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叶专属的话题(落叶的守护)

我们学校有一排梧桐树,高大耸立,春天鹅黄色叶苞充满希望,夏天浅绿合成的树冠洒下清凉,秋天,叶片就变得焦黄,纷纷飘落,洒得满校园都是,让学校伤透脑筋,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落叶专属的话题?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落叶专属的话题(落叶的守护)

落叶专属的话题

我们学校有一排梧桐树,高大耸立,春天鹅黄色叶苞充满希望,夏天浅绿合成的树冠洒下清凉,秋天,叶片就变得焦黄,纷纷飘落,洒得满校园都是,让学校伤透脑筋。

梧桐不是名贵树种,在校园绿色文化创建过程中,一位大腹便便的官员要求连根除掉她,种上兰草、桂花、茶树、银杏等名贵树木,说可以提高学校品味。

就在锯子,斧子虎视眈眈的关键,几位当年种下这批梧桐树的老先生站了出来,竭尽全力保护这个生命力极强,给学校绿化立下汗马功劳的梧桐树。

一位老先生娓娓述说,学校修建在这荒坡上,是个鸟不拉屎的地方,原来一棵树也没用,是他们那一代人凿石为窝,运土为壤,栽下的。当时学校缺水,是他们在一里路外的山下小河沟一担一担挑水,细心浇灌,精心呵护,树苗才扎下了根,看着她成活,成长,树皮一年一年剥落,树叶一年一年发落,树干一年一年变壮。……老先生的充满深情地述说。

梧桐树,记录着学校的每一步发展艰辛的历程,每一棵都凝聚着希望和故事。

又到了秋天,梧桐树叶又开始了簌簌的飘零,一夜秋风,树下多了厚厚的、焦黄的叶子,人你走在上面,树叶脆生生地呻吟着,躲在角落里也是瑟瑟索索。晨光里,无情的扫帚向她挥去。

看着这场景,想到老先生的述说,作为班主任,不得不陡升怜悯之情,思考着如何让落叶成为校园的风景,让学生喜欢她,爱护她。

秋风阵阵,落叶毫不顾忌地潇潇洒洒地飘落。

一个小朋友,在捡着落叶,我好奇地问他:

“拿来做什么呢?”

“给她找个家呀!”

一语惊醒梦中人。

“珍爱生命,让落叶回家!”的主题活动开始了。

班级开展了以落叶为话题的微言征集。

“萧萧落叶是叶子生命的最后驿站,护送她就是护送生命历程”。

“春天生命绽放,夏天播撒清凉,秋天飘落也没有忘记对根的守护。”

“没有凋零的落叶,哪来树木郁郁葱葱的新生。”

“叶落归根,那是对养育自己的土地的深深眷恋。”

“叶的轮回,是梧桐树成长的见证。”

“落叶虽然不华美,但却坚定着春的守望。”

“我爱落叶,更爱那些不计名利的奉献者们。”

“一片落叶是梧桐树生命一次又一次绽放的美妙音符,有她才有华美的乐章。”

“落叶色彩虽然单调,却在述说着生命的永恒。”

……

读着一条条微言,我的心灵震撼了,句句话语传达出孩子们的思考,学生中蕴藏着很大的潜能。我在接受着良好的教育,甚至可以说是在接受一次心灵的洗礼。

给落叶找个家的活动开展了。

细心的女孩子们,回到家里,制作了几个精巧的装落叶的竹筐,别墅似的“落叶之家”、高楼似的“落叶天堂”、帆船似的“生命之所”……每个框子上都有命名,摆放在每棵梧桐树的脚下。

学生们拉起了“让落叶安心回家”的横幅。

课间,全班同学站在梧桐树下呵护着、捡拾着、宣传着。

其他班学生路过时,也小心翼翼地捡拾起落叶轻轻地放进框里。

框子落叶装满了,同学们没有倒进垃圾池,也没有焚烧,他们把她送到了我们的劳动实践基地,在那块学生们耕耘土地里用锄头刨好沟,倍加小心地把落叶倒进沟里,铺得平平展展的,用稚嫩的小手轻轻地覆上细软的泥土。

生物小组的同学也忙活开了,成立了家乡落叶乔木调查小组、落叶标本制作小组。

调查组对家乡落叶乔木的调查,形成了《家乡落叶乔木的现状及保护》的调查报告,送到市林业局,受到了领导及专家好评。

标本组认真地收集片片落叶,不仅仅是梧桐叶,还有所有家乡落叶乔木的落叶,精心制作标本,生物实验室多了家乡落叶标本博物角。

文学爱好小组的同学,收集学校“和梧桐树一起成长”的发展史,历代文学大家有关落叶的诗词歌赋,举办了朗诵比赛,还进行了散文创作班级笔会,编排了主题班刊“落叶颂歌”。

幸福班级创建小组将班级环境中的园地边框完全用落叶制作。

绘画小组的同学可忙乎了,小心收集叶片,开展了全班一幅画活动,“共贴长城”,在十几米的画布上同学们互相协作,利用一个月社团活动时间,一幅长城粘贴画悬挂在教室里,虽不是美轮美奂,但也“巧夺天工”,书法小组的同学欣然题上“不到长城非好汉”。

其他班也跟上来了,再也没有踩踏落叶的现象。

校园没有了落叶的“捣乱”,梧桐树依然傲然挺拔。

每年,班级都举办“落叶节”。给学生进行热爱自然,敬畏生命的教育。

班主任老师需要关注校园空间,在有限的校园空间里去发现无尽的教育资源,细心观察,用心挖掘,潜心去感悟,做教育的有心人,不断发现身边物、身边事。凡是大街上派的传单,可乐瓶,果冻盒,其他人看作是垃圾的,在咱们老师眼中却是一件宝贝,只要哪一件垃圾有利用价值,就立刻成为教室里的教具或者装饰用处。窃以为,利用现成的校园资源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教育远比用空洞的“远程资源”说教好得多。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心地善良的人才能易于接受道德的熏陶。谁要是没有受到过善良的教育,没有感受过与人为善的那种欢乐,谁就不感觉到自己是真实而美好的事物的坚强勇敢的卫士,他就不可能成为集体的志同道合者。”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