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有关为后代造福的句子(为天下人谋永福的林觉民)

第四篇第10章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天下:汉文化圈对宇宙的专有概念。字义上的意思为“普天之下”,没有地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不过,也有不同的用法,用来形容某一种地理概念。比如:

1、古时多指中国范围内的全部土地;全国。如《书·大禹谟》:“奄有四海,为天下君。”又如《史记·五帝本纪》:“天下有不顺者,黄帝从而征之,平者去之,披山通道,未尝宁居。”

2、全世界,如《孟子·公孙丑下》:“以天下之所顺,天下顺之。”又如《孟子·公孙丑下》:“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3,国家统治权,如《论语.泰伯》:“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

4,自然间、天地间,如《吕氏春秋·察今》:“知天下之寒。”

5,人世间、社会上,如唐· 高适《别董大》:“天下谁人不识君。”又如清· 袁枚《黄生借书说》:“天下物皆然。”

论语有关为后代造福的句子(为天下人谋永福的林觉民)(1)

适:之也,从辶从啇(dí),“啇”义为“看准的”、“照准的”。“辵”与“啇”联合起来表示“往目标方向走”。本义:走向目的地。段曰:“往自发动言之,适自所到言之。”

如《书·盘庚》:“民不适攸居。”又如《诗·魏风·硕鼠》:“适彼乐土。”又如“无所适从”。

适也指归向,如《庄子·外篇·胠箧第十》跖曰:“何适而无道邪?”

适也指女子出嫁,如《孔子家语·本命》:“女年十五许,有适人之道。”

适也指符合、适合,如《诗·郑风·野有蔓草》:“适我愿兮。”又如晋·陶渊明《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适也指舒适,满足,如明·李渔《闲情偶寄·种植部》:“是芙蕖也者,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

适也指刚刚、方才,如《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时已过午,奴辈适至。”

适也指正赶上,如:“适当其时”、“适得其反”。

适读kuo时,意为疾速,常用于人名,如《论语》:周有八士:伯达、伯适、仲突、仲忽、叔夜、叔夏、季随、季騧。

又如:李适,唐朝第十二任皇帝唐德宗,是唐代宗的长子。公元779年至805年在位。

唐代诗人高适,字达夫,从他的字,可以知道这里的“适”有到的意思,所以应该读成shi。

论语有关为后代造福的句子(为天下人谋永福的林觉民)(2)

莫:“莫”的古字形像太阳落在草木之中,是“暮”的本字,本义即指太阳落山的时候。引申之则可指晚、一年将尽、时间将尽等,读mù。如《易·夬卦》:“莫夜有戎。”

“莫”又被借用于否定性不定代词用,表示没有哪样东西、没有谁,又借作否定副词用,表示不、不要之义;也表示揣测或反问,读mò。如《易·系辞》:“莫之与,则伤之者至矣。”

莫也指谋划,如《诗·小雅》:“秩秩大猷,圣人莫之。”

莫也指茂盛,如《诗·周南》:“维叶莫莫”。

莫也指大,如《庄子·逍遥游》:“广莫之野。”

莫也指强,如《论语》:“文莫吾犹人也。”

论语有关为后代造福的句子(为天下人谋永福的林觉民)(3)

比:密也,二人为从,反从为比,在甲骨文和钟鼎文里,是两个亲近的人,紧靠相依,并肩向前,这正是“比”的本义:紧靠、亲近、比并。如《周礼·夏官》:“形方氏使小国事大国,大国比小国。”

比延伸指比较、比例,如屈原的《涉江》:“与天地兮比寿”。又如《礼·王制》:“必察小大之比以成之。”

比也延伸指勾结,如《论语》:“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比还指引喻,如孔颖达的《毛诗正义》:“赋、比、兴者,例如《诗》文之异辞耳”。

比又指近邻之称。如《周礼·地官》:“五家为比,使之相保。五比为闾,使之相受。”

论语有关为后代造福的句子(为天下人谋永福的林觉民)(4)

全文理解为:

孔子说:“君子应该心怀天下,不适合自己位置要让给别人,需要自己的时候,不能推诿,始终和义相伴。”

解读本文的重点就是适、莫两个字,这两字的解法很多,大部分人把适解成“敌”的通假字,把莫解为“慕”的通假字,“无适无莫”便是“情无亲疏厚薄”。

比如杨伯峻的解读:“君子对于天下事,没有必须要做的,没有必须不做的,唯义是亲”。

钱穆解读为:“君子对于天下事,没有一定专主的,也没有一定反对的,只求合于义便从。”

孔子在这里提到天下,立意是非常高的,所以一定要从天下的角度解读本文,人一定要有整体观、大局观、天下观!

放眼五千年历史,有天下观的有识之士层出不穷,他们思考问题都从天下、天道、天理出发,他们是推动历史发展的主要力量。

如果,我们每个人都有天下观,大局观,没有个体主义,那么,世界将是多么美好?

论语有关为后代造福的句子(为天下人谋永福的林觉民)(5)

林觉民

很多人都会认为,参加革命的人都是因为贫穷,日子过不下去,其实,不一定,很多人都是为了人民的解放,社会的进步而献出自己生命的,比如林觉民!

林觉民在起义前,写给他妻子的信中提出:“牺牲吾身,为天下人谋永福也。”他反复剖析小我与大我、爱情与爱国的关系,血泪俱下,大气磅礴。

1887年,林觉民出生在福州的三坊七巷。幼年时过继给家境殷实的叔父为子,林觉民天性聪慧,读书过目不忘,深得嗣父的喜爱,自幼就由嗣父亲自教导读书。

后参加科举考试,无意获取功名,遂在考卷上题了“少年不望万户侯”七个大字,离开考场。

论语有关为后代造福的句子(为天下人谋永福的林觉民)(6)

1902年,林觉民考入全闽大学堂(今福州一中),开始接受民主革命思想,推崇自由平等学说。1905年,回乡与陈意映结婚。

少年林觉民觉得教育腐化,力赞邹容的“革命军”中所提的“革命与教育并行”,与几个进步同学在福州城北找了房子,自办私学。

林觉民还在家中办女学,动员妻子陈意映、堂妹林孟瑜等亲友10余人入学。他亲授国文课程,抨击封建礼教,并介绍欧美先进国家的社会制度和男女平等情况。

在他的劝导下,家中一众女眷纷纷放弃缠脚,还有人进入福州女子师范求学,成为该校第一届毕业生。

为了激发市民的革命思想,林觉民和同学一起成立读报所,其中收纳了邹容的“革命军”、陈天华的“猛回头”等小册子,订了《民报》和秋瑾的《中国女报》等进步报刊。

论语有关为后代造福的句子(为天下人谋永福的林觉民)(7)

林觉民尤善讲演,常常宣传革命道理。有一天晚上,他在城内锦巷七星君庙参加爱国社活动,发表了一篇题为《挽救垂危之中国》的演说,拍案捶胸,声泪俱下。全闽大学堂的一个学监恰好在场。事后他对人说:“亡大清者,必此辈也!”

1907年,林觉民告别陈意映,东渡日本自费留学,专攻日语。1908年,转入庆应大学学习文科,专攻哲学,兼习英、德两国语言。不久,加入了中国同盟会,成为福建分会的骨干成员。

1911年1月底,中国同盟会在香港成立了统筹部,策动广州起义。赵声、黄兴分别任统筹部的正、副部长。林觉民得知后,从日本回国参加广州起义,遂赴香港,后回福建召集革命志士。

1911年4月9日,林觉民告别了陈意映,带着20余人从福州马尾登船驰往香港。

1911年4月11日,林觉民到达香港。此时,参加起义的人员陆续从各地赶来。林觉民一趟趟地在香港与广州之间来来往往,负责把这批人护送进广州。

论语有关为后代造福的句子(为天下人谋永福的林觉民)(8)

1911年4月23日,黄兴从香港潜入广州主持起义工作,因为出了内奸。

1911年4月24日夜,林觉民深夜里在手帕上写下了给父亲的《禀父书》及给妻子的《与妻书》。

1911年4月25日,清政府增兵广州,加紧搜捕,部分秘密机关也遭破坏。黄兴只得临时决定于27日发动起义,进攻计划由原定的十路改为四路。

1911年4月27日,陈更新等率福建志士进入广州,参加黄兴领导的广州起义。下午5时30分,林觉民随黄兴勇猛地攻入总督衙门,纵火焚烧督署。冲出督署后,转攻督练所,途中与清巡防营大队人马相遇,展开激烈巷战,受伤力尽被俘。

面对清廷广州将军张鸣歧与水师提督李准会审,根据相关记载,林觉民“侃侃而谈,畅论世界大势,以笔立言,立尽两纸,书至激烈处,解衣磅礴,以手捶胸”。他告诉两人:“只要革除暴政,建立共和,能使国家安强,则死也瞑目”。

论语有关为后代造福的句子(为天下人谋永福的林觉民)(9)

李准甚至动了恻隐之心,觉得可以留下林觉民为清廷所用。张鸣歧则认为,这个“面貌如玉、心肠如铁、心地光明如雪,称得上奇男子”的林觉民,如果留给了革命党,实为后患。

1911年5月3日,林觉民在广州天字码头被枪杀,年仅24岁。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