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选题快捷方式(科研选题与吃饭点菜类似)

文 | 文双春(湖南大学教授),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科研选题快捷方式?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科研选题快捷方式(科研选题与吃饭点菜类似)

科研选题快捷方式

文 | 文双春(湖南大学教授)

科研选题与吃饭点菜有一比。

上餐馆吃饭,首先要点菜。点菜决定了能否吃得津津有味,能否吃出精气神,能否吃出身体棒棒。

科研始于选题。选题决定了能否做下去,能做出什么成就——用论文衡量,决定了论文能发到什么刊物上。

观察形形色色的食客,不难发现四种点菜方式。放眼学术圈,也不难发现与之对应的四种选题方式。

方式一:点自己喜欢吃的

这是最利己的一种方式,某种程度也是以我为主或自我中心的表现。

喜欢,对科研来说尤为重要。

马克思说:“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这意味着,取得科学上的成就,与其说是智力上,不如说是精神上的挑战。

如何才能“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许多人认为靠意志和毅力。其实更强大更愉悦的因素是喜欢或感兴趣。所以,正如爱德华·威尔逊在《给年轻科学家的信》中所写:“你选的课题,就跟你的真爱一样,必须让你感兴趣、充满热情、愿意为它奉献一生,并且乐在其中。”

点自己喜欢吃的又包括两种情形:一是别人也喜欢吃;二是别人不喜欢吃。

如果是一个人上餐馆,那么尽可点自己喜欢吃的,根本用不着管别人喜不喜欢。但如果是多人一起吃,那么第一种情形是皆大欢喜,而第二种情形显然要尽量避免。

做科研,无论单干还是与他人合作,在选题上都要考虑别人的喜欢程度。科学是全人类都能分享的一种文化,意味着科研是利他的行为。而你的选题是否利他,直观判断,取决于你的选题及预期成果能否被别人认可有趣——这个“趣”用英文interest表达最准确,有趣味和利益双重含义。

向综合性顶刊投过稿的人都明白:稿件遭秒拒的一个常见理由是不能引起广泛(多个领域的)兴趣。如果追根溯源,这就是做自己喜欢但别人不喜欢或喜欢的人不多的结果。

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罗伯特·莱夫科维茨给其研究生的选题建议是:“你可以做任何想做的题目,只需满足两个条件:一是你要对这个题目非常兴奋,二是我对你的题目感到非常兴奋。”

做应用研究或技术开发的人对此就更有切肤之痛了。你“闭门造车”,好不容易造出自己喜欢的“车”,但别人不喜欢,你只好敝帚自珍。斯科特·麦克凯恩著《用户真正需要什么?》指出,如今企业发展的障碍之一就是,我们以为用户需要的和用户真正需要的出现了观念偏差。

方式二:点别人喜欢吃的

如果是一个人用餐,那么这个人可能认为,别人盘子里的菜总是显得很美味;或者,别人喜欢吃的,至少是值得吃的。如果是多人用餐,那么这种方式充分彰显利他精神。

不管怎样,科研上,这种方式可保证选题有意义。至于有什么和多大意义,则取决于谁喜欢、有多少人喜欢。

有科学家表示,“国家的需要就是我的课题。”这是这种选题方式的典型。

点别人喜欢吃的也包括两种情形:一是自己也喜欢吃;二是自己不喜欢吃。

第一种情形与方式一的第一种情形虽然出发点截然相反,但最终效果殊途同归,都可谓美美与共。就选题而言,两种出发点哪种更值得鼓励?

杨振宁先生有金玉良言:“中国的年轻人对自己兴趣的重要性常常不够顾及。年轻人总是被教导要服从社会需求,但是很少有人告诉他们,要去发现自己的兴趣、实现自己的兴趣。所以我给中国年轻人的建议是,要更加关注自身兴趣的发展。但是如果你让我给美国的年轻人提建议,我会建议他们对自己所谓的兴趣少关注一点,也要多考虑社会和科学的发展趋势。”

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拉比有类似忠告(非针对特定对象):“生命太短,不能因为别人说一件事很重要就去做。这样也太辛苦了。你必须自己去感觉事情。”

据此,老文设想,点自己喜欢吃的,然后带动别人也喜欢吃,也许最值得鼓励。至少,它蕴含原创、引领精神。

国内年轻人或许真如杨先生所说,关注自身兴趣不够,因此第二种情形,即做别人喜欢但自己不喜欢的选题,在研究生中很常见。

例如,研究生苦于自己提不出问题或迫于导师的压力,不得不做导师正在承担而自己并不喜欢的课题。在海外,有学者认为这种现象是一种不亚于论文挂名的剥削(exploitation)——导师剥夺了研究生的学术自由。而在国内,众所周知,乐于这种被剥削的研究生不在少数。

幸运的是,第二种情形并非全是痛苦,即使有痛苦,也并非没有苦尽甘来。

首先,别人喜欢吃的,也许不是自己的最爱,但往往也不是自己根本不想吃的,除非忌口。其次,兴趣也是可以培养的,方式之一是付出。科研上,因为付出才喜欢甚至爱不释手的例子比比皆是。另外,乐于尝试别人喜欢吃的,有利于扩大自己的食谱,这在科研上有如促进学科交叉、拓宽学术视野。

方式三:点热销榜上的菜

这种方式的信念往往是:大多数人喜欢吃的,肯定是最好吃的。这种随大流的方式不失英明,最大不足是,很难吃到与众不同的菜。

其对应的选题方式,就是追逐热点,什么热门做什么。

追逐热点对于取得温饱层面(应付学位、职称、考核等需求)的成果也许是个不错选择,但若想成为领域佼佼者或领军人物,另辟蹊径、与众不同是不二法门。

关于这点,威尔逊有详细论述。“我相信任何有经验的科学家都会同意我的看法:在选择进行原创研究的知识领域时,最明智的做法是去找一个人烟稀少的地方,只要比较一下各领域有多少学生和研究人员,就能判断你的机会有多大。”选择人烟稀少的地方,“刚开始,你可能会觉得孤单,充满不安全感,但是在其他一切都相同的情况下,在这样的地方,你更有机会崭露头角,及早体验找到科学新发现的快感。”“若这课题持续无人问津,只要你辛勤耕耘,甚至能在年纪轻轻时,就成为全世界唯一的权威。”

爱因斯坦为什么成为爱因斯坦?从人们对他的评价中可见一斑。据菲利普·弗兰克著《爱因斯坦传》,爱因斯坦在柏林工作期间的同事这样评价他:“柏林只有两类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是一类,其他物理学家是另一类。”后来有人更进一步:把这个评价中的“柏林”替换为“二十世纪”。

方式四:随便,由餐馆配

这种方式显然最省事。说是随便,其实点菜者也会提要求,例如消费上限、口味类型等。

其对应的选题方式,通常只有研究生或上有“老板”的人(如博士后)才能享受——导师或“老板”想要随便可能也没人给配。

典型的,一些研究生选导师时“唯论文”,即看谁论文发得多、发得快就冲谁而去,反映到选题上就是:做什么都行,只要容易发论文或容易毕业就好。

这种选题方式没什么不好。恰恰相反,由于它有很强的目标导向性,所以对实现特定目标,可以比前三种方式任何一种都奏效。关键要做到两点:一是目标定得好,例如发Nature;二是咬定目标不放松,例如不能发Nature的选题坚决不做,要求给题者(例如导师)再想想。这方面,孙悟空是值得效仿的经典。

悟空拜菩提祖师为师读研,在连续干了七年左右搬砖般的苦力活(扫地锄园,养花修树,寻柴燃火,挑水运浆)和打酱油般的所谓打基础(与众师兄学言语礼貌,讲经论道,习字焚香,每日如此)后,进入做课题环节。祖师给悟空抛出道字门中的旁门供悟空选择,并告诉悟空“旁门皆有正果”,也就是发论文、拿文凭、找工作、得“帽子”等是没有任何问题的,问悟空“不知你学那一门哩?”

悟空很谦虚:“但凭尊师教诲,只是有些道气儿,弟子便就学了。”——这显然与“随便,由餐馆配,只是要满足一定要求”无异。

祖师先后抛出了“术”、“流”、“静”、“动”等旁门并逐一给悟空耐心讲解。悟空听不懂,也不细究。他只始终如一问祖师同一个问题:“似这般可得长生么?”——相当于“做这玩意儿能发Nature么?”

祖师每每明确告知:“不能,不能!”悟空始终如一毫不犹豫回答:“不学,不学!”——“学一个不老长生”是悟空拜师学艺前就明确的目标。

众所周知,正是悟空“这般不学,那般不学”,才让祖师“我亦喜悦”地“当传与你长生之妙道也”。

现实中,有明确目标的研究生很多,但像悟空那样敢于向导师说“不”的十分罕见。

悟空给我们启示:读研,若想取得大成就,与其被导师push,不如push导师。导师push学生,往往是push解决问题;学生可以反过来从源头push导师,即push导师提出问题,直到提出能实现目标的问题。

这个启示是有科学道理的:学习理论表明,主动学习的成效远高于被动学习。

最后,必须指出,尽管选题与点菜有一比,但科学上并没有像餐馆菜单那样的问题清单。说是选题,其实是找题或发现问题,这正是科研的最大困难所在,远非吃饭点菜那么简单。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