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戏发源地是湖北省黄梅(黄梅戏起源地---安庆黄梅时节的风俗)

#头号周刊##黄梅戏##安庆#

(作者:项结权)

黄梅戏是以安庆地区民间音乐为基调,用安庆地区方言演唱的地方戏曲艺术,起源并发展壮大于安庆地区,是安徽省主要地方戏曲剧种之一,也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被誉为“中国最美乡村音乐”。黄梅戏曾用名小戏、采篮戏、采茶戏、花鼓戏、二高腔、黄梅调和皖剧等,也曾被称为“怀腔”或“府调”,1953年安徽省黄梅戏剧团的成立,始定名为“黄梅戏”。

黄梅戏的前身“黄梅调”的名字虽然来源于怀宁县的黄梅山,但其真正形成戏曲,的确也与安庆黄梅时节的风俗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黄梅节近苦滂沱,正是山中力作多。”这是清康熙间“宰相”张英的诗句,那么黄梅时节是什么季节?具体是阳历几月呢?据资料显示,农历五月、阳历6月下旬,初夏时期中国长江流域雨期较长的连阴雨。因时值梅子黄熟,故名。

在安徽安庆,黄梅时节有很多风俗:

早在元朝,五月之望,也就是黄梅时节,安庆就有“张百戏以乐神者有府城隍庙会”的“里俗”。

康熙十四年《安庆府志》艺文卷载元代至正十六年(1356)时任江淮行省参知政事的余阙(元末官吏,字廷心,一字天心,生于庐州。元统进士。授泗州同知,至正十二年,权淮西宣慰副使,守安庆。历都元帅、江淮行省参知政事)为安庆城隍庙撰写的《城隍庙碑记》载:“五月之望,里俗相传以神生之日也,民无贫富男女,旄倪空巷闾出乐神。吹箫伐鼓,张百戏,游像舆于国中。”

黄梅戏发源地是湖北省黄梅(黄梅戏起源地---安庆黄梅时节的风俗)(1)

《安庆府志》

安庆黄梅时节城隍庙会“张百戏”的习俗一直延续到清道光年间及至民国年间,而且不仅仅是府城隍庙有如此习俗,怀宁多个乡镇都有此习俗,道光、民国《怀宁县志》载:“其张百戏以乐神者有;府城隍庙会、县城隍庙会、总铺、高河铺、石牌城隍庙会。”

道光《怀宁县志》还载:“五月十三日及六月二十三日有关帝会”“六月十九有观音会”。

在怀宁至今还保留着唱夫子戏的习俗,夫子戏主要唱的是关羽的故事,其演唱季节每年关帝会时是高峰。

早在明朝时期怀宁黄梅山周边就有“播种唱竹枝的习俗”,祖居黄梅山边的清进士程世镕就将这一习俗写入了《怀宁县志风俗志》:“每当播种之时,主伯亚旅,一人发声,众耦齐和,长吟曼引,比兴杂陈,因声寻义,宛如竹枝,至治之象,溢于垄亩。”播种是在芒种之时。也正是黄梅时节来临之际。其“一人发声,众耦齐和”就是早期的黄梅戏“一唱众和”的特征。

在桐城,也有黄梅时节唱“田歌”的习俗:康熙四十年(1702)年过花甲的张英辞官回到故乡桐城。这年的梅雨季节,来到山中看到农民在雨中劳作,虽说大雨滂沱,淋湿了蓑衣,泥水淹没了小腿,但他们还在唱着“插田歌”。于是,他写了一首七绝《山中观农夫力田之苦》:

黄梅节近苦滂沱,

正是山中力作多。

雨湿短蓑泥没骭,

农人犹听插田歌。

康熙十四年(1675)《安庆府潜山县志》卷之二《风俗》载:“五月五日为端午……竞龙舟…….观者官民士女各结彩船,俳优鼓乐,欢饮为乐……”“五月十三日,为关帝诞辰,市民赛会。”“五月十五日,为城隍诞辰,市民赛会。”

清道光年八年(1828)《宿松县志》载:“五月……二十八日为城隍诞辰……仪仗无限,制鬼物杂,戏殊状诡……乡镇亦多效仿……”民国十年(1921)版《宿松县志》载:“......梅俗好演采茶小戏,亦称黄梅戏……”

2018年7月6日895期《南京农业大学报》中《梅雨时节话梅俗》一文载:“因为唱戏时期多在黄梅成熟的季节,故名‘黄梅戏’。黄梅戏用安庆方言念唱,以委婉清新的唱腔和淳朴细致的表演深受广大民众的喜爱”。

黄梅戏发源地是湖北省黄梅(黄梅戏起源地---安庆黄梅时节的风俗)(2)

《南京农业大学报》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