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暖故事细思极恐(给暖暖讲了三年大语文)
前两个月,因为要给暖暖选语文课,我带她一起试听了几乎市面上所有的大语文课。
有一次,跟暖暖一起试听了许多公号都在一窝蜂推荐的一个课程。
这节试听课的内容,是讲三国里的五虎上将。
对我和暖暖来说,这都是很有意思的内容。因为三国几乎是每个中国人都耳熟能详,且能讲出三五典故的一段历史。所以我坐在暖暖身边,跟她一起饶有兴趣的进入了课堂。
老师是怎么讲的呢?
老师说,“同学们,你们知道,五虎上将都有谁吗?是关羽、张飞、赵云、马超和黄忠哦!那么,关羽有什么样的性格特点呢?”
“小朋友们,关羽的优点是:很勇猛。缺点是:很大意。记住了吗?”
小朋友们异口同声地说,“记住了”。
我有点怔住了。
我很喜欢三国,看过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也看过陈寿的《三国志》。但不管在哪一版的三国史中,关羽都是一个相当重要且复杂的人物。
他有对刘备的忠,有对曹操的义,有在战争中的所向披靡,也有在用人上的运筹帷幄。他温酒斩华雄、水淹七军的创举被半个世界铭记。他的挂印封金、华容道捉放曹的忠义被后世赞赏。他的大意失荆州、败走麦城的失利被史人叹惋。
每一个为后人津津乐道的历史故事,都绝不仅仅是用“很勇猛,但很大意”几个字,就能简单将关羽的一生去浓缩和概括的。
跟暖暖一起上课的的孩子大部分都是七八岁,他们中的绝大部分,都是第一次在课堂上听老师系统地讲三国里的人物和故事。但往往第一次的接触,在孩子的脑海里会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我不希望我的孩子,在接触到这个宏大的历史世界之初,就对关羽这样的历史人物只留下这样寥寥数笔的刻板印象。
至少,这不是我想要的大语文的样子。
我们小时候流行过一句话,叫做“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但时至今日,这句话早已不是唯一的真理。在现在的教育圈里,相信很多小学生的家长,或者即将上小学的家长,都听说过一句话:“得语文者得天下”。
其实还有另一句词和一句话,跟上面这句同样有名,那就是“大语文”和“文史不分家”。
正是这句“文史不分家”,我觉得才是真正的阐释了大语文的精髓。
这几个周六的晚上都追在《诗词大会》,弄得暖暖最近很迷唐诗。不仅把《乐死人的文学史》里的“唐代卷”读了好几遍,还逮着机会,就让我陪她玩飞花令。
也因为她喜欢唐诗,所以陪她一起读唐诗的时候,我也给她讲唐都长安,给她讲唐代文人之间的历史渊源、爱恨情仇。
不知道李白一辈子都想做大官,却求而不得的故事,就不会明白那个“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的浪子,为什么也能写出“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扶槛露华浓”的歌功颂德之词。
李白
不知道安史之乱唐都长安被攻破,就不会明白杜甫那句“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到底指代什么,因为那个时候唐朝并没有破亡。
文学是社会的缩影,任何的名家名篇,从来都不会脱离当时的历史背景而存在。如果孩子不知晓历史,不尝试思考,就永远不会明白这些文学作品的精髓在哪里。
可是,要在小学阶段,就把文史的结合讲得恰到好处,既启发孩子的求知和思考,又要能被孩子的认知体系所接受,又谈何容易?
真的不是我不想推荐大语文课,是因为好的大语文课,真的太少了。
上个月,在一个饭桌上,我跟北大中文系毕业的赵伯奇老师谈起我们各自对大语文的理解。
他说,他心中的大语文,是可以借助同一个契机,能让孩子同时从诗词、历史、写作等各个角度引发思考的。
他举了一个例子。
我们小学的时候都学过一首送别诗,叫《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这首诗写得好不好呢?绝大多数的小学老师都会告诉你,写得好,因为在后面两句中,接连用了两个修辞手法,比喻和夸张。将汪伦送别之情,比作桃花潭水。将桃花潭的潭水,夸张到一千尺。
但实际上呢?这两句翻译成现代汉语,不就是“啊,汪伦对我的情谊,比山还高,比海还深!”不管从哪个角度,都不能代表李白的真实水平。
说明什么?说明李白和汪伦,其实就是一对“塑料姐妹花”啊。因为当初汪伦承诺李白,带他去看十里桃花,品万间酒家。实际上带他去了一个叫十里的地方看桃花,去了一个姓万的人开的酒家。那游历之后,总得写首诗感谢人家吧?
那李白写送别诗的真实水平是什么样呢?
也是小学里学过的诗,李白写给孟浩然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站在长江边上送别孟浩然,看孟浩然乘着小船顺江而下,都已经走得看不见了,但李白仍然矗立在原地,望着友人远去的方向,只有那一江空荡荡的长江水,陪伴着他的思念情。
从历史读古诗,才是真朋友!
再说到写作学习。
这也是我们应该在写作方面,要学习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写作方式,就是“描写细节和留白”。
要在文章里表达对至亲的强烈思念,往往再多的形容词都会显得造作而无力。
而真正会让你感到悲痛的,是打开冰箱的那半盒牛奶、窗台上随风微曳的纱帘、安静折叠在床上的绒被,还有那深夜里洗衣机传来的阵阵喧哗。
细节的力量是巨大的,它往往让铠甲瞬间变成软肋。
这种留白的写作方法,在古代的诗词里从不少见。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峰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谢亭送别》中“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皆是如此。
所以,对古诗的学习,绝不仅仅是翻译和背诵那么简单。它的背后,往往蕴涵着丰厚的历史背景,暗藏着精妙的写作技巧。
这才是我们说的“大语文”。
我深以为然。一个知识点,串起了文学、历史、写作,而且让孩子都听得津津有味,这才是“大”语文啊。
后来,我慕名让暖暖上了那个老师主讲的大语文课。
第一节课,是讲唐宋八大家柳宗元的《黔之驴》。
在讲《黔之驴》之前,老师讲了柳宗元河东先生称号的来历,也科普了“河东”到底是在今天的什么位置。讲了他最终失败的永贞革新,讲了他被贬到永州之后,他给自己的住宅及周边分别命名愚溪、愚亭、愚泉、愚堂……
还讲了柳宗元那首著名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其实是一首藏头诗,暗指自己的“万千孤独”。
讲完这些历史背景,再开始讲《黔之驴》的全文释义,以及成语“黔驴技穷”的来历。
当讲完“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㘎,断其喉,尽其肉,乃去”之后,老师给大家布置了一道思考题:“柳宗元写《黔之驴》,认为自己是老虎?还是驴?”
孩子们开始进入了思考和讨论。
当然后面,老师讲了参考答案:柳宗元认为当朝的宦官是驴,是无能还得瑟的跳梁小丑。他梦想着自己是老虎,可以吃掉这些小丑。但无奈事与愿违。
可暖暖不这么认为。
暖暖认为,柳宗元把自己比作驴。他的永贞革新,就是用蹄子踢了当朝的制度。却因过早暴露尚未成熟的实力,而被当权派,也就是老虎们吃掉了。
我觉得她说得很有道理。当她把想法提交给老师的时候,老师也对她表示了认同。老师说,柳宗元向来喜欢自嘲,他命名愚溪、愚亭、愚泉,都是在暗指自己是“愚人”,所以,暖暖的这种说法,也不无道理。
当然,柳宗元已经作古多年,我们永远不可能从他自己的口里问出真相。但语文,本来就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没有统一标准答案的学科。
让孩子在学习之外,能够结合当时的历史,作出一些分析和思考,这才是我在语文这个学科上,希望暖暖具备的首要素质。
到底什么才是大语文?
我问过很多家长,都表示听过,但说不清。包括过去的我自己,尽管我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文科生。
但随着暖暖的年龄逐渐增长,我与不少语文老师和朋友的交流聊了聊,才越来越透析“大语文”的真谛。
从原来针对听、说、读、写四大能力的培养,到现在更注重语文素质的培养。以前的教材,单纯就是学校用的教科书,但现在的教材,除了大量的课外阅读之外,也更注重语文学习与其他学科、与真实生活、与社会环境的结合。
在思考中,我也发现,虽然我读书的时候没有专门强调“大语文”,但其实也在不知不觉中践行着它的理念。
很多人以为我是佛系妈妈,但其实我是对教育非常重视的鸡娃妈妈。但跟很多人的鸡娃不一样,我并不纠结于眼下这一城一池的分数,而更着眼于对孩子未来能力的培养。
为什么我反对单纯以提升校内分数为目的的语文辅导班?
因为我们的读者,大部分都还在小学初年级,甚至还没有上小学。在这个阶段,最能拉开分数的是什么?
是字词、书写、拼音、笔顺这样的基础内容。但是这些内容,基本上每个孩子到了稍大一点的年龄都能掌握。
而在未来的竞争中,真正能在语文上拉开差距的,是对文学的热情,是丰厚的阅读积累,是文史政地的协同思维,是旁征博引、我手写我心的出色文章。
这些,才是孩子需要从小就打下的语文基础,是需要花时间去培养的大语文素养。
但这些,对小孩子来说,没有一样是能够在短期的时间内,从分数上得到突飞猛进提升的结果。
如果不能以终为始,那么对我而言,所有的过程都是对孩子时间的浪费。
正如我之前在我的教育书《高效能养育》里写过的那样,自驱力,才是能激发一个孩子最大潜能的力量。
我一直自认为是个高考的受益者。我热爱语文,热爱文科,我也希望暖暖跟我一样。
我希望在她未来还有十几年的求学生涯中,当她学习语文的时候,能感觉到兴奋和热爱,而不是枯燥和痛苦。当她用到语文的时候,能够滔滔不绝、旁征博引,而不是张口结舌、胸无点墨。
能做到这样,也就是国家提倡“大语文教育”真正的初心了吧。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 / END / ————
暖暖妈
北大硕士毕业。中科院儿童教育心理学博士班在读。
当妈后,更关注科学育儿,亲子教育,倡导有品质的生活。
教育类畅销书作家,著有《高效能养育》。
公众号:暖暖妈爱分享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