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暗示林黛玉命运的诗句(李菁最爱黛玉题帕三绝句)
【百道编按】《潇湘诗语》是“诗词红楼”系列节目的黛玉部分。这是一本用林黛玉的诗词解读《红楼梦》的书,作者李菁循着“潇湘妃子”的诗词足迹,读《红楼梦》中诗,听《红楼梦》中曲,感受《红楼梦》中情。百道网一方面通过对李菁的专访,另一方面也进入她的书中,聆听她解读林黛玉诗词的精妙之处,并听她讲述踏上“诗词红楼”之旅后,她对原著人物内心世界的理解所产生的理性变化。
《潇湘诗语》作者 李菁
一部《红楼梦》摆在面前,我们能从里面读到什么?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部巨著包罗万象,十分精彩,鲁迅先生说:“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这些还不是全部,《红楼梦》里还有园林、绘画、戏曲、美食、服饰、医药等,不一而足。那么,我们将从《红楼梦》里看见什么?面对这样一部内容丰富到不可思议的旷世奇书,弱水三千,我们只取一瓢,《诗词红楼》系列将从《红楼梦》里看见诗、看见词、看见曲、看见文。
题帕三绝句,深得作者喜爱
从诗词的角度切入红楼梦人物的研究与讲解,是理解原著的角度之一,有利于帮助受众理解《红楼梦》原作。作者李菁表示,红楼梦里的每一首诗都是作诗人的内心独白,若想深度、细读、精读这部巨著,了解人物心理必须可少,然而诗词是了解人物内心世界的最有效途径之一。
原著中曹雪芹为黛玉、宝玉、宝钗等人量身定制的诗、词、曲,作为红楼诗词解读者,作者李菁更喜欢黛玉的题帕三绝句,题帕三绝句是黛玉所有的诗歌中最突出的通篇写泪的作品,十二句句句写哭,字字含泪,从眼里的泪写到竹子上的泪,从现实的泪写到传说中的泪。另外,题帕三绝句是黛玉第一次大胆正视自己对宝玉的感情,不避嫌疑写下的爱的誓言,这就是她向宝玉表白的方式。且看李菁对这三首绝句不紧不慢、层层深入的独具特色的解读。
第一首:
眼空蓄泪泪空垂,暗洒闲抛却为谁?
尺幅鲛绡劳解赠,叫人焉得不伤悲!
这四句诗,垂泪、抛洒、鲛绡、伤悲,都跟流泪有关。黛玉说我的眼眶里蓄满了泪,为了谁我不停地暗自将它抛洒?据这两条手帕看来,宝玉如此有心,我的眼泪正是该流的。第三句的“鲛绡”是传说中生活在南海的鲛人——一种人鱼——织的极薄的白丝,“尺幅鲛绡”指的就是那两条晴雯送来的手帕。鲛人还有一个泣珠的传说,相传他们眼中流出的泪,能化作满盘珍珠,所以“鲛绡”这个词,除了指代手帕,还暗表流泪。黛玉说你特意让人送手帕来,你的心思我明白,可我越是明白,就越是伤悲。黛玉明白什么呢?她明白宝玉送手帕,潜台词是“我知道你的眼泪是为我流的”。
第二首:
抛珠滚玉只偷潸,镇日无心镇日闲;
枕上袖边难拂拭,任他点点与斑斑。
这四句诗继续写流泪。“抛珠”“滚玉”说的都是流泪,“潸”是流泪的样子。上一首以“叫人焉得不伤悲”结尾,这一首呢,用“抛珠滚玉只偷潸”开头,宝玉赠帕传情,黛玉也体会到了他的用意,如此完美的心心相印,为什么黛玉依然泪流不止呢?宝玉说林姑娘从来不说混账话,否则我早和她生分了,黛玉听了有什么反应?书中原话:“不觉又喜又惊,又悲又叹。”喜的是宝玉果然是个知己;惊的是他竟然不避嫌疑,在人前这样表露真心;叹的是你我既为知己,又为何来一宝钗?悲的是父母都不在,我纵有此心,谁能替我做主?加上近来神思恍惚,气弱血亏,虽得知己,奈何命薄!这一回晴雯送来手帕,黛玉心里再次翻江倒海,五味杂陈。第一首绝句开头就说“眼空蓄泪泪空垂”,“空”就是徒劳,我懂你的心思,正因为懂,我才更加伤悲。我料到你我这番情意终究只是徒劳一场,难结善果,上一世的木石前盟到底敌不过这一世的金玉良缘!
《潇湘诗语:诗词红楼第一部》
点击图书封面可直接购买
出版社:山东画报出版社
作者:李菁
出版时间:2022年03月
第三首:
彩线难收面上珠,湘江旧迹已模糊;
窗前亦有千竿竹,不识香痕渍也无?
这四句还是写流泪。如果脸上的泪珠能用彩线穿起来,那么再多的彩线也穿不完。当年湘妃哭舜,泪水也是这么多吧,如今她们的故事早已模糊远去。第二句诗里有典故。据说湘江一带有种竹子,上面带有紫褐色的斑点,相传是舜的两个妃子娥皇和女英的泪水染成的。舜南巡时死在苍梧,娥皇、女英千里寻夫,在湘江边得知舜去世的消息后,痛哭祭夫。她们的眼泪滴在江边的竹子上,留下了血痕似的斑点,眼泪流尽后,她们双双投江而死。后来人们称二妃为湘妃,称这种斑竹为湘妃竹。黛玉说我的窗前也有千竿青竹,我带血的眼泪是不是也会染上去,把它们哭成斑竹呢?
用泪染青竹来结束题帕三绝句,黛玉自有她的用意。这个典故她不是第一次用,黛玉对湘妃哭舜的故事情有独钟。这个故事,不仅是流泪的故事,也是殉情的故事,这两点用在黛玉身上都合适。黛玉住的潇湘馆里种了一大片翠竹,小说第三十七回姐妹们起诗社,探春给黛玉起别名时说,当年娥皇、女英洒泪在竹上成斑,如今黛玉住的正好是潇湘馆,又爱哭,将来她想林姐夫,那些竹子也是要变成斑竹的,咱们以后叫她“潇湘妃子”就完了。众人拍手叫好,黛玉什么反应?她低了头不言语。为什么不言语呢?因为“潇湘妃子”这个雅号深得其心,她完全认同探春的提议。在黛玉的潜意识里,她把自己看成跟湘妃一样的人物,第三首绝句的核心就在这里。读这首诗,我们只要了解湘妃泪洒青竹、泪尽投水的典故,就能读懂黛玉当时的心情,她从湘妃故事里看到了自己这场爱情的悲剧结局。三首绝句写到最后,她已经不光有“叫人焉得不伤悲”的痛苦,不光有“任他点点与斑斑”的坚持,而且果断地生出“我愿洒泪逐湘妃”的决心了。就像《葬花吟》是黛玉对自己生命的悲剧结局所做的预言一样,题帕三绝句,预示着宝黛爱情同样是悲剧性的结局。
《葬花吟》是原著的经典之作,表达了黛玉情感转变
黛玉葬花是《红楼梦》最富有诗意的情节,《葬花吟》这首诗一共有五十二句,内容大致可以分成三个部分,黛玉的情感在这三部分发生怎样的变化?原著曹雪芹安排宝玉领悟《葬花吟》,他想通过这一情节传递怎样的情愫?
《葬花吟》是曹雪芹为林黛玉量身定制的经典之作,黛玉敏感多愁的性格生动地跃然纸上,流淌在那动人的字里行间,深深地感动着后世的一代代读者。这首诗一共有五十二句,内容大致可以分成三个部分,黛玉的情绪通过这三个部分一层一层地发展、推进,最后掀起了冲天大潮。
作者李菁表示,《葬花吟》是一首七言律诗歌行,有感情地、声调高低抑扬地念叫作“吟”,跟“唱”比较接近。歌行体是我国古体诗中的特殊类型,篇幅可长可短,句子长短有间,不像格律诗那样要求每句的字数绝对一样。《葬花吟》以七言律诗为主,里面穿插了三字句、五字句,甚至还有一个十字长句。在各类诗歌体裁中,七言律诗歌行的抒情性最强,它特别适合诗人放情长言、酣畅淋漓地表达感情,读起来则天然地带有一种行云流水之美。
全诗第一部分:黛玉因落花而葬花。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
手把花锄出绣闺,忍踏落花来复去。
第一句“花谢花飞花满天”是《葬花吟》的大背景,点出时序,又到了东风无力百花残的暮春时节了。“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是说昆虫吐出来并飘在空中的细丝缠住从树上飞落下来的花瓣,一起在亭台上荡荡悠悠;又有一些柳絮,轻轻地沾在飞花上,风一吹过来,它们就朝闺房的窗帘、门帘扑去。这些花绽放枝头的时候,红的红,艳的艳,迎风招展,芳香四溢,如今离开了花树,失去了神采,只能随风翻飞,漫天打转,没个妥当的去处。“红消香断有谁怜?”从前赏花的人哪儿去了?谁来可怜这些残红?诗歌刚开头,一个问句出来,说明黛玉悲伤的情绪已经失控了,连铺垫都不用。“红消香断有谁怜?”除了我,还能有谁?黛玉说我正愁绪满怀,又见这漫天的花谢花飞,我不忍心花瓣掉在地上被人往来踩踏,所以手把花锄走出闺房,我要将落花埋葬。“忍踏落花来复去”,这里的“忍”其实是不忍的意思,古代诗词里经常这样用。
《葬花吟》第二部:黛玉由惜花而哭己。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
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
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
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闷杀葬花人,
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
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
怪奴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
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
黛玉葬花,可是这二十四句里具体描写到她葬花了吗?没有。不写葬花,这首诗为什么叫作《葬花吟》呢?其实这里的“花”
是人的比喻,花人合一,表面看写的是落花,实际上说的都是人,黛玉真正葬的不是大自然的花,她葬的是她自己。诗歌从第一部分到第二部分,人随花转,黛玉哀伤的对象移步换形地从落花变成了自己,她把一首落花诗吟成了预感自己的青春生命必将飘零的挽歌。
《葬花吟》第三部分:全诗最精彩之处。
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
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
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这个部分的黛玉从葬花到问天,她不再低头葬花,而是昂首问天,发出了响彻云霄的呼喊。
“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昨夜庭外哪来的悲歌?谁是花魂?《葬花吟》以花喻人,黛玉葬花,她自己就是花。
那天晚上在怡红院被拒之门外,黛玉很伤心,“也不顾苍苔露冷,花径风寒,独立墙角边花阴之下,悲悲戚戚呜咽起来”。她这一哭,树上的宿鸟栖鸦都被惊动了,纷纷飞起远避,不忍心听下去,花儿也扑簌簌地落了一地。书中写道:“真是:花魂默默无情绪,鸟梦痴痴何处惊。”所以,谁是花魂?黛玉!
作者李菁向百道网介绍,曹雪芹是把黛玉当作花魂来塑造的,花魂的悲歌就是黛玉的悲歌,花儿谢了,花魂还能长留人间吗?既然不能长留,那么,“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我多想生出一双翅膀,随花而去,飞向那人迹罕至的天之尽头,去寻找属于我的香丘!“香丘”就是花冢,就是葬花的坟墓。可是,她立刻清醒过来:“天尽头,何处有香丘?”读到这里,我们不妨联想87版电视剧《红楼梦》里的插曲《葬花吟》,王立平先生把“天尽头,何处有香丘”作为主题句,将这首葬花诗谱成了天问。这支插曲的前半部分用中低音,如泣如诉,随后音调逐渐升高,唱到“天尽头”这句时,强音高亢,直逼人心,伴随着“咚咚咚”的闷鼓声,华丽的高音穿云裂帛,绕梁不绝,极其精彩——那就是黛玉对悲剧命运发出的呐喊!
踏上“诗词红楼”之旅时,作者心中黛玉形象更美好
《红楼梦》作为中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之一,近三百年来,一直备受世人的喜爱与推崇。《红楼梦》写尽了红楼儿女的百态人生,写尽了四大家族的富贵荣华,写尽了人情冷暖、世态炎凉。世人读红楼,各有各的读法,而诗词,则一直是《红楼梦》中光彩夺目的一大亮点。
作者李菁直言,第一眼看见黛玉就是喜欢,无条件的偏爱,喜欢黛玉的单纯和任性,而且中学时代很讨厌宝钗。通过一遍一遍的读《红楼梦》,开始慢慢理性的看待原著中的角色,读懂了每个人物的诗词,了解了他们的内心世界,每一个人物都很好,谁都不是谁的陪衬,主角再怎么光芒四射,也绝没有掩盖配角的光芒。时光流逝,红楼不朽,当作者踏上“诗词红楼”之旅时,我发现黛玉的形象在我脑中更新,老友重逢,我看见了更多美。对宝钗的情感也发生了变化,由懵懂时期的厌恶到现在的敬佩,一个豆蔻年华的姑娘如此懂事,是多么了不起。
《潇湘诗语》是“诗词红楼”系列节目的黛玉部分。这是是一本用林黛玉的诗词解读《红楼梦》的书,循着“潇湘妃子”的诗词足迹,读《红楼梦》中诗,听《红楼梦》中曲,感受《红楼梦》中情。林黛玉是《红楼梦》里为诗而生的人物,她是诗的化身,没有诗的黛玉跟没有爱情的黛玉一样,会停止思想,像灵魂被抽走了。诗词红楼第二部是宝玉系列作品解读,今年4月份已经上线,李菁表示她接下来的关注点是宝钗。
(文章诗词解读摘自书籍)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