濒危动物保护启动仪式(带你找到)
初夏时节,在中国第四大沙漠腾格里沙漠的西南缘,各种树木与花草迎来自己的蓬勃生长期。由不同沙生植物、牧草和成行树木连缀而成的片片绿洲,将昔日的茫茫戈壁渲染得生机勃勃。
赛加羚羊、普氏野马、野生双峰驼等世界濒危物种,在绿意盎然的“家园”中,各得其所,各自安然。物种多样性在这里尽显斑斓与活力。
这些曾一度在我国消失的珍稀物种,如今,在甘肃濒危动物保护中心得以延续,生生不息。
甘肃省是荒漠濒危野生动物的重要分布区域。1987年,甘肃武威成立濒危动物保护中心,从国外引进在国内已经销声匿迹的濒危动物进行保护和繁育,恢复并尝试扩大野生动物种群,逐步改善生态环境。
经过30多年的苦心繁育,我国赛加羚羊、普氏野马、野生双峰驼等濒危野生动物种源得到有效保护。该中心也发展成为我国重要的濒危动物繁殖基地。
目前,包括普氏野马等在内的我国多种濒危野生动物种群数量稳中有升,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成效显著。中国日益成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有力支持者和贡献者。
奔跑的普氏野马。新华社记者张文静摄
赛加羚羊:保种扩群艰难前行
荒漠之上,无人机镜头里,10多只赛加羚羊结伴而行,在一片长满紫花苜蓿的散养场里时而低头吃草,时而悠然踱步。
赛加羚羊又名高鼻羚羊,长相独特。它们的鼻腔长而肥厚,能使它们吸入的空气饱含水分和温度,并过滤沙尘,现已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入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并定级为极危物种。
20世纪中叶,我国赛加羚羊野外种群已经绝迹。1988年,我国开始先后从俄罗斯、美国、德国引进赛加羚羊12只,在甘肃濒危动物保护中心进行繁育。
甘肃濒危动物保护中心主任张强威介绍,中心现存栏19只成年赛加羚羊,是国内唯一的赛加羚羊人工繁育基地,其中年龄最长的一只赛加羚羊已经5岁。5月初,中心又添了12只“羚羊宝宝”。他们用监控密切关注着每只“小精灵”的生长发育。
“保护中心既见证过赛加羚羊繁育的巅峰,也经历过低谷时期。”张强威说。
保护的最终目的是亲眼看着这些小精灵回归自然。为此,保护中心的工作人员30多年从未放弃过放归的探索。2012年,保护中心的工作人员在综合评价了赛加羚羊的身体状态后,决定模拟放归。他们将赛加羚羊放到了面积约为1500亩的半野生自然环境中,考验其自然生长能力。
“在这个半野生自然环境里,有梭梭、毛柠条、芨芨草等天然植物,赛加羚羊种群能自由采食,它们‘有啥吃啥’,能够适应半放生区环境。”张强威告诉记者,赛加羚羊的精彩表现让他们为将来放归增添了信心。但他也坦言,赛加羚羊寿命很短,目前的种群数量仍偏少,要在我国恢复这一物种,今后还需引进一定数量的新种源。
普氏野马:稳中有升成效显著
马儿奔腾,沙土飞扬。在保护中心的另一放养区,普氏野马在饱餐后漫步休憩、追逐奔跑,一幅恰似“沙场点兵”的生动画面扑面而至。
普氏野马,是有6000万年进化史的“活化石”,属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全球濒危大型野生动物,珍稀程度堪比大熊猫。受盗猎和环境因素影响,这一物种曾在中国濒临灭绝。
20世纪80年代,依据“野马返乡计划”,保护中心先后从美国、德国等国家引进普氏野马18匹,通过人工繁育、半野放等方式共繁育150多匹。
保护中心野生动物管理科科长赵建友见证了普氏野马这一濒危物种的繁衍变迁。从23岁参加工作到今年53岁,30年来,他和普氏野马朝夕相伴,悉心照料,早已把它们当成了自己的孩子。
“普氏野马长相俊朗,跑起来威风凛凛。”在赵建友眼里,相比胆小脆弱的赛加羚羊,普氏野马性格温顺,能吃能喝,从来不浪费食物。
除了照顾好饮食,赵建友还和同事定期为普氏野马检查身体、去除寄生虫,以增强它们的消化功能。有时,他们还会为普氏野马修剪蹄子,让它们奔跑行走更方便、采食更灵活。
作为国内第二大普氏野马人工繁育基地,保护中心共有54匹普氏野马在此繁衍生息,年龄最大的已超过20岁,最小的仅出生两个月。2010年、2012年,保护中心两次向甘肃敦煌西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功放归普氏野马28匹。
张强威告诉记者,在濒危动物保护者的努力下,普氏野马种群持续扩大。目前,我国普氏野马总数突破700匹,占全球野马总数近三分之一。
甘肃省武威市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韩万银说:“普氏野马的成功繁育不只是一个物种保护的成果,更彰显了我国不断保护生物多样性,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决心。”
野生双峰驼:荒漠之上重返自然
兰州大学生态学院青年研究员赵序茅表示,保护野生动物意义重大,因为生物多样性利于生态系统的稳定。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安全关系到人类自身的健康。作为物种多样性的一部分,长期以来,野生动物在守护人类健康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保护野生动物,就是保护人类自己。
闲庭信步,怡然自得。在保护中心宽阔的野生双峰驼人工饲养种群基地,两峰野骆驼在自己的“领地”慢条斯理、来回踱步,阳光中享受安然。
野生双峰驼是世界上唯一生存的野生骆驼,生活在草原、荒漠、戈壁地带,属珍稀物种,在物种的遗传上和科学研究上有重要价值。
20世纪90年代,保护中心救护8峰野骆驼幼仔进行人工饲养、繁育保护。在多年的繁育工作中,保护中心加强管理,不断改善饲养条件,并在繁育、疾病防治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的基础性研究,为野生双峰驼正常的生长发育和较高的繁殖成活率提供了保障。
甘肃濒危动物保护中心副主任周应杰介绍,保护中心现存养26峰野生双峰驼,是国内唯一的野生双峰驼人工繁育种群。2012年,保护中心成功放归野外2峰野生双峰驼。
让濒危动物重返大自然,是动物保护者的期望。但放归不是简单意义上的放生,需要经过长期的科学实验与实践,并找到合适的野外放归地,真正地帮助它们回归自然并成功存活。
张强威、周应杰等动物保护者表示,甘肃濒危动物保护中心是赛加羚羊、普氏野马和野生双峰驼“临时的家”。他们的使命就是“带濒危动物找到回家的路”,使这些“大自然的精灵”有朝一日可以回归大自然,得其所,安其居乐其活。(记者郭刚张文静程楠王植樱兰州报道 来源: 经济参考报)
来源: 新华社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