棕腹长尾发育记录(一个月能长15厘米)
“抓住长高季,错过等一年!”3到5月历来被视为长个儿的“黄金期”。许多家长希望能趁机给孩子加把劲、补一补。一些身材不高的成年人心有不甘,总盼着可以觅得良方,再蹿一蹿。
在电商平台上,商家俨然已嗅到商机,纷纷推出钙锌咀嚼片、助力增高贴、增高拉伸机等五花八门的“增高神器”,宣称可以“激活骨骼二次发育”,实现“快速长高5到20厘米”,适用年龄上限甚至达到44岁。
噱头
宣称骨骺线闭合还能长
“1米24,还是偏矮,起码要达到1米3才能算标准。”给8岁的儿子量完身高,许昕有些沮丧。到网上搜索有关“增高”的产品,她发现种类繁多。“有口服的,也有外用的,还有专门的器械,说得都挺玄乎,让人眼花缭乱。”
事实上,大多数产品不仅宣称对儿童青少年有效,而且标榜可以帮助成年人长高。在一家主营保健食品的店铺,客服向记者推荐使用售价598元的“组合装”,其中包括6瓶生长钙和3瓶钙镁锌维D软胶囊,“一个周期能长2到5厘米,一般40岁以下都行。”
当记者问到是否需要先拍片子确认骨骺线有没有闭合时,客服答复称,“不需要的,骨骺线闭合只是说您本身不能再自然生长了,但是并不影响产品吸收。客户当中好些都是医院确诊闭合了,服用我们产品再次发育的呢。”
同样宣称能够“激活脑垂体分泌生长素,实现二次骨骼发育”的还有一款外用足贴。“挑战月高15厘米,促进4到38岁生长。”在产品详情介绍中,商家称足贴为“古法配方,磁疗调和”。一盒30贴,保底增高1到2厘米,3盒90贴,保底增高3到8厘米,5盒150贴,保底增高8到15厘米。而另一款用法类似的“健长贴”,更是将适用年龄上限提高到44岁,标榜“1周期预计高5到8厘米,2周期预计高8到15厘米,3周期冲刺突破20厘米。”
就连一款固体饮料也称有奇效,号称“适合5至44岁人群使用,1盒能长2厘米左右。”产品详情中的图表甚至列举出所谓的对比数据,显示不仅对身高有影响,还会让体重、心率、肺活量等发生变化。
同时,也有商家另有说法。“长高的主要因素是遗传基因和体育运动,后者特别指的是拉伸运动,那些琳玲琅满目的增高保健药品都是蒙人的。”一名主营增高拉伸器的客服称,拉伸运动最好借助拉伸器械,“很多人认为骨骺线闭合就无法长高,其实这是不准确的,很多成年人通过拉伸运动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高,我们用户80%以上都是20岁到40岁之间的成年人,坚持下去也会有2到8厘米的拉伸增高。”
按照产品详情中的介绍,这款拉伸器将固定住脚部,在电动推杆的推动下拉伸躯干四肢,对颈腰腿加拉力,拉伸距离长达40厘米,拉力相当于400公斤,从而使关节拉开,促进增高。
乱象
认证当幌子信息对不上
“国家认证,安全放心”,在一款钙铁锌咀嚼片的产品详情介绍中,由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批准、获得保健食品标志性的“蓝帽认证”成为宣传的一大亮点,也使其看上去正规许多。
然而,记者根据批准文号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的特殊食品信息查询平台上进行搜索,结果显示的产品虽然也是钙铁锌咀嚼片,但产品名称与在售产品并不相符。而重要的是,查询平台上的信息列表中明确限定适宜人群为“补充钙、铁、锌的14至17岁人群及成人”,“不适宜人群”则包括“13岁以下人群、孕妇、乳母”,并在注意事项中提示“本品不能代替药物;适宜人群外的人群不推荐食用本产品;本品添加了营养素,与同类营养素同时食用不宜超过推荐量”。
但到了产品页面上,适用人群则成了“需要补充钙、铁、锌的4至17岁少年儿童及成人、孕早、中期妇女、乳母”,而当记者询问客服时,对方又给出适合“8至35岁”的答复,并且称“孕妇不需要吃,备孕是可以的。”
类似这种认证信息“对不上号”的情况并非个例。在一款声称可用于5至44岁人群增高的“远红外磁穴贴”产品页面中,同样赫然打出“国家批文、医药认证”的旗号,并附上详细的医疗器械数据查询结果及包装盒背面的产品信息,还特意用红字和箭头提醒“请认准医药注册编号、医药生产证号和产品技术要求”。记者查询发现,产品生产地址在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而当记者询问客服时,对方则表示生产地址为吉林长春,发来的第一类医疗器械备案凭证上成了“穴位压力刺激贴”,备案号与之前的注册编号截然不同。
其实,即使这些产品的确属于获得认证的保健食品或医疗器械,也不意味着他们可以在广告中大肆鼓吹奇效。《广告法》第十六条规定,医疗、药品、医疗器械广告不得含有表示功效、安全性的断言或者保证;不得说明治愈率或者有效率。第十八条则规定,保健食品广告不得含有表示功效、安全性的断言或者保证;不得涉及疾病预防、治疗功能。
提醒
盲目补可能适得其反
要养成健康生活习惯
“关于口服增高产品,目前在认知方面有着不少误区。”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潘慧谈到,市面上的口服增高产品,其中一类无非是营养补充剂,如维生素D、钙、氨基酸等,这些本身可以从日常均衡饮食中获取。即使缺乏某种营养素,也是食补优于药补。如果确实需要用药,应该在医生指导下有针对性地进行规范治疗,而非自己盲目去补。否则,很可能会适得其反。比如,过度补钙可能导致肾结石。对待那些号称获批“健”字号的口服增高产品也一定要慎重,不能用保健食品替代药物。
“另一类口服增高产品宣称具有‘国际先进技术’,含有生长肽或者生长激素等。但事实上,这类成分很难躲过胃酸的消化作用,口服几乎不可能产生什么特殊功效。”在潘慧看来,格外要警惕的是那些添加性激素的口服增高产品。性激素可能在短期内让孩子生长速度加快,但容易造成性早熟,导致骨骺线提前闭合。这种做法无异于饮鸩止渴,结果得不偿失。
“从研究来看,在明确诊断为特定适应症的情况下,注射生长激素可以对长身高有帮助。”不过,潘慧也提醒,“生长激素是处方药,患者要在专科门诊进行科学评估,并由专业医生制定个性化的综合治疗方案,过程中要定期随访,监测生长速度,从而及时调整用药,切不可滥用。”
至于标榜效果立竿见影的增高拉伸器械,潘慧建议先弄清背后的原理,“那些器械拉开的只是关节之间的间隙,这是暂时性的,还会再缩回去,并不是真的能让长骨变长,也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增高。况且一旦使用不当,还可能造成韧带拉伤等问题。”潘慧提出,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如快走、慢跑、游泳、跳绳等,更有助于长骨的生长。
“无论选择何种方式,都要先确认骨骺线是否闭合。从医学角度来说,骨骺线闭合的话,除非实施‘断骨增高’手术,否则很难再长身高。不过,这种手术风险比较大,我们国家对此管理十分严格。只有符合特定适应症的情况下,在特别准许的医院才能开展相关手术,严禁用于医疗美容项目。”潘慧认为,对待孩子的身高,家长无需过度焦虑,“我一直强调要树立科学的身高管理理念,就是说不能一味追求长高,也不是越高越好,而是要更重视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综合考虑饮食、运动、睡眠、情绪等多重因素,而非单纯通过药物治疗进行干预。”
(原标题:44岁还能蹿一蹿 一个月能长15厘米 一些增高产品可真敢吹)
来源:北京晚报 本报记者 宗媛媛
插图 宋溪
流程编辑:u008
版权声明:文本版权归京报集团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改编。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