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村史通览(洛阳城市区首部镇志白马寺镇志正式出版)

近日,我市城市区首部镇志《白马寺镇志》由中州古籍出版社正式出版。《白马寺镇志》记录了从新石器时代至2013年,白马寺镇区域约7000年的历史。

“《白马寺镇志》为上乘之作,对我市乡镇志编写有示范作用。”洛龙区档案史志局局长马正标对《白马寺镇志》评价时说。

洛阳村史通览(洛阳城市区首部镇志白马寺镇志正式出版)(1)

杨运江展示《白马寺镇志》

洛阳村史通览(洛阳城市区首部镇志白马寺镇志正式出版)(2)

《白马寺镇志》

1 【揭秘】 白马寺镇1984年成立,得名于洛阳白马寺

《白马寺镇志》的编辑杨运江,今年73岁,洛龙区白马寺镇凹杨村人,他2008年开始参与志书编写工作,曾参与编写《消失的村庄》。

“《白马寺镇志》开宗明义,向大家介绍了白马寺镇的来龙去脉。”杨运江说,白马寺镇的前身是1958年成立的白马寺人民公社,1984年体制改革,成立白马寺镇。

《白马寺镇志》的“镇名由来”记载,1949年11月,建立洛阳县人民政府,成立乡级人民政府。白马寺村与寺里碑村、龙虎滩村等村组成洛阳县第三区白马寺乡。1955年,洛阳县被撤销,调整行政区划,白马寺村划归洛阳市郊区陈屯乡,其他村划归偃师县管辖。1958年国家大办人民公社,黑王乡和孔寨乡合并成一个人民公社,在命名时,经过充分酝酿,大家一致同意用“白马寺”命名。

“先有洛阳白马寺,后有白马寺镇。”杨运江说,洛阳白马寺创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兴建的第一座官办寺院,有中国佛教的“祖庭”和“释源”之称。

2 【跨度】 从新石器时代至2013年

杨运江说,白马寺镇历史悠久,早在约7000年前,人类就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考古工作者在白马寺镇境内的凹杨遗址、黑王遗址和西吕庙遗址上发掘出的陶罐、小口尖底瓶等,属于新石器时代。

记者看到,《白马寺镇志》大事记记录了从新石器时代到2013年12月30日的历史事件,其中包括西周、东周、秦、西汉、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北宋、元、明、清、民国等时期。

白马寺镇的历史与洛阳密切相关。《白马寺镇志》大事记记载,周武王灭商后,来到洛邑(今洛阳),他告诉弟弟周公姬旦,他准备在洛阳修建周都,并将象征国家权力的九鼎安放在洛邑。

东汉光武帝建武元年(公元25年)十月,汉光武帝刘秀定都洛阳。翌年,刘秀依五行生克之数,因汉尚火德,而五行中水克火,故改洛阳为雒阳。

曹魏文帝黄初元年(公元220年),魏文帝曹丕又改雒阳为洛阳,并定都于此。

3 【特点】 突出地方特色,挖掘抢救珍贵历史资料

“白马寺镇位于洛阳市东郊,素有洛阳东大门之称。在东周、北魏等5个朝代,白马寺镇所在地一直是京畿之地。” 杨运江说,《白马寺镇志》的编写,注重突出地方特色,挖掘抢救珍贵历史资料。

杨运江说,《白马寺镇志》的资料来源主要是白马寺镇档案室、洛阳市白马寺汉魏故城文物保管所和辖区各行政村、各单位。

由于汉魏洛阳故城和洛阳白马寺在白马寺镇的重要地位,《白马寺镇志》第三章、第四章内容即为汉魏洛阳故城和洛阳白马寺。

汉魏洛阳故城始建于周代,一直沿用至唐朝初年,历时近1600年,曾先后作为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和北魏等朝代的王都或国都,都城史540多年,是我国古代都城中定都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的都城。

在搜集白马寺镇历史资料的过程中,马正标和杨运江等一起挖掘抢救了许多珍贵历史资料。其中,在洛阳白马寺齐云塔附近找到一通抗战阵亡将士荣誉公墓纪念碑,该纪念碑立于1940年5月31日,是国民政府为纪念抗战阵亡将士而立的,碑高1.92米,宽0.7米,碑首及碑座已佚。

此外,《白马寺镇志》还记录了当地的民谚、民谣:“前三十年看父敬子,后三十年看子敬父”“东风头大,西风腰粗”“种地不调茬,饿得人掉牙”“放羊拾柴火——捎带”“年三十逮只兔——有它过年,没它也过年”“镜子里的烧饼——不顶饥”等。

4 【价值】 对乡镇志编写有示范作用

“《白马寺镇志》是我市正式出版的城市区首部镇志,为上乘之作,对我市乡镇志编写有示范作用。”马正标说,《白马寺镇志》不仅挖掘抢救了珍贵历史资料,还广泛吸收最新的历史研究资料,丰富了白马寺镇乃至我市的历史文化。

马正标说,《白马寺镇志》内容丰富,具有存史、资政、育人的作用,为社会学家和广大群众留下一笔丰厚的文化财富。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