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墨子工匠精神的句子(的深刻内涵和特出之处)

★说明:本文节选自蒋振远2021年11月25日在中国墨子学会职业教育研究会第四次年会上的《弘扬墨子工匠精神 打造职业教育强校》的学术报告,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描写墨子工匠精神的句子?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描写墨子工匠精神的句子(的深刻内涵和特出之处)

描写墨子工匠精神的句子

★说明:本文节选自蒋振远2021年11月25日在中国墨子学会职业教育研究会第四次年会上的《弘扬墨子工匠精神 打造职业教育强校》的学术报告。

墨子在与其弟子共同劳动中,通过技艺传授和生产实践孕育了墨家特有的工匠文化,形成的“墨子工匠精神”,蕴含着中华民族最深厚的精神追求和丰富的时代元素。“墨子的工匠精神”,为中国工匠精神起到了奠基作用。工匠精神是民族素质的重要内容,一直流淌于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支撑着我国五千年的科技文明,是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文化根基。墨子锲而不舍,由匠人成为“科圣”,成长为学派领袖。这说明工匠精神的内核不能只关注技艺精湛,还应当有足够的理论支撑。

一、“墨子工匠精神”的深刻内涵

“墨子工匠精神”的阐述与现代社会对工匠精神的解读大体相似,但也有所区别,通过对《墨子》及相关文献的梳理,我们认为“墨子工匠精神”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墨子工匠精神”之遵守客观规律

匠形在规,谓之“仪(法则、标准)”;“无义(仪)虽巧不能得正。”《非命中》:“若言而无义(仪),譬犹立朝夕于员钧之上也,则虽有巧工,必不能得正焉”。

(二)“墨子工匠精神”之精湛的创意、技艺

匠心在技,谓之“巧”;“巧者能中之”。《法仪》指出:“百工为方以矩,为圆以规,直以绳,衡以水,正以县。无巧工不巧工,皆以此五者为法。巧者能中之,不巧者虽不能中”。

(三)“墨子工匠精神”之外观漂亮经济实用

匠神在艺,谓之“利(美观、实用)”;“利于人谓之巧”。《鲁问》:“利于人谓之巧,不利于人而谓之拙”。

(四)“墨子工匠精神”之爱人利人的人道关怀

匠魂在道,谓之“义”;“我义之钩强,贤子舟战之钩强”。《鲁问》中公输盘曾与墨子有一段关于“钩与利”的辩论。墨子对公输盘说:“我义之钩强,贤于子舟战之子钩强。我钩强,我钩之以爱,揣之以恭。……子强而距人,人亦强而距子,交相钩,交相强,犹若相害也。”

(五)“墨子工匠精神”之明确的分工合作

匠职在为,谓之“能”;“各从事其所能。”(《节用中》)《公孟》中说:“知者必量其力所能至而从事焉。”

(六)“墨子工匠精神”之为国为民服务

匠德在意,谓之“务”;“为义孰为大务”。《耕柱》中:“治徒娱、县子硕问于子墨子曰:‘为义孰为大务?’子墨子曰:‘譬若筑墙然,能筑者筑,能实壤者实壤,能欣者欣,然后墙成也。为义犹是也,能谈辩者谈辩,能说书者说书,能从事者从事,然后义事成也。’”

“墨子工匠精神”的“仪、巧、利、义、能、务”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充分体现工匠的匠形、匠心、匠神、匠魂、匠职、匠德,用现代语言表达,就是“规范操作、精益求精、创新实用、技道合一、分工明确、用户至上”。

二、“墨子工匠精神”的特出之处

(一)“墨子工匠精神”是2400多年前,中国工业革命的曙光

墨子时代各诸侯国的经济得到发展,政治形势也产生了相应的变化。诸侯国内部卿大夫的势力逐渐发展起来,著名的如鲁国的三桓,齐国的田氏,晋国的六卿。他们利用自己的经济实力,控制和瓜分公室,并互相争斗,以扩充领地。晋国的六卿争斗到最后,剩下韩、魏、赵三家。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周王正式承认三家为诸侯。周安王十一年(前391年),田民废除了齐康公,自立为国君,也得到周王的承认。三晋和田氏的胜利,宣布了强者生存、弱者淘汰的残酷政治法则。于是,以魏国的李悝改革为起点,各国争相进行以富国强兵为目标的变法运动。变法的核心是将劳动者固定到土地上,以增加国家的赋税收入。社会文明程度的加深,使统治者对物质享受的贪欲急遽膨胀。增加剥削量的最直接的办法,是掠夺更多的土地,而掠夺土地的最便捷的途径是战争。所以,这个时期战争频繁。

“工业革命”,是指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前期发生在英国的从手工生产转向大机器生产的技术、经济变革,后来逐渐扩散到世界各国。工业革命是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它实现了从传统农业社会转向现代工业社会的重要变革。工业革命是生产技术的变革,同时也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关系的变革。从生产技术方面来说,它使机器代替了手工劳动;工厂代替了手工工场。英法等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为生产力的发展扫清了道路,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发明,为向机器大工业过渡准备了条件。随着市场的扩大,以手工技术为基础的工场手工业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资产阶级为追求利润,广泛采用新技术。工业革命18世纪60年代开始于英国,首先从棉纺织业开始,80年代因蒸汽机的发明和使用得到了进一步发展。继英国之后,法、美等国也在19世纪中期完成工业革命。它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巩固了新兴的资本主义制度,引起了社会结构和东西方关系的变化,对世界历史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

墨子所处的时代,有着和英国当时“工业革命”惊人的像似:一是资产阶级革命废除了封建制度,消除了不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种种束缚,为工业革命创造了重要的政治前提;墨子时代群雄争霸,周王朝的大一统统治已经崩溃,社会空前活跃,思想奔放。二是消除农业中的封建制度和小农经济,为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劳动力和国内市场(表现在英国即圈地运动);封建制度得到破坏,新兴的“士”阶层力量、范围越来越大,商业兴起,冶炼业越来越红火(有人说都是“铁”惹的祸),为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劳动力和国内市场。三是资本主义原始积累过程,提供了资本主义大工业所必需的大批自由劳动力和巨额的货币资本(殖民);社会的转型劳动力大量剩余,自由劳动力在增加,新兴工商业使货币资本得到收拢,资金、资本得到积累使用。四是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长期的发展,为大机器生产的出现准备了技术条件;以墨子为代表的的手工业者的长期发展,他具备了大量生产的技术条件,比如,守城器械的成批量生产,机械化程度(桔槔、发射机等需有高科技的含量,才能造出)的提高。

中国历史上没有“工业革命”阶段,因为我们是农业国。农耕文明是中国古代文明的最高阶段。农耕文明盛开了很多正能量的鲜花,但也产生了不少负能量的东西,比如,“自私自利”,“各人自扫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民众没有集体、国家、民族、利人观念。当年八国联军攻打北京,就是许多国人为八国联军运送寄养,给他带路,领着进的紫禁城。当时的墨家学派,有了集体、国家、民族、利人观念,为此行“义”可以舍生忘死。“墨子工匠精神”是当时中国工业革命的曙光,比英国的“工业革命”早2000多年。只是由于当时的当政者昏庸无知、学术界愚昧无识,把其当做洪水猛兽、奇技淫巧,人为地排挤掉了。梁启超在《墨经校释·自序》中说:“在吾国古籍中,欲求与今世所谓科学精神相悬契者,《墨经》而已矣,《墨经》而已矣。”墨子的科学才能,对于新时代创新型国家建设,实现中华民族复兴具有重要意义。有众多中外学者认为:如果两千多年前是墨家思想主导了华夏,那么中国历史、甚至世界历史将会完全是另外一个面貌。

(二)“墨子工匠精神”具有深刻内蕴,形成了完善体系

墨子扬天下至理,叙万物真情,究古今嬗变;展现了“墨子工匠精神”的魅力,进而突显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和追求卓越的民族气质。“墨子工匠精神”具有深刻内蕴,形成了完善体系。

一是“墨子工匠精神”的六大要素:好奇,好奇驱使很多“游于子墨子之门者”(《公孟》);专注,《备梯》载:禽滑厘原是地痞流氓能“事子墨子三年”,继而成为墨子最得意的弟子,没有专注力是不行的;初心,墨家工匠的初心,就是兼爱利人;作坊,是墨家工匠制作、创造,展现匠艺的绝好地方;工具,既有家承祖传,也有墨子发明创造的,墨子发明的锻造打铁用的送风器(风箱),比国外早800多年;管理,墨家工匠所掌握的技术大大强于当时的西方文明,他们的创新、兼爱精神,若能得到发扬光大,那中国应该非常强大,绝对不会有以后的百年之耻了。

二是“墨子工匠精神”的六大基础:思想基础,为发挥工匠各自业务专长,墨家工匠按职业、技能、能力科学分工,“使各从事其所能”(《节用中》);组织基础,实行“巨子”制度,墨家工匠有共同遵守的法规,社团内部以“墨者之法”为准绳;理论基础,伦理上主张人们不分贵贱,哲学上主张把知识分为“闻知、说知、亲知”三类,逻辑上提出了“辩”、“类”、“故”等一套完备的逻辑概念,自然科学上,包含天文学、数学、几何学、光学、力学、医学等内容;实践基础,重视“辩学”发展,奠定中国古代逻辑学的基础,安排学生到各国实践治国理政,科技上小孔成像的发现为现代量子通信的发展打下基础,军事上研制发明守御多种器械,医学上讲究公共卫生,重视环境洁净。在建造房舍、葬埋、建造公共厕所等方面提出具体措施和要求;成果基础,涵盖整个社会,全部人类生活,既有高端前沿成果,又有低端利民成果;拓展基础,墨子重视开拓发展,提出生产技能的标准,有不少新的发明。

三是“墨子工匠精神”的六大支柱:救世思想,目标是:“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尚同中》);职业教育,表达了最原始的平等与持续发展观念,分科施教、免费教育,开启了工匠、平民教育的先河;爱民谨忠,对百姓既爱民又谨慎,还忠诚,正如伟人毛泽东说的那样:“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点”(毛泽东《论联合政府》);崇德尚贤,体现为内修与外饰的完美统一,推崇中华十德:仁、义、礼、智、信,忠、孝、节、勇、和;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军事才能,“非攻”反对攻伐掠夺的不义之战,严格区分为“诛”和“攻”;科学精神,真正第一次实现了理论与实际的相结合,落脚点和出发点都在于“为天下兴利除害”,成为中国古代科技的高峰。

四是“墨子工匠精神”的六大施教:一是平等施教,“上说王公大人,次说匹夫徒步之徒”(《鲁问》),主张“有道相教”,“不问出身”;农商施教,兴起发展农商的重要举措施,按劳分配,商品交换主张平等互利,反映了商品交换的规律;“士”的施教,墨子认为“士之为将相者,皆有法”(《亲士》),为“爱利天下”需大力培养;分科施教,是墨家的独特做法,注重科学与教育的结合,为社会、各国培养提供了许多专门人才,满足了社会不同层次和门类的需求;工匠施教,言传身教,从理论高度进行讲解,亲自动手示范;军事施教,“非攻、救守、出诛”等都具有国防教育的因素,墨子的防御理论和方法,奠定了我国古代军事防御理论体系的基础。

五是“墨子工匠精神”的六大内涵:德术兼修,工匠要待人待事真诚,匠术的核心和难点在于创新,修即要不断学习、勇于追求;精益求精,墨子的理论研究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上,形成了精益求精的科学态度,使其在科技领域取得诸多成就,为中华民族增添了灿烂辉煌的科技成果;尚巧达善,“尚巧”,是匠技和匠心相结合的重要体现,“达善”,即是指工匠竭尽全力提升自身的技艺水平,从而达到一种炉火纯青的至善境界;强力从事,墨子在中国哲学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和论述了人的主观能动性问题,让工匠主动、愉悦地参与劳动;道技合一,是墨子工匠的至高境界,墨子对“技”极为以重视,他在几何学、力学、天文学、军事科技、土木工程等方面都有超拔特出之处;坚强自信,墨子百家争鸣的第一个发声者,我们来听听墨子的豪言壮语:“吾言足用矣,舍言革思者,是犹舍获而攗粟也。以其言非吾言者,是犹以卵投石也,尽天下之卵,其石犹是也,不可毁也。”(《贵义》)“天下无人,子墨子之言也犹在。”(《大取》)

六是“墨子工匠精神”的六大创新:思想创新,核心内容是“兼爱”:“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兼爱中》);科技创新,是实现“兼爱”宗旨,改变工匠和百姓命运的重要手段,墨家的科学水平超过了整个古希腊,军事创新,墨子是历史上第一位古代人道主义军事家,反对大国以强凌弱、以大攻小的侵略战争,主张积极防御,防止大国的侵略战争;认知论创新,墨子在《明鬼下》中说:“天下之所以察知有与无之道者,必以众之耳目之实知有与无为仪者也。请或闻之见之,则必以为有,莫闻莫见,则必以为无。”;逻辑创新,墨子开创了中国古代第一个比较完整的逻辑体系,奠定了中国古代逻辑学的基础,墨子的“墨辩”和印度因明学、古希腊逻辑学并称世界三大逻辑学;工匠观创新,提出人与人之间无差别的、无等级,能力素质上既能“巧传”,又能“求其故”,从而将手工业技术上升到科学理论。

(三)“墨子工匠精神”始终站在普通百姓这边,始终替弱者发声

作为工匠,墨家有自己的骄傲,那就是绝不成为强国的鹰犬,不愿为那些好战者磨出尖锐的爪牙。就算周围的各家学派纷纷接受了诸侯们抛出的橄榄枝,以能为君王效命而感到荣幸,墨家也嗤之以鼻,内心始终遵循立派时的道义,哪怕别的学派自此高登庙堂,被效忠的君王奉为国策,墨子也毫不动摇。这也是墨家学派的自身定位,因为我们始终是工匠,我们的存在不是为了迎合大众,而是为了那些需要我们的人带去希望,让他们也有生存的权利,这才是属于我们这群工匠的喜悦与骄傲。《鲁问》中的“守义志坚”、“胜绰犯明”两个案例,前者说的是墨子一心向道、无意仕禄,墨子坚守“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的奋斗目标,不因高官厚禄而动摇,也不因困难而改变初衷的执着态度,这正是墨子“独立精神”的写照。后者说的是墨子认为胜绰“言义而弗行,是犯明也”,就派他的弟子高孙子到齐国,拿掉胜绰的官职。由此可见,墨子知行要合一,言行一致。

(四)“墨子工匠精神”是精致文化

“墨子工匠精神”是精致文化。这与当下,用技术代替艺术、用机器代替手工、用共性代替个性、用数量代替质量的不良现象,形成十分鲜明的对比。

李克强在2016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在全社会倡导工匠精神,“具有深厚的历史基础和时代背景”。他认为,工匠精神的提出高度契合了中央提出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战略,使得评判产品的好坏要看产品的设计、创意、文化内涵。这些都有了,产品才能有“品质”。“品质”更多的应该是强调中国传统文化、精致文化的回归。在他看来,精致文化的内涵包括职业良心、职业信誉、职业忠诚等重要特征。所以要为工匠正名,要让每一个生产者都获得应有的尊重和礼遇,“工匠精神是一种伟大的精神,是非物质文化的灵魂”。“墨子工匠精神”的“精致”体现在:一是质量过硬。既求数量,更求质量。二是目标准确。“国家百姓人民之利”(《非命上》)作为工匠精神的核心,出发点和归宿。“诸加费不加于民利者弗为”(《节用中》)。三是内涵多元。内容上,要注重多元化;传播方式上,要注重借鉴外力;在选材上,只选对国家、百姓有利的意义。

(五)“墨子工匠精神”蕴含着职业教育的理念

《耕柱》载:“治徒娱、县子硕问于子墨子曰:‘为义孰为大务?’子墨子曰:‘譬若筑墙然,能筑者筑,能实壤者实壤,能欣者欣,然后墙成也。为义犹是也,能谈辩者谈辩,能说书者说书,能从事者从事,然后义事成也。’”这段文字给我们提供了五个方面的信息:所描述的是教学活动,墨子和弟子在进行对话教学;和弟子交谈的是教育问题,墨子用譬喻的手法说明;这里墨子提出了“义务教育”、“职业教育”;告诉弟子:“(义)职业教育”是最重要的事情;弟子可根据自己的情况和社会需要,选择学习内容。

墨子“职业教育”的主要内容有:一是独具一格的“职业教育”目的:济民救世。二是独树一帜的“职业教育”性质:免费教育。三是独具特色的“职业教育”标准:“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尚贤上》)。四是独立自主的“职业教育”形式:私学,是基础教育——开创中国职业教育的先河;学团教育:是提高教育——造就国家民族精英;社会教育:是普及教育——唤醒民众觉醒意识;终身教育:是发展教育——提供发展持续动力。五是独辟蹊径的“职业教育”课程:“谈辩、说书、从事”(《耕柱》)。六是独具匠心的“职业教育”原则:促人发展。墨子独具匠心创造了一些具有墨家特色、符合教育教学规律,适合受教者身心发展的具有积极价值作用的教育原则,这些原则都是墨子第一个提出的:“志功合一”原则,评价受教者不但要考虑其“志(动机)”,更要看其“功(效果)”;“量力性(可接受性)”原则,从受教者的具体实际出发,根据不同的能力、基础、才智等多方面的因素进行教育;“主动强说人”原则,也叫“强力从事”原则,要求施教者、受教者的“教”与“学”要强教强学;“有善且作”原则,具有创造精神,对古代好的东西要阐述,对现在好的东西要创作;“实践第一”原则,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唯一源泉,墨子认为教育的认识、标准、动力、目的都来源于实践。七是独出机杼的“职业教育”方法:适合受教者。墨子具有开创之功的,适合受教者的教育方法有:“主动讲授”教学法,通过语言主动、系统地向弟子宣讲、传授知识的教学方法;“以身示教”教学法,是以自己的亲身实践,以自身的说教榜样,来引导、感化、教育弟子;“激发勉励”教学法,是激发弟子的学习动机,诱发弟子的学习行为,使弟子们对学习产生一种内在的动力(调动学习积极性),朝着所期望的目标努力的过程;“追根究底”教学法,就是要讲清事物的所以然之故,追究底细,弄清楚为什么,墨子强调施教者,要讲清难点,讲明究竟;“积极创新”教学法,是指墨子在继承的基础上,进一步创造出新的东西,用新思想、新知识、新方法,向弟子施教。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