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英歌舞演绎浓浓年味(潮汕英歌舞冲上热搜)

潮汕英歌舞演绎浓浓年味(潮汕英歌舞冲上热搜)(1)

文| 高维

这几天,潮汕英歌舞火速出圈,可谓是开年最引人瞩目的国家级非遗。

“北有秧歌,南有英歌。”英歌舞凭什么出圈?

有人说是传统文化的能量,有人说是传播渠道的流行,在笔者看来,节奏强烈、铿锵有力的英歌,本身就是一道将年味拉满的“声音景观”。

“声音景观”的概念最早由加拿大作曲家谢弗提出,它是一种“强调个体与社会所感知和理解的声音环境”,可以认为是声音意义上的风景。

潮汕英歌舞演绎浓浓年味(潮汕英歌舞冲上热搜)(2)

其实,这样的“声景”在日常生活中俯拾皆是:当贺岁歌曲响彻大街小巷,当家家户户在爆竹声中辞旧迎新,我们对年味的想象也就接踵而至。受疫情影响,一度停摆的英歌舞再现街头,也就重新勾起了人们的记忆和想象。

“十种不同的声音,不同的百种风俗。”声音景观的魅力,还在于它的地方性。

笔者家乡位于粤西海滨小渔村,春节期间,整条村庄俨然成了一片声音的海洋。令人印象深刻的是,村里的“大喇叭”从不缺席。数十年来,村里的平房变瓦房,泥路变硬底,网络通往每家每户,但这种看起来有些“原始”的媒介,依然是年味的重要组成。

这就是一种典型的声音景观。不可否认,告别物质短缺的年代之后,人们的过年期待不如往日;与此同时,随着社会流动加速,我们的乡土情结又在加深。过年,便成了一次重要的情感连接,串起我们的过去和未来、原点与征途。

正月初一,村里出动狮队上门给每家每户拜年。我顺着鼓声的方向,很快跟上了队伍。虽然舞狮这种仪式十分普遍,但在老家,狮队的鼓点是有一套固定的“乐谱”的。尽管岁月飞逝,敲鼓人从“大人”变成我的同龄人,但在这片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乡音”不曾改变。

在老家,更具特色的声音景观集中在年例期间。年例是粤西地区的特色民俗,是一种群体性祭祀活动,场面蔚为壮观。作为年例标配的八音锣鼓,是尘封在我童年记忆深处的声音。它继承于广府音乐及粤剧音乐,以打击乐为主,声音高亢,流动性强,特别能吸引小孩子。它也是一种难以言说的亲切,深嵌于游子的文化基因里。

在全球与地方、工业和农业的冲撞与融合中,不少“声景”正在消失。如在老家的年例期间,木偶戏一度盛行,那原汁原味的方言唱白,那清脆悠扬的敲木鱼声,可以从村头传到村尾。只是随着老一辈人的相继离去,它的受众迅速收缩,连我的父辈都不爱听了。即便是受众更广的八音锣鼓,也面临着从艺人员老化、后继乏人等窘境。

可喜的是,一直有关心家乡文化的人在默默前行,组织青年培训班传授技艺、改造演奏工具,让非遗在创新性发展中焕发新生。

“所念在那里,故乡就在那里。”眼下正值返程高峰,家乡的年味还在持续,只是离开故园无此声。

【作者】 高维

南方评论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