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古墓出土(青海挖出数枚竹简)

熟悉三国的朋友都知道蜀汉在后期人才凋零,之前那些文臣武将死的死、老的老,出现了人才“断档”的情况,但就在这种情况下,诸葛亮还上演了一出“挥泪斩马谡”的经典剧情,以至于有人认为诸葛亮判罚太严。而在青海挖出数枚竹简,专家仔细研究后,直呼:难怪诸葛亮非要杀马谡,那么这上面写了什么呢?

历史追溯到三国时期,蜀后主刘禅即位六年,也就是公元228年的时候,诸葛亮经过自己鞠躬尽瘁、劳心劳力地经营管理,给蜀国攒了点家底,为了刘皇叔的遗愿开始了北伐曹魏的战争,力图想统一中原。

诸葛亮古墓出土(青海挖出数枚竹简)(1)

这次战争由诸葛亮亲自指挥,由此可以看出这场战役的重要性,诸葛亮“命令赵云、邓芝为疑军,占据箕谷(今陕西汉中市北),亲自率10万大军,突袭魏军据守的祁山(今甘肃),任命参军马谡为前锋,镇守战略要地街亭(今甘肃秦安县东北)”。

临行前,诸葛亮再三嘱咐马谡:“街亭虽小,关系重大。它是通往汉中的咽喉。如果失掉街亭,我军必败。”并具体指示让他“靠山近水安营扎寨,谨慎小心,不得有误。”

马谡是诸葛亮非常认可的一位文武兼备的人才,“好论军计”,深得诸葛亮的喜欢,即使刘皇叔去世前告诫诸葛亮不可重用此人,而诸葛亮却没有听话,反倒更加的器重马谡。

诸葛亮古墓出土(青海挖出数枚竹简)(2)

《三国志》记载:先主临薨谓亮曰:“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亮犹谓不然,以谡为参军,每引见谈论,自昼达夜。

只是马谡不争气,正如刘皇叔所说的难当重任,街亭由于他的自大与自负,过于狂妄而目中无人,最后导致街亭失守,整个北伐出师不利,被迫撤军回到蜀地。之后上演了“挥泪斩马谡”的桥段。

诸葛亮古墓出土(青海挖出数枚竹简)(3)

看到这段历史的时候,很多人都认为对马谡的处罚太严,在人才凋零时期应该给他戴罪立功的机会。但随着青海挖出数枚竹简,经过专家的仔细研究后才知道,诸葛亮为什么非要杀马谡的真正原因。

诸葛亮古墓出土(青海挖出数枚竹简)(4)

这批竹简出土于西汉晚期的墓葬之中,上面的内容包括了汉朝时期当时所实施的军法。其中记载了两条非常重要的内容,只要触犯其中一条便是死罪难逃。

第一条:违抗将令律。意思就是说,在行军打仗过程中,如果不听从指挥则按律当诛,“军令如山”便是这个道理。

诸葛亮古墓出土(青海挖出数枚竹简)(5)

而反观马谡当时正是触犯了这个“军法”,没有听从诸葛亮的安排,自以为是的改变军令,最后导致整个北伐曹魏的失败,只这一条便可要他死罪。

第二条:擅自退却律。意思是在打仗的时候不能擅自退兵,更不能逃跑,这样会影响军队的军心与士气,更是导致战争失败的主要原因。

我们在《三国演义》中所看到的是马谡知道自己罪责难逃,自缚于诸葛亮面前,打了一番动情牌,而被诸葛亮斩杀。但在真实的历史当中马谡并不是自缚上门,而是潜逃在外,诸葛亮费了一番功夫才把他抓回来的。

诸葛亮古墓出土(青海挖出数枚竹简)(6)

《三国志》记载“谡逃亡,朗知情不举,亮恨之,免官还成都”。意思就是街亭之战后,马谡并未投案自首,而是畏罪潜逃,向朗知情不报,被诸葛亮免去官职。由此可以看出,马谡不但违抗军令,更是“擅自退却”潜逃在外,单凭这一条他也是死罪难逃。

综合以上两点,马谡怎样都是难逃一死的,并且诸葛亮本身就治军严明,马谡同时触犯了两条致死的军法,所以,诸葛亮再想饶他一命也是不可能了,最后只能“挥泪斩马谡”。

参考资料:《三国志》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