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戏模板(继承创新复兴归来)

在戏曲中听见中国读懂中国

中国戏曲可以说是融入了最多中国元素的艺术形式,你在其中可以看到中国服饰、书法、典故。它分很多剧种,甚至不同的省份还有属于自己的地方戏,有时同一个剧种中又分不同的派别,唱腔与扮相也各不相同。它的丰富与特别,是歌剧与音乐剧等艺术形式都无法比拟的。戏曲所散发出来的独特韵味是中国文化特有的基因,中国历史上的著名故事、典故,你都可以在戏曲中找到与之对应的片断,所以,你可以在戏曲中听到中国、读懂中国。然而文化的全球化发展,让我们日渐冷落和淡忘了这种属于我们的艺术形式,但是今天我们也很高兴地看到,融入时代气息的中国戏曲正复兴归来,以它不可抵挡的魅力重新吸引着大众的目光。

黑龙江日报10月12日讯 近日,随着袅袅清音散去,掌声纷起,“菊苑流芳·第三届辽吉黑蒙四省区地方戏曲优秀剧展演”在美丽的哈尔滨落下帷幕。自9月5日至9月15日,在10天的展演中,来自四省区的10台精彩剧目“你方唱罢我登场”,共谱四省区地方戏曲盛会的华美乐章。

地方戏模板(继承创新复兴归来)(1)

评歌《中国戏曲》。

10台剧目荟萃了评剧、吉剧、龙江剧等剧种,主题各异,异彩纷呈,让观众感受到了戏曲的独特艺术魅力。观众爆满、好评如潮的场景,让人们看到了地方戏在现代舞台上重新焕发的勃勃生机,承载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戏曲正在迎来繁荣发展的新时刻。

地方戏闪耀现代大舞台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在哈尔滨工程大学启航中心剧场,沈阳评剧院带来的精品剧目《宝玉和黛玉》,大幕拉开,精美的舞台设计和人物造型让人眼前一亮。随后,“黛玉”和“宝玉”的扮演者韩派再传弟子韩笑和花派传人崔晓东,以其精湛的演技和动人的唱腔引得现场掌声不断。演出尾声独具匠心的舞蹈设计,烘托了悲伤凄凉的心境,让观众感受到了小说原著“终落得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艺术境界,加之唯美古典的舞台设计,将观众带到了亦真亦幻的“红楼梦”中。哈尔滨戏迷赵瑞在《宝玉和黛玉》观看现场就落泪了,她说,这部剧从宝玉和黛玉入手,走感情线索,演员演技和唱功都非常好,细腻而哀婉,既好看又好听,既入情又入境。

在“菊苑流芳·第三届辽吉黑蒙四省区地方戏曲优秀剧展演”开幕式现场,大气典雅的哈尔滨大剧院里座无虚席。在近三个小时的演出中,由经典戏曲节目组成的精彩演出让观众一饱眼福。原创评歌《中国戏曲》,让观众体会到了艺术和创新的奇妙交融;吉剧经典《三请樊梨花》“喜堂”选段,展现了吉剧自成一家的独特魅力;黑龙江省龙江剧艺术中心全新创作的舞蹈《龙武篆音》,体现了龙江剧的艺术魅力和舞台表现力;由四省区极具代表性的艺术家带来的内蒙古自治区漫瀚剧《敕勒川》、吉林省吉剧《江姐》片段“春蚕到死丝方尽”、辽宁省评剧《小河流水》、黑龙江省龙江剧《鲜儿》片断“岔路口”将演出推向高潮;接下来的海城喇叭戏《孝顺媳妇》片段“见婆母伤情我泪水涌”,二人转曲牌联唱,歌舞《绢花迎春》,蒙古族原生态歌曲《哈特曰亚》、《春天》更是地域特色鲜明,赢得观众阵阵热烈掌声;最后,演出在著名的龙江剧表演艺术家、原中国剧协副主席白淑贤携四代龙江剧传人一起带来的龙江剧戏歌《艺坛接力春满园》中徐徐落下帷幕,现场气氛高涨,反响热烈。

在10天的展演中,沈阳评剧院的评剧《宝玉和黛玉》、吉林省戏曲剧院的吉剧《宝贝回家》和内蒙古民族艺术剧院的情景歌舞剧《草原上的乌兰牧骑》,以及黑龙江省的七台剧目,让观众尽享了一道道别具地方特色的戏曲大餐,一时间,哈尔滨掀起了一股看戏热。

黑龙江省文化厅艺术处副调研员董春蕾说,此次展演共演出剧目30台,演出35场。演出剧场分设了好几处,但每场演出观众都很多,反响极好。不论是资深票友,还是初涉戏曲的入门人,都对演出表现出了浓厚的热情和兴趣,这让现场的演员极为感动。此次展演,让传统戏曲在现代的大舞台上再次焕发出耀眼的光芒。

艺术和创新奇妙交融

此次展演收获了观众的好评,很多专家认为,这与戏的题材“接地气”、艺术方式创新、表现形式好看分不开。

吉林省艺术研究院院长孙桂林说,由海伦市北派二人转传承保护中心带来的拉场戏《海伦往事》,用二人转悲剧喜唱的艺术表现形式,讴歌了海伦人民不畏列强、敢于反抗斗争、捍卫家园的爱国主义情怀,书写了一段悲壮的抗战史诗。这个戏不仅保留了秧歌、说唱,而且歌舞和说唱背后那种深层次的悲苦也被放大出来了。那种苍凉、悲苦、大东北氛围的渲染被“吼”了出来。而且这个戏高明之处在于没有停留在民众的挣扎和忍耐,而是深入到生和死,这才是长久的东西。再比如,由黑龙江省评剧艺术中心带来的现代评剧《千里沃野》,取材于齐齐哈尔克山县仁发现代农业农机合作社理事长李凤玉的个人事迹。在现实生活中发现合作社这个新事物,然后用新的方式来表现,无论是在场面调度安排上、表现手段上、还是在人物塑造上都有创新。剧中的表现形式不是传统的评剧表现形式,而是为了适应剧情的变化、内容的变化,创造了一种新的程式,让人感到很震撼。

由大庆歌舞团带来的大型民族舞剧《永远的秧歌》,以东北秧歌和民族舞剧为载体,为观众讲述了“秧歌女”的传奇一生。黑龙江省戏剧家协会名誉主席、国家一级编剧高长顺说,这个剧非常有地域特色,东北秧歌是最具有黑龙江特色的舞蹈语言和舞蹈样式,通过舞剧的形式展现出来是非常难得的。

原辽宁省文化厅副巡视员孙浩对沈阳评剧院的这出青春版评剧《宝玉和黛玉》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孙浩说,参演这出戏的演员大多是青年演员,在舞台上的扮相好看,再加上优美的唱腔和到位的表演,受到热烈的欢迎不是偶然的。可以说,这部戏的成功也给评剧的创作开拓了一条新路,让我们看到评剧不仅可以表现火爆热烈的生活和高亢明亮的情感,也可以表现委婉细腻的情感,是可以表现带有深厚文化意蕴的经典名著的。如果我们的戏曲创作都能像这部戏一样认真严谨,演员能够达到这样的表演水平,相信我们的戏曲观众会越来越多。

营造戏曲发展良性空间

地方戏曲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独特的艺术魅力、丰富的文化内涵,是表现和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千百年来为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戏曲经历了几十年的衰落。近年来,随着一系列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政策相继出台,戏曲界涌现了一批剧目和人才,戏曲演出市场更加活跃,戏曲院团的生存发展环境向好,戏曲传承发展呈现欣欣向荣的态势,戏曲这枚艺术明珠有望拭去蒙尘,迎来又一个春天。

黑龙江省评剧艺术中心主任张坤认为,目前,传统戏曲发展遇到的困难主要是戏曲人才的匮乏以及戏曲人才待遇普遍偏低。传统戏曲的传承发展,一方面需要提高戏曲教师队伍的基本素质,为人才培养提供保证;另一方面要定向培养戏曲艺术接班人,形成梯队式人才结构,形成人才培养、人才续接的良性循环。传统戏曲的发展、传统文化的回归仍然在路上,除了需要国家政策扶持外,还需要戏曲人持之以恒的传承与创新。

黑龙江省龙江剧艺术中心主任杨晓全说,戏曲的传承发展要回归本位,戏曲可以创新,但不能搞那些花哨的、炫技的手段;戏曲还是要讲究真功夫,演出要以“唱念做打”为基础,演员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艺术修养,当演员的表演非常精湛时,一定会赢得观众的喜爱。走进剧场与演员近距离接触,感受真实的嗓音和真实的表演,这种真实感正是戏曲的魅力所在。

黑龙江省艺术研究院院长谭博说:“评剧《半江清澈半江红》、龙江剧《松江魂》、拉场戏《海伦往事》、京剧《赵一曼》、《奇女无容》等优秀剧目,在全国产生了广泛影响,展现了我省戏曲在全国的影响和实力,对于我省戏曲的振兴和发展也起到助推作用。国家的倡导、政府层面的助推、文化环境的契合,戏曲的繁荣是一个必然的趋势。”

谭博认为,传统戏曲在保护发展过程中,要注意尊重艺术本体,在不改变艺术本体的情况下,适应当代的观众。对于一些经典的剧目,还是要把它原汁原味地演好。对于有些不太适应时代的部分,需要进行适当改编,来适应当下人们审美的需要,适应当今时代的发展。另外,戏曲的题材要创新,戏曲表现手法也要创新。戏曲最重要的是程式化,这种程式化是约定俗成的。例如过去传统戏曲中的关门上楼,可能现在的年轻人根本不知道是什么样的,像这样程式化的东西我们要做当代程式化的完成。让戏曲形成新的程式化需要一个过程,这对于戏曲的发展来说是一个瓶颈,怎么突破这个瓶颈也是非常重要的。

高长顺认为,我省的戏曲艺术发展状况是比较好的。一些重点院团陆续推出一些重点剧目,一些基层院团也都创作了一些优秀的剧目,丰富活跃了基层人民群众的生活。难能可贵的是,我省文化主管部门每年都选送一批有潜质的优秀艺术人才到北京等地的高等艺术学府深造学习,为我省舞台艺术发展积蓄后备力量。随着社会的发展,观看戏曲的观众群体也在呈现年轻化和扩大化的趋势,戏曲传承与发展面临时代挑战,传统戏曲如何适应时代发展,是新一代戏曲人努力的方向。要想更好地推进我省戏曲艺术的繁荣发展,应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一是抓“剧本”,在剧本的创作过程中,要突破传统观念,充分利用互联网,吸引广大戏剧编剧为我省戏曲艺术发展贡献力量。二是抓演出,戏曲艺术的演出不仅是为了丰富与活跃人民群众的生活,更重要的是为了创造一个良好的艺术氛围。三是抓剧目,对于重点剧目,文化主管部门应在人力、财力、物力上给予重点扶持与奖励。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