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雍也篇仁者寿(草木植成国之富也)
【光明论坛·温故】作者:王硕(华北电力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副书记、副教授),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论语雍也篇仁者寿?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论语雍也篇仁者寿
【光明论坛·温故】
作者:王硕(华北电力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副书记、副教授)
2022年第11期《求是》杂志发表了的重要文章《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文章强调:“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这既是增加优质生态产品供给的必然要求,也是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带来不利影响的重要手段。‘草木植成,国之富也’。良好生态本身蕴含着经济社会价值。”
“草木植成,国之富也”,引自《管子·立政》。管仲在论述富国之事时说:“山泽救于火,草木植成,国之富也。”作为春秋时期的著名政治家,管仲不仅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主张对山泽林木实行国家垄断,提出“敬山泽林薮积草,夫财之所出,以时禁发焉”的观点,而且把保护山泽林木作为对君王的道德要求,提出“为人君而不能谨守其山林菹泽草莱,不可立为天下王”的思想。管仲的思想与中国古代“天人合一”传统一脉相承,这一悠久传统蕴含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哲学思想,与当今世界的生态伦理学和生态文明建设的观念是相通的。
作为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文明古国,我们有着悠久的生态文化,历来重视与自然和谐相处。早在周代,人们就提出:“春三月,山林不登斧,以成草木之长。夏三月,川泽不入网罟,以成鱼鳖之长。”孟子认为:“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荀子也指出:“圣王之制也: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而百姓有余食也;污池渊沼川泽,谨其时禁,故鱼鳖优多而百姓有余用也;斩伐养长不失其时,故山林不童,而百姓有余材也。”《吕氏春秋·义赏》中写道:“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汉代刘安在《淮南子》中指出:“孕育不得杀,壳卵不得采,鱼不长尺不得取,彘不期年不得食。”这些主张所体现的生态哲学思想,包括“仁爱万物”的生态伦理,“取用有节”的保护观念,和“以法治农”的法制传统。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从“天人合一”到“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从“仁爱万物”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从“以法治农”到“系统全面的生态保护制度”,古老的生态智慧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20世纪80年代之后的福建长汀见证了这一变化。曾经,长汀大片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山光岭秃、草木不存。面对“山光、水浊、田瘦、人穷”的景象,1999年年底,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代省长的同志专程到长汀视察、指导水土保持工作,发出“滴水穿石,人一我十”的号召。经过多年持之以恒的生态修复,今日长汀绿树浓荫生态美、瓜果飘香百姓富,漫山遍野的苍翠中孕育无限的希望。
党的十八大以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党的十九大把“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之一。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保护绿水青山,做大金山银山,推动绿色发展,需要实现发展观的深刻变革。指出:“绿色发展,就其要义来讲,是要解决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这场深刻变革需要我们继承和超越“草木植成,国之富也”的悠久传统,进一步激活中华文明的生态智慧,推动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洪流中,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来谋划经济社会发展,促进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从认识到实践都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新时代、新征程,坚定不移实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持之以恒厚植“美丽中国”的绿色底色,让人民在天更蓝、水更清、地更绿中共享自然之美、生活之美、发展之美。绿水青山、金山银山交相辉映,不仅嘉惠生于斯、长于斯的中华儿女,整个世界的气候韧性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也将从中受益。
《光明日报》( 2022年07月18日02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