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降季节的水果都有什么(二十四节气霜降柿子红)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曹植的《燕歌行》短短两句,就勾勒出深秋一派萧肃的气息。
今天是10月23日,二十四节气中的霜降,这也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草木摇落露为霜”所描绘的正是这个节气最典型的气象特征。
从“露”到“霜”,对应着“白露”“寒露”到“霜降”的气候变化,反映的是气温的大幅下降。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上说:“霜降,九月中,气肃而凝,露结为霜矣。”意思是说:霜降节气在农历的九月中旬,秋风萧瑟,气温不断降低,露水凝结成冰霜。
古人将霜降节气中的十五天分为“三候”:一候豺乃祭兽。二候草木黄落。三候蜇虫咸俯。说的是在这个时节,豺狼开始捕猎储存过冬食物,草木凋零,蛰虫为了躲避寒冷,纷纷回到了洞中,即将进入冬眠状态。在这个节气,万籁萧寂,预示着寒冷的冬季即将到来。
黑龙江黑河市,霜降时节,清晨寒露笼罩。视觉中国 图
霜降吃柿子
“在我国许多地方,都有霜降吃柿子的民间习俗。” 华东师范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应用研究中心研究员方云说。
在霜降前后,正是柿子成熟的时节。有谚云,“霜降摘柿子,立冬打软枣。霜降不摘柿,硬柿变软柿。”“霜降到,吃柿子。”
霜降时分,柿叶已基本凋零,仅留柿子挂在枝头,在万物萧瑟的时节留下一片火红。霜打过的柿子口感香甜,是品尝的最佳时机。
霜降将至,成熟的柿子挂满枝头。视觉中国 图
“中国是柿子种植最早、产量最大的国家,距今已经有3000多年栽培历史。”方云表示,柿子是我国历史悠久的食材,它既是霜降的时令食品,也在先民漫长的食用历史中被赋予了吉祥的寓意。
《礼记·内则》中就曾规定,柿是国君日常食用的31种美味食品之一;梁简文帝在《谢东宫赐柿启》中称,柿子有“甘清玉露,味重金液”的美味;唐代段成式在《酉阳杂俎》中总结出了柿树的七大好处:“柿有七绝:一寿、二多荫、三无鸟巢、四无虫、五霜叶可玩、六嘉实、七落叶肥大,可以临书”。
“关于柿叶临书,还有一则典故。《新唐书》载,郑虔‘善图山水,好书,常苦无纸’。听说长安城的慈恩寺里存有不少柿叶,他便常常到寺中,取柿树的叶子来练写书法、勾画山水。” 郑虔后来诗书画俱佳,“郑虔三绝”传为佳话。
柿子的吉祥寓意也历史悠久。方云介绍,有着“天穹之花”之称的柿蒂纹,兴起于战国,流行于汉代,因其花纹形状像柿子分作四瓣的蒂而得名,是“恒久、稳固、长寿、吉祥”的象征。
为了求吉利、讨彩头,中国人会将柿子和苹果摆放在一起,取“事事(柿柿)平安”的美好寓意;还有人用柏树枝、柿子(或柿饼)与金桔一起放入一个盘子中,组合而成“百事大吉”;商人更喜欢将栗子和柿子放在一起,图的是个“利市”的好口彩。
万物凋零的深秋时节,也是肺部最容易受到疾病侵袭的时候,“柿子是营养丰富、润肺生津、清热止血、解酒化痰的上佳美食。柿子中含有大量的维生素和糖分,对于预防心血管硬化有着一定的作用。选择在这时吃柿子,也是养生保健的有效办法。”方云说。
壮族“霜降节”
在漫长的历史中,有一些节气成为了节日,最广为人知的就是清明节。
“霜降”作为节气的名声比作为节日要大很多。但在我国少数民族壮族的习俗中,霜降也是一个重要的节日“壮族霜降节”。2016年,“壮族霜降节”作为扩展项目与“二十四节气”一同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壮族霜降节源于稻作文化,据说从宋代开始便流传于广西天等、大新、德保、靖西、那坡和云南东部等壮族聚居地,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
华东师范大学民俗学博士覃霄介绍,“通常在收割完最晚一茬稻谷之后,人们会在霜降节后9天举行祭祀活动,感谢上天的厚赐,祈祷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每年霜降前后,恰逢田园稻浪染黄,正是此处的壮族人民欢庆丰收的传统节日——壮族霜降节举行的时候。图片来自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官方微博
在壮族霜降节期间,劳作了一年的壮族乡民们,会用新糯米做成“糍那”“迎霜粽”,招待亲朋好友。人们也趁农闲的机会交朋结友、走亲串戚、对歌看戏,同时在节庆期间卖农产品、购买生产生活用具,为第二年的春耕做准备。
覃霄说,除了祭天地以外,壮族霜降节还有一个重要内容,是纪念在霜降节这天去世的明代抗倭巾帼英雄瓦氏夫人(一说是长奶夫人)。
“在明代嘉靖年间,倭寇频繁侵犯我国东南部沿海地区,打劫商船,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人民深受其苦。瓦氏夫人在五十多岁高龄临危受命,带领广西勇猛强悍的‘俍兵’出征,一路北上,战至江浙沿线,经过数百回合终于将倭寇赶出国土。但不幸的是,瓦氏夫人在凯旋故里后不久病逝。人们为了缅怀这位勇敢的民族女英雄,在她逝世的这一天举行纪念活动,据说这也是壮族霜降节由来的原因之一。”
2014年11月,“壮族霜降节”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