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大的牢笼就是你的内心(活在地狱中的孩子)

“我要控告我的父母,因为他们生下了我”,这既是影片中赞恩对父母的控词,同时也是对这个社会的呐喊,导演更是借此让视角外的旁观者去思考这苦难的人生。

《何以为家》讲述的是一位12岁黎巴嫩小男孩赞恩的辛酸故事。他出生于首都贝鲁特的贫民窟中,多年来与父母和兄弟姐妹七口人一起挤在一个破旧的阁楼里。赞恩和弟弟妹妹们从未上过学,每天除了打零工和贩卖手工果之外,还不时受到父母的辱骂和殴打。

由于父母是被政府下达驱逐令的非法居民,孩子们没有能证明自己存在合法性的出生证明或身份证件。这对糟糕的父母甚至也不清楚他们的确切出生日期。赞恩历经生活的磨难,最后却因为伤人入狱,绝望之下他把父母告上了法庭。

这部小成本电影,没有著名演员撑场面,绝大多数都是非职业演员,也没有大制作的视觉效果。剧中扮演赞恩的小男孩也叫赞恩,片中看不出任何表演的痕迹,因为他的童年生活,和片中呈现的并没有太大差别。导演几乎是放任演员让他们自由发挥,但就是这样一部由真实难民组成的主演团队,却凭借口碑获得了逆袭。这部影片用真实的情感打动了每一个观影者,因此被网友们称为“眼泪收割机”。

今天,我将从影片的叙事脉络、细节隐喻和现实意义这三个方面来分析这部电影的魅力所在。同时让身处光明中的我们,沉思另一个世界的黑暗。

世界上最大的牢笼就是你的内心(活在地狱中的孩子)(1)

01、两条叙事线交叠发展,不仅增加主人公遭遇的层次感,而且强化了观众对真正边缘的人产生共情。

《何以为家》并不是一部消费苦难的片子,导演娜丁·拉巴基用了大量手持摄像机的拍摄方式,尽最大可能真实地呈现黎巴嫩孩子的童年。虽然这是一部虚构的剧情片,但影片所呈现的现实和社会都源自真实,甚至真实得让人不忍直视。

第一,主线以赞恩原生家庭的生活为叙事线,把平民窟中的悲惨与苦难升华为一场上帝视角的俯视。

影片一开场,12岁的赞恩与父母对簿公堂,指控他们让自己来到人世,却只给了他无尽的苦难。后面的所有情节,导演使用了回忆式的倒叙来架构赞恩对自己父母犯罪事实的陈述,也对存在于黎巴嫩的社会性苦难进行了深刻展示。

黎巴嫩的贫民窟中,赞恩一家七八口人挤在一个非常小的房子里,睡觉时所有人都横七竖八地睡在地上。父亲不让他去上学,而是让他去小卖店里打工。他每天要去小店整理商品、送货,有时还要和妹妹萨哈一起上街卖果汁,维持生计。

赞恩对父母最深刻的怨恨,来自于11岁妹妹的遭遇。妹妹月经初潮后,他先是打湿自己的衣服充当卫生用品,再去自己打工的杂货店偷来卫生巾,还不忘叮嘱妹妹严格保守秘密。因为他清楚,对父母来说,已经“开花结果”的妹妹,就是一件可以出售给其他男性的商品。

赞恩知道预料中的坏事只会迟到但绝不会缺席。妹妹很快就被卖给房东阿萨德,成了街区里又一个11岁的女童新娘。他拼命抵抗、试图救回妹妹,但还年幼弱小的他,最终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妹妹被带走。

导演以赞恩这口家庭作为一个故事的起点,实则浓缩了中东许多国家普遍存在的问题:生育率和失业率极高、童婚问题、难民身份问题、教育问题等等。然后通过赞恩这个13岁孩子的双眼去探视社会问题引发的家庭悲剧。

对于电影的意义,我觉得一部电影虽然不能改变世界,但如果它可以改变你看待这些孩子的态度、或是你看待自己生活的态度,那么它至少可以一定程度地改变你。当千千万万的人可以用不同的视角看待这些问题时,真正的改变才会开始发生。

世界上最大的牢笼就是你的内心(活在地狱中的孩子)(2)

第二,以单亲母亲拉希尔这号人物设置做为暗线,来推动赞恩在这场离家的流浪中,接触到更深层次的社会现实,进而产生对本源的控诉。

愤怒的赞恩离家出走,遇到了一个来自埃塞俄比亚的黑人女工拉希尔。这个没有合法身份、同样苦命的单亲妈妈却收留了赞恩,让他度过了一小段平静的、不必为生计奔波的时光。但好景不长,拉希尔在一次外出筹钱时被警方拘留,再也没有回家。

命运再一次把赞恩推向了绝望的谷底。为了照顾拉希尔年幼的儿子约纳斯,他想尽办法,包括卖曲马多药片制成毒品替代物——曲马多饮料。但最终因为被房东赶了出来,走投无路的赞恩只能把拉希尔的儿子,交给自称能为他寻得好人家的蛇头。

重回家中的赞恩,惊闻妹妹萨哈的死讯,拿着刀冲到房东阿萨德家砍伤了他,也因此被判刑。在监狱里,他打电话给电视台,说要控告自己的父母。

我要控告我的父母,因为他们生下了我。——赞恩

看到这一幕,不禁想问:赞恩起诉的真的是父母吗?

是有的,但不止这些。在家的时候,赞恩是以一个孩子的身份对抗他认为不正确的事情,他是这个体制和恶劣环境的第二级受害者,他的反抗对象更多的是对他的父母;而在离家出走后,他的角色转换成了尤纳斯的“父母”,成为了这个环境的第一级受害者。他终于发现,自己面对社会时也是如此无能为力。他被逼无奈把尤纳斯交给了蛇头,如同他自己的父母将妹妹送走一样,到头来还是保护不了谁。

因为父母的愚蠢和无力也是这个体制的一部分,妹妹的死亡也是结构性的死亡,是社会的压迫和命运的侵袭将他们变成这样的。比起起诉,更像是一种质问,质问他们的愚昧,质问体制的残忍,质问这个巨大而又荒诞的世界。

世界上最大的牢笼就是你的内心(活在地狱中的孩子)(3)

02、剧中的多处细节在串联剧情的同时,进一步加深了影片的含义,令人印象深刻的同时还引发了观众的思考。

每一部影片,除了浅而易见的事件释放出的主旋律外,导演或多或少都会设置一些物的象征、细节的隐喻等来串联剧情,这些独特的用意还能引领观影者去探索更深层的思考。

① 十字架

电影的英文名Capernaum(迦百农),是圣经中的地名。主耶稣在自己家乡拿撒勒不受欢迎,就到迦百农去步道。再后来,这个“家外之家”也遭到了毁灭。迦百农代表着无处安放的信仰,无处停泊的灵魂。所以它的中文译名直接写为终极的拷问——何以为家。

所以“迦百农”有着宗教的隐喻。而影片中也多处出现十字架,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赞恩是一个天使,他有着本能的勇气与爱。

妹妹来月经时赞恩天真乃至有点可笑地想掩盖,只希望她不落到阿萨德手中;甚至想拿了钱和衣服带妹妹偷跑,最终却只有他离开了“家”;他来到了一个海滨小城,有了一个稍微稳定的“家庭”,也有模有样当了一回“父母”。

但这里并不是上帝之城,一样要为生存挣扎苟且。赞恩和收留他的拉希尔都没有身份,最后拉希尔丢了工作,然后因为黑户口被抓了。赞恩和拉希尔的儿子没钱交房租,最后被赶了出来。这座理论上的“上帝之城”,并没有让他的生活变得更好。

世界上最大的牢笼就是你的内心(活在地狱中的孩子)(4)

② 年龄

影片开场,一位医生在给赞恩检查牙齿。这位医生不是什么牙医,他是在根据牙齿的情况判断赞恩大概有几岁。因为赞恩的父母不记得自己儿子的年龄。这听起来是不是很匪夷所思与可笑?

歌里唱:“没天哪有地,没地哪有家,没家哪有你,没你哪有我。”

家从来不止是一处居所,一双父母,而是我之为我的前提。

“何以为家”的赞恩身后,是无数没有合法居留身份的小孩。只因一颗精子和一颗卵子的相遇,他们就来到世上,接着就没有人再负责他们以后的生活。名字只是一种编号,不具有被承认的个人身份或者家族源流的意义。他们存在,又必须假装不存在,只有这样才能活。

世界上最大的牢笼就是你的内心(活在地狱中的孩子)(5)

③ 游乐场女模型

在家的时候,赞恩是一个承担家庭责任且要保护妹妹的“大人”,而出走后才发现,他还处在会被蜘蛛侠老人吸引的年纪。

在游乐园里赞恩脱去了设施中女性模型的外衣,使其露出乳房,而这么做并非是这个男孩的恶作剧。赞恩没有真正被“哺乳”过,他在潜意识里寻找“真正的母亲”,从来没有体会过人性与爱的他想在外面的世界寻找一种庇护,这是孩童的原始本能。

游乐场的清洁女工也明白这一点,所以把他带回了家,这是赞恩首次获得了庇护。

世界上最大的牢笼就是你的内心(活在地狱中的孩子)(6)

03、故事背后展现的无数人都苟活在阴影之下,揭示中东地区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

影片中赞恩的经历其实并不怎么特殊,他所碰到的社会问题,在叙利亚、伊拉克、阿富汗等国家都广泛存在着。

导演剧情的安排,除了对于生育的质问,对于孩子控告自己父母合情合理合法的支持,影片还全方位地讨论了多维度的社会问题:

① 众生皆苦,无首可咎

黎巴嫩是个比巴西更贫困、更混乱的国家。作为大国博弈的牺牲品,被摧残得支离破碎。电影中的黎巴嫩,更像是《上帝之城》中那个黑帮横行、穷凶极恶会吃人的里约热内卢。

鸟瞰视角下的那些用橡胶轮胎压住屋顶的家庭,不过是巴西贫民窟的变种。而这种现状,是各方因素的共同作用,甚至找不到一个所谓的罪魁祸首。于是,人们只能将自己的怨恨无处宣泄,只能化作暴力作用在周围的人身上。

而这些浓缩呈现在影片中便是,年幼的孩童赞恩站上法庭控告父母,为什么要生下自己。

当出生本身成为一种罪时,往后的每一天都是在加剧罪行带来的恶果。

如果说《旧约》中的原罪还能靠赎罪减轻,那这12岁男孩的悟,却超出神的明示之外,无法在任何形而上的阐释里找到安慰。

结尾处导演借男孩之口说出的道理,虽然在我看来显得有些用力过猛。毕竟,我们很难想象,一个没受过教育的孩子说出“无力抚养孩子的人,别再生了”、“我住在这炼狱般的城市”、“我像一堆腐烂的肉” 等这种工整的话语。

但,生活教会我们的,比书本教的多多了,不是吗?

在赞恩的视角里,父母是恶人,房东也是恶人。但其实他们都没想作恶,他们只是按照社会教给他们的方式生活。

说到底,孩子们因苦难责怪父母,父母把不称职归咎于贫穷,贫穷源于流离失所,流离失所是因为国将不国,国将不国的主因是各类教派、政党的纷争,纷争是历史遗留问题,而历史已然无法改变了。

世界上最大的牢笼就是你的内心(活在地狱中的孩子)(7)

② 当无首可咎时,我们又能做什么?

法庭上,面对亲生儿子的指控,赞恩的父母也觉得很委屈。父亲眼眶红红地说:“我小时候也是这么过来的,这怎么是我的错呢?”

赞恩父母的身份和处境的确让人同情,虽然他们都没想作恶,也只是按照社会教给他们的方式生活。但同是非法移民的单亲妈妈拉希尔却与赞恩的父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我看来,赞恩父母对所有子女的爱恐怕不及一个单亲母亲对她儿子约纳斯的爱的百分之一。

拉希尔的生活也充满了痛苦,住在极其简陋的破房子里,工作时还带着尚在襁褓中的儿子,为了获得一张假身份她拼命的找工作。尽管生活困顿,哪怕自己陷入绝境、随时可能失去自由,拉希尔从来都没有逃避自己为人母的责任;即使面对自己最渴望的合法身份证明的诱惑,也拒绝通过卖掉儿子来换取,反而是在生活的夹缝中,用尽全力去爱护自己的孩子。

而赞恩的父母为了生活,将十一岁的女儿卖掉,从而导致女儿因为太年幼怀孕大出血,没有身份证明无法诊治死在了医院门口。

贫穷也好,无能为力也罢,这些都不能构成生而不养的借口。如果爱缺失,那么即使是血脉相连的父母子女,也会和陌生人无异。但若是爱与责任存在,哪怕是住在铁皮箱里,也可称之为家。

孩子是天使,孩子是上帝赐予每一位母亲的礼物。孩子没有办法选择自己的父母,但是我们可以成为让孩子感激的父母。面对生活的苦难,我们始终有选择自己人生态度的自由。如果生孩子这件事本身不可避免,是种本能,希望做父母都像拉希尔这位母亲一样,爱自己的孩子。

结语:

《何以为家》的故事并没有刻意煽情的地方,但是处处透着酸涩,好多地方都让人观之难以释怀。如果不是通过艺术作品,和平世界里的人又如何能够懂得他人的苦难?

这部电影用孩童的视角带领我们,看到一个对很多人来说都从未涉足的世界。它提醒大家,今时今刻,这个世界上仍然有其他的孩子们生活在这个残酷的平行宇宙。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