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写作中最常用的表达(公文观点要靠论据支撑)

公文写作中的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公文写作中最常用的表达?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公文写作中最常用的表达(公文观点要靠论据支撑)

公文写作中最常用的表达

公文写作中的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

岳海翔

在公文写作中,为了使所提出的观点、主张、见解、办法或措施以及所作的结论(即论点)有理有据,富有论证性和说服力,需要运用相应的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加以论证或说明。它们是公文主旨赖以存在的客观基础,因为只有提供充分而有力的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才能更好地体现出公文主旨的正确性和可靠性,才能经得起推敲和辩驳,令人无懈可击。离开论据,公文主旨的确立和表达就会失去依托,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因此,要确保公文的质量,充分发挥其应有效用,必须重视对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的运用。

(一)事实论据

公文中的事实论据是指事物的概况和原委,包括具体的事例和数据。公文写作特别是各种事务性文书的写作,往往离不开事实论据的运用。例如通报,需要陈述相关的事实,据以作出对有关单位或人员予以表彰或批评的决定;写请示时,其请示缘由的陈述也是事实;写报告,其所涉及的事项还是事实,如此等等。至于工作总结、调查报告以及先进人物事迹材料等文种的写作,就更离不开事实。事实胜于雄辩,恰当地运用事实材料,能够使人对公文观点的正确性得到比较充分、具体的理解,增强行文的说服力和表现力。写作实践表明,公文中运用事实论据应当做到如下几点:

1.真实。真实是公文写作运用事实论据的基础和前提。公文是传达贯彻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指导和推动公务活动顺利开展的重要工具,因而其对事例和数据等的运用必须绝对真实,来不得半点虚假抑或粗疏。一篇公文,其所用论据如果失真,就会给决策造成失误,贻害无穷。实践中,这种“事实”失真的问题并不鲜见。

公文中事实论据的真实,包括两层含义:其一,它必须是现实生活中客观存在而且是经过反复核实证明确凿无误的,而不是公文写作人员为着某种目的而随意杜撰的。观点、主张、意见、办法或措施等的提出,必须实事求是,便于执行;对有关背景、经过等的表述也必须完全真实,即便某一细节甚至某一数字等,也必须认真核实,确保真实。否则,就会从根本上失去其应有的说服力,毫无利用价值,甚至给党和国家的事业造成损害。其二,它必须能够反映客观事物的一定本质,是必然的,而不是个别的、偶然的表象。报告、总结性公文中已然的内容,应反映事物的本质,表明其发展的必然结果;指令性、规定性公文中未然的内容,也应反映事物的本质,表明其发展的必然趋势。要做到真实,就要求公文写作人员必须深入实际,认真进行深入细致地调查研究,切实获取和掌握第一手材料,而决不能凭借传闻或者道听途说进行写作,更不允许随意编造。同时,还要有正确的思想意识和思想方法,不能随意扬“善”或隐“恶”。

2.准确。所谓准确,就是要确凿无疑,可靠无误。它与上述“真实”相辅相承,一本所系。准确是公文写作中运用事实论据的生命所在,特别是对于工作报告、工作总结和调查报告等文种,在汇报工作、反映情况、总结成绩和经验时,更要求其准确性。包括对人物言论的记述,对有关问题或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过程、起因和结果的叙写,对有关数字、名称等的表达等等,均应如此。如是间接材料,必须反复核实,认为确凿无误后方可使用。此外,要做到准确,还要求公文写作人员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能够用简明扼要的文字将有关的事实论据恰如其分地“描述”出来。

3.典型。这是公文写作中运用事实论据的关键。由于公务活动是错综复杂的,能够用以证明观点或结论的事实往往较多,但受各种因素制约(如篇幅等),又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把获取的事实材料都写入文中,而必须加以甄别和遴选,运用那些能够深刻揭示和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特点和内部联系的事实。事实不典型,就缺乏代表性和说服力,就不足以令人信服,行文的目的也就难以实现。例如某汽车修配厂拟将本厂院内的黄土地改为水泥地面,向上级主管部门行文请示,请求拨款数万元。文中在陈述请示理由时,列摆出刮风时尘土飞扬,下雨时道路泥泞的事实。结果请示发出后,未获批准。这里,其所运用的事实论据不可谓不真实,但却不够典型,缺乏应有的说服力。如果换一角度,突出尘土飞扬对该厂生产的影响,如机器运转部件上附有润滑油,沾上很多尘土,影响产品质量,加速机器磨损的程度;厂内雨天道路泥泞,运输受阻,使生产环节衔接下上,影响生产进度等等,这样就使得请示缘由富有典型性,集中明确,说服力增强,让人充分感到解决问题的必要性与迫切性,请示的目的也就容易实现。

4.切旨。即指对事实论据的运用,必须针对行文的观点或结论来进行,使之有机地统一起来,达到和谐顺畅、融汇贯通的境界。这是公文写作运用事实论据的目的和宗旨。缺乏针对性,就不足以说明问题。凡优秀的公文,都在观点或结论与事实论据的统一方面臻于完美。

(二)理论论据

除事实论据外,公文写作中还要运用大量的理论论据,它们共同构成公文的论据体系。用以作为理论论据的,主要包括党的方针政策和国家的法律、法令、行政法规,科学定理、公理,会议的决定、决议以及名言、格言、谚语,如此等等,不胜枚举。在公文写作中,也往往离不开这些理论论据,用来证明所提观点或结论的正确性和合理性。在公文中恰当引用,可以极大地增强行文的论证性和说服力,不容置疑和辩驳;党的方针政策和国家的法律、法令、行政法规,其本身具有很强的执行和约束效力,更是指令性、决定性公文中常用的行文依据和理由;会议的决定、决议等,因其反映的是集体的智慧和意志,规范性、约束性也很强,故也常被用以作为行文的重要根据;而科学定理、公理以及名言、格言、谚语等,其运用的正确性和说服力也十分明显,在某些决定类公文以及事务性文书中,以此作为论据的情况较为多见。从大量的公文写作实践来看,要成功地运用理论论据,需要注意把握如下几点:

1.融会。即指在援引经典著作里的话或有关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以及科学原理等作为理论论据时,首先必须完整地、准确地理解和把握它,做到融会贯通,而后才能加以运用,这是公文写作中运用理论论据的基础和前提。

2.得体。公文中运用理论论据要做到得体,主要表现为在引用有关的名言、格言、谚语等时,必须注意尊重公文的语体特点和风格,即要做到平实、明快、庄重,切忌随意而为。但实践中有些公文对此不甚讲究,例如《中共××市纪委关于严肃处理易××父子贪污问题的通报》,其中有一段文字:“作为党员领导干部,本应以身作则,克己奉公,用人民给的权力,忠实地为人民创业造福。而易××相反,他无视党纪国法,采用多种手段,与其子易××沆瀣一气,合伙贪污人民币×万元;此外,其子易××在其父的纵容下,依仗其父的权力,更加肆无忌惮,先后收取各种贿赂××万元,真可谓‘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会打洞’,他们父子俩的所做所为,已经完全丧失了共产党员的起码条件。”此例中所引谚语是想深刻揭示易××父子胆大妄为,置党纪国法于不顾的贪污犯罪事实,但与通报文体的性质要求很不协调,有损这一文书的严肃性和庄重性。因此,还是应以删略为宜。

3.适度。是指公文中运用理论论据,特别是援引党和国家有关的方针政策以及会议的决定、决议以及名言、格言、谚语,如此等等,不胜枚举。在公文写作中,也往往离不开这些理论论据,用来证明所提观点或结论的正确性和合理性。在公文中恰当引用,可以极大地增强行文的论证性和说服力,不容置疑和辩驳;党的方针政策和国家的法律、法令、行政法规,其本身具有很强的执行和约束效力,更是指令性、决定性公文中常用的行文依据和理由;会议的决定、决议等,因其反映的是集体的智慧和意志,规范性、约束性也很强,故也常被用以作为行文的重要根据;而科学定理、公理以及名言、格言、谚语等,其运用的正确性和说服力也十分明显,在某些决定类公文以及事务性文书中,以此作为论据的情况较为多见。从大量的公文写作实践来看,要成功地运用理论论据,需要注意把握如下几点:

1.融会。即指在援引经典著作里的话或有关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以及科学原理等作为理论论据时,首先必须完整地、准确地理解和把握它,做到融会贯通,而后才能加以运用,这是公文写作中运用理论论据的基础和前提。要吃透其基本精神,弄清它的背景,了解它的针对性,明白它的出处和来历,这样才不致于随心所欲地引用。决不能断章取义或者牵强附会,那样不仅起不到应有的表达效果,而且会从根本上损害公文的质量。例如要在公文中引证马克思的一段言论(理论论据)来阐述现实中的某一问题,就应该不仅仅停留在马克思是如何说的,而且还要考察马克思当时说这番话的有关背景情况、社会现实情况,这段话的现实针对性,以及被历史发展检验的情况等等,以便鉴别运用马克思这段话用来说明现实问题的针对性。如果不注意这些,不进行深入细致地了解和领会其确切含义及有关情况,信手拈来,就起不到引用的作用,只能适得其反。

2.得体。是指公文中对于各种理论论据的运用,一定要注意结合上下文内容进行,要考虑行文的特定情况和语境,恰当引用,使之衔接自然,勾联紧密。无论从思路还是行文语气方面,都要做到贴切自然,天衣无缝。切忌乱贴“膏药”,将原本与行文关系不大甚至毫不相干的内容硬行扯在一起,缺乏水乳交融般的有机联系,那样,就会给人以断裂割截之感。实践中,这方面的问题时有所见,例如有一篇题为《在改革中探索发展县办工业的新路子》的调查报告,其中有这样一段话:“我市十个县办工业是在原来手工业社的基础上,在大跃进和大办农业时期,围绕为农业服务这个中心,用土法上马、因陋就简的方法发展起来的。毛泽东同志指出:‘没有什么困难可以阻碍人的前进的,只要奋斗,加以坚持,困难就赶跑了。’为县办工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使之纳入正确的轨道,经过调整、改革和技术改造,我市的县办工业发展较快。”此例中所引毛泽东同志的指示,目的在于说明该市十个县办工业克服困难、艰苦创业的斗争精神,从表面上看似乎较为贴切、得体,但结合上下文内容仔细推敲,便可发现这一引用是多余的。将它删掉,上下文意不受任何影响,反而显得更加紧凑、顺畅。

此外,公文中运用理论论据要做到得体,还表现为在引用有关的名言、格言、谚语等时,必须注意尊重公文的语体特点和风格,即要做到平实、明快、庄重,切忌随意而为。但实践中有些公文对此不甚讲究,例如《中共××市纪委关于严肃处理易××父子贪污问题的通报》,其中有一段文字:“作为党员领导干部,本应以身作则,克己奉公,用人民给的权力,忠实地为人民创业造福。而易××相反,他无视党纪国法,采用多种手段,与其子易××沆瀣一气,合伙贪污人民币×万元;此外,其子易××在其父的纵容下,依仗其父的权力,更加肆无忌惮,先后收取各种贿赂××万元,真可谓‘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会打洞’,他们父子俩的所做所为,已经完全丧失了共产党员的起码条件。”此例中所引谚语是想深刻揭示易××父子胆大妄为,置党纪国法于不顾的贪污犯罪事实,但与通报文体的性质要求很不协调,有损这一文书的严肃性和庄重性。因此,还是应以删略为宜。

3.适度。是指公文中运用理论论据,特别是援引有关的方针政策以及会议的决定、决议等内容时,一定要注意做到恰当适度,只要能够说明问题即可。切忌贪大求全(诸如对上级机关文件中的内容整段或几段照搬套用),致使所引内容过长过多,繁冗累赘,令人生厌。写作实践表明,引用失度,往往容易导致行文空洞无物,枯燥乏味,令人难得要领。

除此之外,公文中运用理论论据,还要注意做到服从证明观点或结论的需要,即要准确揭示出“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这点与上述事实论据的运用要求相同,此不赘述。

(作者系中国写作学会副会长,中国写作学会公文写作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公文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