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孩子说妈妈我怕你的第一反应(当孩子说我害怕)

对孩子来说,恐惧是一种很正常的情绪。那个说“我害怕”的孩子究竟在怕什么?作为父母我们又该怎样回答呢?不妨来看看今天这篇文章。

当孩子说妈妈我怕你的第一反应(当孩子说我害怕)(1)

女儿最近莫名对月亮产生了恐惧。

每当夜幕降临,她总会要求我早早就拉上窗帘,否则便大叫着蒙上双眼,不断重复着:“不要看月亮,囡囡害怕!”

对此,我一度反复开导她,不停地跟她解释月亮是什么。可嘴皮子都说破了,女儿的迷之恐惧却丝毫没有缓解。

束手无策之下,我想到了我的闺蜜。她有个特别胆大的儿子,我觉得从她那儿应该可以学到如何培养孩子的胆量。

听了我的吐槽,闺蜜只问了我一个问题:

“每次孩子向你表达害怕时,你说的第一句话是什么?”

我几乎脱口而出:“宝贝别怕,这没什么好怕的。”我笃定地认为,这绝对是这个问题的标准答案。

可闺蜜却直摇头:“我跟你恰恰相反,我只是告诉我儿子,妈妈会陪他一块儿害怕。”

她的回答,让我震惊了。

当孩子说妈妈我怕你的第一反应(当孩子说我害怕)(2)

当孩子说妈妈我怕你的第一反应(当孩子说我害怕)(3)

闺蜜跟我分享了她儿子很久以前的一段经历。

有一回,她带着三岁多的儿子去参加某个亲子活动,其中有个环节叫做“穿越彩虹伞”。在大人们撑开巨大的伞面帆布之后,孩子要在带队老师的指引下,依次来到伞下完成一系列游戏。

大部分孩子对此都欢天喜地,可闺蜜的儿子却不知为何,吓得完全不敢上前。

当时,闺蜜一个劲儿地告诉儿子:“这没什么大不了,根本就不用害怕。”并试图拉着孩子走到彩虹伞底下。可她越是这么做,孩子就越抗拒,到最后居然哇哇大哭起来。

一位老师见状赶了过来。而她接下来的做法,完全出乎了闺蜜的预料。

只见她蹲下来紧紧抱了下孩子,温柔地说:“宝贝第一次见到这么大的伞,一定是吓坏了吧。没关系,老师当时也很害怕呢。要不我们一起在旁边看其他小朋友们玩,好吗?”

儿子同意了。接下来的时间里,闺蜜观察着小家伙的反应——

他不再哭了。

他正与老师说着悄悄话。

他开始好奇地打量眼前发生的一切。

他在老师的鼓励下,小心翼翼地迈步上前了。

他摸了摸彩虹伞。

他竟然笑了!

是的,儿子最终融入了游戏,玩得非常开心。而事后他才告诉妈妈,一开始之所以害怕,是因为彩虹伞的样子让他想到了绘本中可怕的黑暗隧道。幸运的是,有老师陪着他,让他好受多了。

当孩子说妈妈我怕你的第一反应(当孩子说我害怕)(4)

这件事,给闺蜜的触动非常大。

“从那时我才明白,孩子害怕时,一味给他们壮胆、告诉他们不要怕,这非但不会让恐惧消失,反而会让孩子更加直接地感受到这种压力。”

至此之后,每当我儿子害怕时,我再也不强迫他勇敢,而是就那么陪着他。你别说,这办法真不错,它会让孩子感到,自己不是一个人在面对。这不,我儿子的胆子居然因此渐渐大了起来,神奇吧!”

闺蜜一番话,让我恍然大悟。

当孩子说妈妈我怕你的第一反应(当孩子说我害怕)(5)

作家洛夫克拉夫特说过:“人类最原始且强烈的情绪就是恐惧,而最原始的恐惧就是对未知事物的恐惧。”

其实,害怕的情绪始终伴随着孩子的成长。

婴儿时期,孩子会怕饥饿、孤独等任何不安定因素;而随着他们的长大,他们的认知也不断发展,孩子开始对更多他们无法掌控的事物心怀芥蒂。

于是你会发现,孩子们害怕的地方越来越多,也变得越发千奇百怪。

美剧《小谢尔顿》里,天才儿童谢尔顿就有软肋。他害怕小区里割草机、汽车轰鸣和狗吠的声音,而公鸡之类的尖嘴生物更会让他吓到崩溃。

美国著名儿童心理学家塞尔玛·弗雷伯格在其著作《魔法岁月》一书中指出:“没有任何养育方法可以让孩子完全体验不到焦虑。人类发展的每个阶段,都会面临各式各样的伤害和危险。许多恐惧都无法避免,而且,也无须避免。”

因此,当孩子说出“我害怕”时,这是一种再正常不过的情绪表达。但很多时候我们大人的反应,却阻碍了这种感情的流淌。

一味让孩子逞强固然不可取,而让他们刻意回避恐惧,则是陷入了另一种极端。

当孩子说妈妈我怕你的第一反应(当孩子说我害怕)(6)

育儿专家尹建莉就曾透露,自己非常惧怕一种小动物,甚至到了不敢想、不敢听到名字的病态程度。而这种害怕的根源,很大程度上跟她的母亲有关。

在尹建莉很小的时候,当母亲发现了她的害怕之后,就处处提供保护,避免任何让她接触这种动物的机会。长此以往,尹建莉对此的恐惧与日俱增,最终深受其苦恼。

由此可见,只有采取正确的措施,才能让孩子真正克服恐惧,并将其转化为成长的力量。

当孩子说妈妈我怕你的第一反应(当孩子说我害怕)(7)

心理学上有个词叫做“系统脱敏”,意思是通过缓慢暴露出导致焦虑、恐惧的情境,并通过心理的放松状态来对抗这种负面情绪,从而达到消除焦虑或恐惧的目的。

前文中彩虹伞游戏里那位老师的做法,其实正是一种系统脱敏。通过陪伴和理解,和闺蜜的儿子——那个充满恐惧的孩子建立起联结,让这个小小的人儿敢于面对内心的害怕,走近它,接触它;最终克服它,跨越它。

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还可以采取很多措施,让孩子更好地与“害怕”的情绪“多待一会儿”。

1.转移孩子注意力

曾经看过一个视频。国外有个萌娃因为害怕剪头发而哭闹,于是理发店里的全体小伙子大声歌唱起来。在欢快的歌声和吉他伴奏声中,孩子的注意力成功被分散,头发也顺利剪完了。

转移注意力并不意味着回避恐惧。它是让孩子学会与这种害怕的感觉共处,并试着用恰当的方式达到一种平衡。

2.淡化事物恐惧感

前几天在微博看到一张照片。为了减少对做手术的恐惧感,一位小患儿开着玩具跑车,在医生的簇拥下进入了手术室。

明明该是件令人害怕的事,如此一来却充满了轻松和童趣。其实这也是一种智慧,教会孩子在不得不面对恐惧时,调整心态,淡定面对。

3.家长态度很关键

同事小青那天告诉我们,她六岁的儿子最近被家中的衣柜吓到了,非得说里面藏着一只大老虎。于是她决定亲自替儿子解开心结。

她让儿子远远地站着,自己打开衣柜翻出了所有的衣服。“快看,在那儿!”忽然,孩子大叫起来。

定睛一看,小青哭笑不得。原来,那是她的一条豹纹围巾。

谜团就此解开,小家伙欢喜雀跃,再也没有提过害怕衣柜的事儿了。

孩子们很多害怕的点,从大人的角度往往无法理解。这时候我们不妨“蹲下来”,用心去感受他们,理解他们。

孩子害怕的时候,其实也正是他们最缺乏安全感的时刻。唯有我们设身处地的共情和满怀爱意的接纳,才是他们面对恐惧的最大底气。

当孩子说妈妈我怕你的第一反应(当孩子说我害怕)(8)

当孩子说妈妈我怕你的第一反应(当孩子说我害怕)(9)

美国心理学家丹尼尔·西格尔曾说:“担忧和焦虑就像看不见的风暴,正在袭击越来越多的孩子。”

我们的孩子终将长大,终将面对各式各样的挑战。而当他们说出“我害怕”时,请及时看到他们的惊恐与不安,牢牢接住他们的无助与脆弱。

或许,相比“不要怕”,“我陪你”才是更好的回答。因为,允许孩子害怕才能收获更多勇气;这是一份充满温柔力量的成全,也是赐予孩子最坚硬的盔甲。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