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经济名词解释答案(循环经济的另一种表达)
▲ 台泥集团董事长张安平。
每当看到游客们排着长队,参观台湾花莲和平厂从采矿、运输到水泥窑的运转以及港口生产流程,台泥集团董事长张安平都会喜不自禁:“这是我藏在脑海许久的计划。先进的循环生态工厂就像具有超自然力量的图腾,重建厂区和社区的血缘关系。”
20年前,和平厂首开水泥、发电、港口“三合一”循环经济先河。如今张安平又找到了循环经济的另一个表达方式:集开放、透明、融入、分享于一体的DAKA生态循环工厂。自2020年1月9日开幕至今,和平厂已经有超过130万人次前来参观。台泥在再创造和拓展中再度迎来事业发展的新时期。
DAKA: 开放生态循环工厂
一直以来,张安平都在思考如何重塑水泥企业与人和自然的关系。“除了从事生产之外,它还可以是一个没有围墙的学校、典藏文物或者是艺术品的博物馆;原生动植物的保育区、一个大公园、游乐园等等。”
▲ 台泥和平厂DAKA生态循环园区。
一个机缘,让这个看似乌托邦似的理想照进了现实。
2019年6月,贯穿台湾东海岸的苏花公路改善工程通车在即,公路出口就设在台泥和平厂所在的和平乡。张安平抓住机遇提出了开放生态工厂构想:结合当地社区与和平厂区特色,与当地居民共创“生态群落”,打造一处现代科技、生态循环、知识性且台湾独有的生态观光产业园区。最终,老式仓库改造成现代工业风,里面设有生态循环经济愿景馆、水泥手作教室、废弃物再生创作课堂、原住民文化体验馆。受到张安平的“鼓动”,统一企业的7-11便利店、Starbucks也相继入住。
考虑到台东地区经济发展薄弱,台泥对当地原住民迫切需要发展的愿望给予了充分的关照。“台湾扶贫,最好的故事就在DAKA。若不是亲眼所见,你绝对不会相信他们的生活所发生的变化。”张安平说,“我们专门开辟区域,让原住民展示和出售他们独特的手工编织品,这些编织品常常被抢到断货。”不仅如此,厂里还开班教授当地居民制作水泥环保工艺品——各种花式摆件、笔插、花盆等,倍受游客青睐。
▲ DAKA生态循环园区开幕当天。
同时,为了打消外界对水泥企业的偏见,今年夏天,和平厂在工业港码头上举办了一场钓鱼比赛。100位参赛者原以为港口污泥油垢、臭气熏天,不料,进来后却发现,整个码头不见一滴油渍,清澈见底的海里到处都是热带鱼和珊瑚等生物。
“这是一个平民化的对话,目的是让民众看到科学、工业和人文是可以沟通的。同时,人们借此了解到工业不是恶魔,工厂是社区的一部分,根植于当地的生活当中。”张安平说。
“DAKA”一词富有颇多意涵,在当地太鲁阁族语言中寓意“瞭望台”。张安平说:“它恰好点化了原住民瞭望未来,也让我们瞭望未来工业的无限可能。”
选择更有希望的路
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一夕之间冻结了人们熟悉的生活节奏。“这段时间,我所想的事情,都是和水泥业如何面对未来,和地球节能减碳的愿景有关。”张安平说,根据2015年巴黎协议的摄氏2度协议(2DS),全球水泥业必须在2050年达到碳中和的目标,也就是2030年必须要达成减碳40%,这意味着,每生产一吨水泥,二氧化碳排放量必须降到520-524公斤之间。
▲ 台泥DAKA和平花及水泥窑。
替代能源、替代原料、智能化制程导入生产……2019年底,台泥参与了承诺科学基础减碳目标,降低用电、用碳量。2020年9月20日,台泥和平厂利用水泥窑协同处置生活垃圾项目通过环评,这是台湾首家水泥企业获准。张安平预计,三年内在DAKA园区建成再生资源利用中心,纾解花莲垃圾围城的困境。“未来台泥将运用创新科技、创新思维,开发新能源,打造‘零废弃、零污染、零排放’的循环经济。”
台泥在大陆深耕15年,工厂遍布9个省市,跻身中国行业前十位。回顾这一历程,张安平说,最开心的是两岸同业者相互信任与交流互鉴。大陆水泥业在工艺和机械方面在全世界十分先进,台泥的技改很多都是采纳了大陆的技术“这是一个互相成长的机会,让我们合作共赢。”
正是因为对发展绿色经济有着清醒认识,台泥在近年转型升级为绿色环保公司,与大陆在这方面的合作已有多个项目启动。其中,广西贵港厂水泥窑协同处置固废项目已开始营运;江苏句容厂的飞灰处理项目正在建设中,年底有望建成;台泥韶关水泥窑协同处置项目全面动工,预计在2021年的第四季度投入生产。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至今,张安平仍清晰记得,在他大婚当天,他的岳父、台泥老董事长辜振甫先生对他说的话——大其心,容天下物;平其心,论天下事;虚其心,究天下理;定其心,应天下变。“辜老的话对我影响非常大”。
▲ DAKA园区原住民摊商出售的手工编织品十分抢手。
辜老为台泥奠定的“环保与责任”的基因,在张安平身上得到延续。
DAKA园区的成功,让他获得启迪的同时,也发现“两岸存在类似的问题”——工业很少和社会对话。他说,社会对工业的了解是不够的,工业必须要和社会相辅相成,才能实现我们的社会责任。源于此理念,正在杭州建设中的台泥在大陆总部大楼的围栏上贴有《清明上河图》,并用各国文字讲述“桥”的故事。张安平试图通过这样的方式“对话杭州”。“杭州作为古今中外人文交汇之地,以其独特的方式与世界对话。我们有责任进行保护和传播。”
张安平坚信,人类文明与科技的发展、经济的成长和环境的保护,以及人类社会的永续发展、追求美好生活是可以相辅相成的。“只有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 END -
记者:张 桦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