名做姓氏。
周武王分封诸侯,引来姓氏算是大爆发。
从最早的三监霍、蔡、管,到后来的满地诸侯国,姓氏才逐渐丰富起来。
所以大多数中国人,想查先祖出自哪里,从春秋战国时期各自的姓氏封地查找,基本不会错。不过呢,人都有追根溯源的心理,也有攀龙附凤的传统,愣往上倒,就和炎黄二帝扯上关系了。
那时候起名字还没那么多讲究,就跟咱现在添丁进口,给孩子起个狗蛋、臭臭这类小名差不多。
著名的春秋五霸及一些名门望族,如重耳、熊旅,姜小白、勾践、夫差等等,名字起的有些确实不咋滴。这还是有学问的贵族,一般老百姓就更可想而知了。估计那时候大街上也没有专门替人起名字的神棍,更不会忽悠你说名字对于运势的重要性。所以起名字就比较随意,想叫啥爱叫啥就叫啥吧。
秦始皇把三皇五帝各取一个字,这才有了皇帝的开始,也是从这时候,人们才开始对起名字重视起来。
看了秦朝的一些名人,发现那时候起名字就是也简单,也没有字。
西汉已经开启了姓甚名谁字某某。
西汉时期,就有了避讳一说,最直接的例子是河南开封,原来叫启封,就是为了汉景帝刘启而改为了开封。
所以这时候起名字,是不是好字眼先撂一边,不能和皇帝重名那是肯定的。要不然叫一句小邦邦,一下子跑出来七八个刘邦,当然不合适。
东晋时期王羲之,有些奇怪。他们老爱用这个之字。如他的儿子玄之、献之、操之、徽之,也不知道其他家族是不是也喜欢起这种看着像哥们兄弟般的名字。
一直到民国,两千年的时间,中国人的名字大多由三部分组成,即姓、名、字。少数人在这个基础上,再加上一个号,或者外号。比如说岛国刚埋了的那个,咱可以理解为他姓安名倍字进三,外号小安子。我们和他聊天,直接叫安倍是不礼貌的,也就是说不能直呼其名,叫进三还可以。
不过这也得看什么情况,咱比他身份职位高,叫小安子没问题,但是他的手下,再叫进三就不合适了。
到现在起名字反而没那么多讲究了,起码这个字,很少用了,目前我认识的亲戚朋友,身份证上是没有姓啥叫啥字啥的。
其实起名字图个吉利,也和风水文化一样,求个心安理得,叫起来朗朗上口。非要和什么运势扯上关系,只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
一些生僻字和笔画特别多的,也很少用了。我估计是为了减少孩子们的麻烦,要不然起个Biangbiang(那个字打不出来),孩子这名字都要比别人晚两年,心理肯定问候八辈祖宗。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