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音乐家余隆面对非议(用音乐展开东西对话)

对话音乐家余隆面对非议(用音乐展开东西对话)(1)

1911年,奥地利作曲家马勒去世。同样是在这一年,余隆的外公、我国著名作曲家丁善德出生。1月15日晚,在音乐总监余隆执棒下,上海交响乐团将携手低男中音歌唱家沈洋和女高音歌唱家黄英,在同一场音乐会中演绎马勒和丁善德一西一中两位大师的著名声乐作品。“这场音乐会是东方与西方的对话,生与死的对话,希望大家能体会文化对话中的丰富内涵与意境。”余隆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

用余隆的话说,这场音乐会的主题是“爱”。而“爱”属于人性的一个部分,如果说马勒的艺术歌曲里,写的是较为深邃和复杂的人性;那么丁善德的声乐作品之中,更多的是质朴、单纯、炽热的生活气息,“外公的艺术歌曲里充满了人性的诗意美”。

对话音乐家余隆面对非议(用音乐展开东西对话)(2)

明晚的音乐会曲目中,《槐花几时开》《太阳出来喜洋洋》《可爱的一朵玫瑰花》等歌曲,都是丁善德根据祖国各地的民歌改编的。“像是柴可夫斯基、勃拉姆斯、马勒等西方作曲家的很多作品,也都是从民歌中获得灵感的。”在余隆看来,民族音乐可以为优秀的音乐创作提供无数灵感,“不过,民族音乐的创作必须要往专业化的方向去做,不能是简单的拿来主义,而是要在提炼出属于中华民族的语境和精神之后,登上世界的舞台”。

谈马勒:当西方多个古典音乐重镇“时钟停摆”,上海交响乐团却将纪念马勒逝世110周年的活动提上日程

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从去年年末到现在,西方多个古典音乐重镇“时钟停摆”。然而,上海已经把纪念马勒逝世110周年的纪念活动提上日程——上海交响乐团与世界知名古典厂牌德意志留声机公司(DG)灌录目前全球唯一一张2021“马勒年”新录DG唱片,来自多个国家的音乐人汇聚上海助阵。明晚举行的这场音乐会中,则将上演马勒的升c小调第五交响曲(第四乐章:小柔板)、声乐套曲《吕克特之歌》。

“我在读书时就对马勒情有独钟。我心中的他是个充满矛盾的人,作品里有很多神经质的东西。他希望得到精神上的慰藉,因为经常感到痛苦而对人性有深入的体察和思考。”余隆说,相信经历过疫情的人们,能够更加对马勒《吕克特之歌》中的无奈、叹息等情感感同身受。

对话音乐家余隆面对非议(用音乐展开东西对话)(3)

声乐套曲《吕克特之歌》属于马勒的晚期作品,创作于1901至1902年,歌词用德语演唱。其中包含五首根据吕克特的诗所谱写的歌曲,既有对生命的无奈悲叹之情也有对爱情的歌颂,之所以会涌动着这些情感,和马勒在当时的个人经历息息相关。1901年,马勒在亲自指挥了他的《哀怨之歌》《第四交响曲》之后,由于工作劳累大病一场,差点丢了性命。在面对病魔的同时,马勒创作了《吕克特之歌》中的第三首《我已消失于世界》和第四首《在午夜》,歌曲色彩幽暗感伤,表现了他对命运瞬息无常的无奈心情。1902年3月马勒与阿尔玛成婚并赴俄国旅行,11月他们的第一个孩子玛利亚出生。这段时期无论是事业或家庭都还算是如意,《吕克特之歌》中的第五首《假如你钟情于美貌》就是送给爱妻的。

对话音乐家余隆面对非议(用音乐展开东西对话)(4)

《吕克特之歌》于1905年1月在维也纳首演。五首歌曲在内容情节、创作上并没有整体直接的连续性或完整性构思,均可作为独立作品演唱,且在音乐风格形式上仍然保持着统一感。明晚的音乐会中,这首作品将由低男中音歌唱家沈洋演绎。乐评人陈莉认为,沈洋的声音音色浓郁浑厚、气息支持饱满、语言发音纯正,对于不同声乐作品演唱风格处理较好,因此期待他在《吕克特之歌》与上海交响乐团的共同演出中,带给听众纯正的视听盛宴。

谈丁善德:音符里充满对生活的憧憬和民族的语言,外公的艺术歌曲真切地表达了中国人民的精神风貌和思想感情

丁善德提倡中国作品“要有民族风格,要用民族音调”,这一思想贯穿于他一生的创作。他对中国大地各民族的音乐都具有着浓厚兴趣,在创作时坚持中西融合,保留民歌意境和地方风格,结合富含地域风格的歌词,通过融入西方创作技法的伴奏增添民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明晚的音乐会中,抒情花腔女高音歌唱家、歌剧表演艺术家黄英将用美声唱法诠释丁善德的声乐作品。在余隆看来,他外公笔下的《爱人送我向日葵》《可爱的一朵玫瑰花》等歌曲充满了对生活的憧憬。

对话音乐家余隆面对非议(用音乐展开东西对话)(5)

上世纪50年代初,怀揣对中国传统民歌的浓厚兴趣,丁善德开始集中研究和改编民歌。《槐花几时开》曲调来源于四川南部山歌,短短几句歌词生动描绘了槐花待开时节,姑娘望郎归来又羞于承认的心情。《太阳出来喜洋洋》为歌谣性的四川山歌,以轻巧跳动的节奏刻画出上山砍柴的劳动人民乐观开朗、怡然自得的形象。《可爱的一朵玫瑰花》根据新疆哈萨克族民歌改编,整体曲调优美抒情,分为两个部分描写青年男女相互爱慕之情,含蓄而富有诗意。《玛依拉》同样来源于新疆哈萨克族民歌,曲调优美,节奏明快活泼且富有舞蹈性,生动描绘出玛依拉开朗活泼、聪明机智的形象。《想亲娘》根据云南民歌改编而成,分为三个部分表现远离家乡的儿子渴望见到母亲、期待回到家乡、回到母亲身边的真擎感情。

艺术歌曲《爱人送我向日葵》则完成于1962年,词作者邹荻帆。作品表现了一位姑娘收到下乡劳动的青年赠送的向日葵后,内心的喜悦和思念之情。余隆告诉记者,艺术歌曲的创作者需要作曲家对钢琴艺术和声乐艺术都有所了解,“外公曾经跟随苏联著名男低音歌唱家苏石林学习过,这为他创作艺术歌曲打下了良好基础”。

对话音乐家余隆面对非议(用音乐展开东西对话)(6)

音乐会上,丁善德写于1984年的声乐套曲《滇西诗钞》也将与听众见面。这部取材于描绘中国大地俊美风景的诗作、采用民族音调又加以融合西方现代创作技法的套曲,不仅是丁善德娴熟的西方技法和中国民族化音乐语汇融合的完美答卷,同时也将他对祖国大地的满腔热爱体现得淋漓尽致。“不同于外公50年代很多作品中的写实主义手法,当时我在他身边看他写了《滇西诗钞》,发现他在民歌基础上,用了很多现代的和声手法还有变调等等,我现在终于明白,那时候的外公在创作时解放了自己的心灵。”余隆充满感触地说。

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从文学、美术到音乐,文艺家们都不断学习,进入了崭新的世界、打开了全新的视野。余隆说,创作《滇西诗钞》时的外公,“仿佛找回了青春,那时的他身上充满了年轻的气息,每天呼吸的空气都是最新鲜的”。值得一提的是,这些真切表达了中国各地人民精神风貌和思想感情、具有中国气派和中国风格的作品,都是由丁善德在上海完成的。明晚,余隆将在上海执棒演绎外公的作品,也让他感到极具意义,“我希望推动具有中国文化的意境和精髓的作品走向世界”。

采访的尾声,余隆回忆起记忆里的丁善德先生,“外公是很有情怀的音乐人,我们家里还留着他和国外老师通信的信件,他对专业极为严谨、在音乐上追求极致、对身边人宽容、对年轻人有很多提携,这些都深深影响并且造就了现在的我”。

图片来源:采访摄影叶辰亮、排练照由上海交响乐团供图

作者:姜方

编辑:郭超豪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