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夏养阳秋冬(今日立秋春夏养阳)

迟迟白日晚,

袅袅秋风生。

今天就“立秋”了,

但这并不意味着秋天已经来临。

根据市气象台多年统计资料显示,

省会一般是在9月中下旬才步入秋天。

不过,

既然有了一个“秋”字,

那天气肯定与夏天有所区别,

潮湿闷热会逐渐远离我们。

与此同时,

专家也提醒市民,

立秋时节,

大家可以适度“冻一冻”,

最好多吃些酸果蔬。

春夏养阳秋冬(今日立秋春夏养阳)(1)

白天依然热

晚上会逐渐凉快

《2021年中国天文年历》显示,北京时间8月7日14时54分,我们将迎来“立秋”节气,这是秋季的第一个节气,意味着夏尽秋来,金风渐至。

前天傍晚到夜间,雨姑娘又来省会打卡,而且降雨时局部地区的对流活动比较激烈。降雨拽低了当晚的气温,让市民睡了一个好觉。然而,一觉醒来,又是烈日炎炎的一天,昨天的最高气温来到了32.2℃,真是又晒又热。不过,细心的市民可能有所察觉,当天的蒸煮感明显下降了许多。而这也许将成为今后天气的常规操作。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今天,立秋了。虽然现在还处于中伏,暑气一时难以彻底消除,但天气总的趋势是逐渐凉爽。更主要的是,气温的早晚温差逐渐明显,往往是白天很热,而夜晚却比较凉爽。对此,专家提醒市民,白天外出时还是要注意防暑降温,尤其遇到“秋老虎”到来时,更是要采取防范措施。

虽然立秋,可这只是进入名义上的秋天,真正的秋天还要耐心等待。气象学对入秋的标准有着严格的界定,那就是当地连续5日的平均气温小于22℃,则第一个小于22℃的日期就是秋天的起始日。而省会一般是在9月中下旬才能迎来秋天。

再来看省会本周末的天气情况。根据市气象台监测,今明两天的天气比较精彩。其中,今天,省会晴转多云,最高气温33℃。明天逐渐转阴,而且白天先是雷阵雨,到了晚上,雨量有可能到中雨,个别点甚至会出现暴雨。专家提醒市民,省会最近白天闷热潮湿,傍晚有雨打扰,大家既要防暑降温,外出时也别忘了带上雨具。

早立秋冷飕飕?

晚立秋热死牛?

说到立秋,大家就会立刻想到一句民谚:“早立秋冷飕飕,晚立秋热死牛”。那么,怎样才算“早立秋”,什么时候才算“晚立秋”?这句话是否有科学依据呢?

关于“早”和“晚”的判定,有人说,是根据上午还是下午来判定,然后以中午为界限,如果在中午12点以前,那么就属于早立秋,意味着接下来的气温比较低;如果在中午12点以后,那么就属于晚立秋,意味着接下来的气温会比较高,很容易出现“秋老虎”。按照这个来看,今年立秋时间是8月7日14时54分,属于晚立秋。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立秋当天的农历日期是确定早晚的依据。如果在农历六月,就是早立秋;如果在七月,就是晚立秋。这么说来,今年立秋日是农历六月廿九,是早立秋。

记者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发现,国家气候中心将年份按照时间点法分为早立秋和晚立秋两组,统计了2009至2017年从立秋到8月底的平均气温。对比数据则是这段时间的常年全国平均气温20.4℃。2009年至2017年的统计资料显示,2009年、2010年、2013年、2014年、2017年出现了“晚立秋”;2011年、2012年、2015年、2016年为“早立秋”。而从对应的全国平均气温数据来看,从立秋到8月底的平均气温显示,2009年、2010年、2013年、2014年、2017年的平均温度分别为20.8℃、21.2℃、21.6℃、20.2℃和20.9℃;2011年、2012年、2015年、2016年分别为21.3℃、21.1℃、20.6℃和21.8℃。

在这9年中,只有2014年(晚立秋年)气温偏低0.2℃。其他年份接近常年到偏高,其中2016年(早立秋年)偏高达到1.4℃。

看来,早立秋不但没有冷飕飕,有时气温还更胜一筹,而且数据似乎只能证明气候整体偏暖,不能体现早晚立秋的差别。

有人说,全国平均范围太大,隐藏了真相,但分城市统计早晚立秋的结果,仍没有明显差距,特别是平均气温和极端高温两个重要数据,各个城市早晚立秋的差异都很小。

因此,结论就是早立秋≠冷飕飕,晚立秋≠热死牛,立秋早晚和天气热不热之间没有明显对应关系。

要避免吹凉风吃生冷的食物

“立秋过后暑气虽未尽但凉意已经蛰伏,白天依旧炎热,早晚却寒气渐盛。”市四院中医科主任毕秀霞说,这个时节,气候变化无常最难保养,若不注意,往往就会生成大病。

在饮食上,毕秀霞说,立秋后有了凉意,人们会尽情纳凉,但此时还有一个伏天,毛孔仍然处于张开的状态,外界的邪气容易侵袭身体而中暑。这种中暑叫做“阴暑”,是过于避热贪凉引起的,有身热头痛、恶寒、关节酸痛、腹痛腹泻等症状。所以,立秋后要避免吹凉风、吃生冷的食物。她建议,饮食上最好能够多吃些百合、萝卜、梨等滋润的食物,同时尽量少吃葱、姜等辛味食品,适当的吃些酸味的果蔬,比如苹果、葡萄、山楂、柚子等。毕秀霞提醒大家,根据中医“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此时进补十分必要。但是立秋不宜特补,立秋前后适合吃一些祛湿的食物。“立秋后,绿豆加百合的吃法可以暂且停一下了。”毕秀霞解释说,绿豆和百合都是性寒食物,酷暑时喝绿豆百合汤尚可,但过了立秋,对于脾胃虚寒者来说,两者结合就“太凉”了,不妨将绿豆与薏米组合,切莫过于贪凉。

在穿衣方面,我国很早以前就有人倡导“薄衣御寒”的养生法,明确指出“薄衣之法,当从秋习之”。对此,毕秀霞认为,这种主张“秋冻”的方法,既顺应了自然气候(包括居室气候)的需要,又在不知不觉中起到了预防疾病、自我保健的作用。她建议,立秋之后,大家不要气温稍有下降就立马添衣加裤,把自己捂得严严实实,而应该尽可能晚一点增衣,能穿短袖衬衫,尽量不要穿长袖;能穿单衣,尽量不加外套。不过,凡事都应有个限度,“薄衣御寒”也不能过头。

“立秋”还是重要的岁时节日

“‘立秋’不仅是重要的节气,还是我国重要的岁时节日。”河北省民俗文化协会会长袁学骏说,立秋时节,我国民间自古就有“贴秋膘”“啃秋”等习俗。

袁学骏说,在清朝民间流行在立秋这天以悬秤称人,将体重与立夏所称的体重对比来检验当年夏季身体的健康状况。那时人们对健康的评判,往往只以胖瘦做标准,如果瘦了,等秋风一起,胃口大开时,就要吃点好的,增加一点营养,补偿夏天的损失,补的办法就是“贴秋膘”,一般首推吃肉,在立秋这天吃各种各样的肉,炖肉、烤肉、红烧肉等,“以肉贴膘”。

春夏养阳秋冬(今日立秋春夏养阳)(2)

春夏养阳秋冬(今日立秋春夏养阳)(3)

8月6日晚,石市两名小朋友正在吃西瓜“啃秋”,啃下酷暑,迎接秋爽。

立秋时节,我国许多地方都有“啃秋”的习俗。“啃秋”也称“咬秋”,人们认为立秋之时吃一些东西可以防止疾病的发生。“咱们这里一般就是吃西瓜。”袁学骏说,古时候,城里人在立秋当日买个西瓜回家,全家围着啃,就是“啃秋”了。而农人的“啃秋”则豪放得多。他们在瓜棚里,在树荫下,三五成群,席地而坐,抱着红瓤西瓜啃,抱着绿瓤香瓜啃,抱着白生生的山芋啃,抱着金黄黄的玉米棒子啃。“‘啃秋’抒发的,实际上是一种丰收的喜悦。”袁学骏说,此外,立秋还有“晒秋”、吃“渣”、食秋桃等习俗。

文/燕赵晚报融媒体记者 崔虹

图/燕赵晚报融媒体记者 李青

编辑 静静 责编 老克

石家庄日报全媒体新闻热线

—— 96399 ——

倾听大众声音 发布权威信息

架起媒体与用户沟通的桥梁

春夏养阳秋冬(今日立秋春夏养阳)(4)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