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祖赵匡胤活到多少岁(宋太祖赵匡胤是怎样称帝建宋的)
五代时期凡发生兵变,不仅会血溅满城,还会使百姓遭遇大肆劫掠。但对参与兵变有功的人来说,却是一种谋大功,求大利的好机会。那些从掳掠中尝到甜头的士兵们,却有可能成为下一轮兵变的预备队。赵匡胤及其谋士很有头脑,又富远见,注意严肃军纪,和平地完成了改朝换代的大业,从一开始就为新王朝的久治长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陈桥兵变
周世宗去世时,留下一个七岁的儿子,名叫柴宗训,他继承了皇位,就是周恭帝。恭帝年纪太小,只得由符太后垂帘听政,由宰相范质、王溥辅政,而朝廷最重要的军权则掌握在赵匡胤手里。
赵匡胤原是周世宗手下的一员得力战将,跟随周世亲南征北战,立下了不少战功。周世荣亲征北汉因病返回的途中,从行囊中取出文书批阅,忽然发现了一块长约三尺的木头,上边清晰地刻着一行小字:“点检作天子。”周世宗觉得很奇怪,就把它收了起来。当时指任殿前都点检的是附马张永德,与周世宗是郎舅关系,为官以来一直忠心耿耿。但是周世宗不敢掉以轻心,就要了张永德的官,改由赵匡胤担任殿前都点检。把后周最精锐的部以禁军交给他指挥。
后周显德六年(959),后周朝廷忽然接到边境送来的紧急战报,说是北汉和辽朝联合出兵或打后周边境。恭帝和太后全无主意,宰相范质和王溥只得做主,派赵匡胤带兵抵扰。赵匡胤接到出兵命令后,立刻调民遣将。两天后,他亲率大军开拔北上。同行的还有他的弟弟赵匡义和亲信谋士赵普。
当天晚上,大军到了离汴京 20里路的陈桥驿(今河南开封东北),赵匡胤命令将士们就地扎营休息。士卒们走迟了,自然是倒头便睡,赵匡胤喝了点儿酒,声称头痛,也早早地躺下了,还吩咐卫兵不许任何人打扰。
还在赵匡胤没有离开汴京的时候,城里谣言已经是满天飞,“策点检为天子”被描绘得活灵活现,不少人做好了逃难的准备。到了陈桥驿后,精通天文,善于占卜的殿前散员第一直敢指挥使苗调说他看见太阳之上还有一个太阳,两个太阳长时间地摩擦,撞击,他指着奇怪的天象对手下楚昭辅说:“这前一个太阳应验在周,后一个太阳应验在都点检身上,后日将取代前日,这是天命。”
这个说法很快就在军中传开了,众将议论纷纷。江宁节度使高怀德说:“现在皇上年纪幼小,既不懂军国大事,也不会体恤前线将士,我们拼死拼活去打仗,有谁知道我们的功劳,倒不如现在就拥立赵点检做皇帝吧!”
大伙听了,都觉得此言有理,就推举都押衙李处耘去跟赵匡义和赵普商量。李处耘来到赵匡义那里,还没有把话说完,一帮将领就踢了进来,亮出明晃晃的刀剑,大叫大嚷道:“我们已经商量妥了,非请赵点检即位不可!”
赵匡义和赵普听了暗暗高兴,一面叮嘱大家安定军心,一面赶快派人告诉留守在京城的大将石守信、王审琦,让他俩做好应变的准备。
这个消息很快就传遍了整个军营,将士们全起来了,大家迫不及待地拥到赵匡胤暂住的驿馆外,让赵匡义进去把赵匡胤喊起来。
黄袍加身
天刚蒙蒙亮,赵匡胤就被一阵呼喊声吵醒了。他披衣走出大帐,只见一群将校个个手执兵器,列队站在厅前,齐声喊道:“诸将无主,愿策点检为天子!”赵匡胤还没来得及开口,就被众人簇拥到厅堂,高怀德等人找来一件黄袍,七手八脚地披在赵匡胤身上。接着又推又拉地把赵匡胤扶上马,请他回京即皇帝位。赵匡胤一句话还没说,众将已经率领大家跪倒在地,高呼万岁。
赵匡胤一脸不情愿的样子说道:“你们为了自己的荣华富贵,拥立我当皇帝,可我赵家世代深受国恩,怎么可以做这种事情呢?”
赵普上前大声说道:“主帅素来爱兵如子,此次拥立如不应允,这些将校兵士将会落个大逆不道的罪名,死无葬身之地,主帅还是应允了吧!”
“对!应允了吧!”全体将帅齐声呼喊着。
见此情景,赵匡胤无可奈何地说:“你们既然要立我做天子,我的命令,你们都能听从吗?”
“一切听陛下吩咐!”将士们异口同声地说。
“那好,你们听着:到了京城以后,不得冒犯太后和幼主,不许欺凌朝廷大臣,不准抢掠国家仓库、民宅。执行命令的将来有重赏,违反者定斩不饶!”
将士们又是齐声允诺,赵匡胤这才下令回师京城。当时正是上早朝的时候,消息传来,朝中大乱,众臣束手无策,只有侍卫军副都指挥使韩通一人准备抵抗,在路上遇到赵匡胤的部下王彦,他转身逃跑,被追到宅上杀掉。
宰相范质不得已率百官迎接赵匡胤,赵匡胤流着眼泪说:“我违心从事,实在物对天地。现在到了这个地步,真不知该如何是好。”
范质刚要答话,赵匡胤的部将罗彦环按剑厉声喝道:“大家共同推举都点检为天子,谁敢反对,我的宝剑不饶他!”范质等人相对无言,只得跪拜听命。
赵匡胤表面文章做得很足,他先让人起草好了禅让诏书,跪着从周恭帝手里接过来,又举行了禅让仪式,这才名正言顺地登基做皇帝。因为他担任过宋州归德军节度使,所以他把新王朝的国号定为“宋”,国都仍在汴京。
孤军反宋
赵匡胤算周称帝后,很多后周旧臣都不服气。昭义节度使李筠当年深受郭威恩遇;淮南道节度使李重进是后周太祖郭威的外甥;还有建雄军节度使杨延璋,成德节度使郭崇等人,都与后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一旦朝廷疏手控制,随时可能成为叛逆。
在这些隐患当中,最让宋太祖头痛的就是电兵西北的李筠。赵匡胤派使者宣他进朝时,他当时就想拒绝,但被左右苦苦劝阻,不得已勉强下拜。等到摆酒奏乐时,李筠突然把郭威的画像挂到墙上,痛哭流涕。建隆元年(960)四月,宋国开国只有四个月,李筠就联络杨延璋一起正式起兵,宣布反宋。
李筠身为镇边大将。连年征战,手下的将士全都身经百战,勇猛不怕死,战斗力很强。起兵之后很快就袭取泽州(今山西晋城),杀死泽州刺史张福。李筠接着又打败了赵匡胤派来的援军,亲率三万大军南下。
李筠反叛的消息传到京师后,赵匡胤决定御驾亲征。宋军气势大盛,叛军却纷纷阵前倒戈。长平(今山西高平西北)一战,李筠的叛军首遭败绩,三千多人被杀。战败之后,李筠退进泽州城,继续抵抗。
李筠的爱妾刘氏预料泽州城很难守住,就建议他突围奔上党,那里城坚墙固,又易于求援。他的部下却劝阻道:“现在大家都说跟大王一条心,一旦离城而走,如果有人劫持大王降敌,后悔可就来不及了!”李筠犹豫不决,也就失去了突围的良机。
相比之下,赵匡胤果断得多,他见数日攻城不破,毅然下令发起总攻。控鹤左厢都校马全义自告奋勇,率领敢死队打先锋。在攀爬城墙时,马全义的手臂被箭射穿,血染战袍,可他全然不顾,把箭一拔,继续冲杀。军士们见主将如此英勇,个个振奋精神,很快就攻上泽州城头。李筠见大势已去,点起一把火把自己烧死了。
当年九月,李重进发动叛乱,赵匡胤命石守信先行,自己亲率大军随后,李重进内无粮草,外无援兵。很快就坚持不下去了,也像李筠一样自焚而死。
君臣议事
平定了李筠、李重进的叛乱后,赵匡胤深感地方藩镇的势力过大,始终对中央朝廷构成威胁。这一天,他把赵普召进宫中,长叹一声道:“自从唐亡以来,几十年间帝王换了八姓,战争不止,生灵涂炭,这是什么原因呢?”
赵普答道:“没有別的原因,就是藩镇权重,君弱臣强。要想改变这种状况也不难,只要削夺他们的兵权,管制他们的钱粮,收夺他们的精兵,天下自然就会安定了。”
赵匡胤说道:“朕的这些弟兄跟随联多年,绝对不会背叛朕,你太多虑了!”
赵普委婉地说:“我并不是忧虑他们本人会背叛陛下,只怕他们手下的人要拥立,也由不得他们了。”
赵匡胤听了,联想到自己亲身经历的那次“黄袍加身”的场面,顿觉不寒而栗。拥立自己登基的那些将帅,从前都跟自己称兄道弟,如今有的成了禁军的高级将领,掌握着全国最精锐的部队,如果他们心存异志,后果不堪设想,于是,他急忙接口道:“不必再说了,我已经明白了。”
杯酒释兵权
乾德初年的一天,赵匡胤准备了一席丰盛的晚宴,趁着晚朝的机会,把石守信,王审琦等几位老将留下来喝酒。酒过数巡,大家都有了些醉意,赵匡胤示意在一旁侍候的闲杂人等统统退出去,他拿起一杯酒,忽然把话题转开:“要是没有你们鼎力相助,我当不上这个皇帝。可你们哪里知道,做皇帝也有做皇帝的难处,还不如做节度使快乐。从登基到现在一年多了,我还没睡过一个安稳觉。”
皇上这是话里有话呀!石守信等人听出话音来了,顿时着了慌,连忙跪在地上叩头说:“现在天下已定,谁还敢生出反心呢?”
赵匡胤的脸色变得严峻起来:“哪个人不想大富大贵呢?如果你们的部下有人硬把黄袍披到你们身上,你们就是不想干,能行吗?”
话说到这里,在场的人也都听明白了。石守信等人连连磕头,含着眼泪说:“我们都是愚昧无知的粗人,从来想到这一层.还请陛下为我们指一条出路。”
赵匡胤把他们都叫起来,语气和缓下来:“人生在世,就好像白驹过隙,转眼即逝,为什么不多积些金钱,买些田产房屋,瞪子孙留些家业,与自己的儿女快快适活地度个晚年,这样君臣之间毫无猜疑,不是更好吗?”
石守信等人一起磕头谢思道:“难得陛下为我们想得如此周到,真是生死之情,骨肉之亲啊!”
第二天上朝,石守信等人各自递上一份赛章,声称年老多病,请求辞去军职。宋太祖马上照准,收回他们统领禁军的兵权,重重地赏给他们一些财物。打发他们到各地做没有实权的节度使去了。
过了一段时间,又有一些边远重镇的节度使来京城朝见。宋太祖在御花园举行宴会。又把对石守信等人说过的那些话说了一遍。那几个节度使知道这是皇帝给的台阶。不下也得下,于是一个个都乖乖地交出了兵权。
重建军制宋太祖收回地方将领的兵权后,便开始重新组建新的军事制度,以防出现新的骄兵悍将。首先他撤掉了“殿前都点检”等职,改用职位较低的都指挥使、侍卫马军都指挥使和侍卫步军都指挥使分别统辖禁军,改变了过去一人统领三军的局面。但他们只是负责禁军的管理和训练,无权调遣军队。枢密院为最高军事机关,握有调兵大权,但枢密院必须直接听命于皇帝。这样一来,最有可能发动叛乱的禁军,就牢牢地掌握在皇帝手中。
为了加强禁军的力量,宋太祖又对禁军进行整顿。他亲自检阅军队,骁勇的挑选为“上军”,老弱的淘汰为“剩员”。去其冗弱后,禁军需要大量补充,赵匡胤就下令各州长吏从当地挑选骁勇兵卒,送到京城来,补充缺额。挑选的标准是琵琶腿、车轴身,高度适中,体力强健。为了保证质量,他亲自挑选了一些“样兵”分送到各州,后来又改用木棒衡量士兵身材等次。这样一来,各地的强兵锐卒都集中到了京师,组成了强大的禁军队伍。
有了精兵,还要加强训练,不然就会因骄生惰。宋太祖考虑到了这一点,就想方设法锤炼禁军的筋骨。驻扎在城东的部队,偏让他们到城西仓库去取军粮;驻扎在城西的部队,偏要让他们到城东仓库去领取给养,城南城北的部队也是这样。兵士们挑负着军粮,来回往往要走几十里路。时间一长,禁军士兵一个个练得身强体壮。
在全国军队的布防上,宋太祖也动了一番脑筋。当时全国的兵士有 22 万,其中 10 万驻扎京师,其余的驻扎在各道,兵力大致相当。皇帝可以用京师的禁军来对付分驻在各地的驻军,也可以调集各地的驻军抗衡京师的禁军,这就叫“内外相制”。通过这样的部署,无论是禁军将领,还是地方藩镇,都无力发动更换皇帝的兵变。
宋太祖还有一个创举是荒年养饥兵。一遇上灾荒年,他就大量招募饥民当兵。这种做法可以防止饥民铤而走险,大大减少了民间不稳定因素。
宋太祖还改用文臣充当武将,他曾十分得意地对赵普说:“我现在派了上百个文人担任地方长官,就算都去贪污,危害也不及武将的十分之一。”
通过以上措施,宋太祖成功地解决了武将作乱的大难题,巩固了北宋新政权。但这些措施也带来了消极的后果,那就是将师不固定任免,造成了“兵无常帅,帅无常师”,“将不识兵,兵不识将”,战时将帅不能独立地临阵决策。北宋王朝在后来与辽、西夏和金国的对阵中屡战屡败,一个重要原因就在这里。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