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知青在北大荒一待就是30年(上海知青背井离乡)

“上海青年志四方,

千里长征离浦江。

青春奉献塔里木,

历史功绩永流芳。”

“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1963年至1966年,在国家“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号召下,上海、天津、武汉、北京等地的知识青年积极响应,前赴后继,像种子一样播撒到新疆这片辽阔的土地上,由此产生了这样一个集体——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支边知识青年。

上海知青在北大荒一待就是30年(上海知青背井离乡)(1)

这个集体以十万上海知识青年为主体,在“为城市减负、为祖国分忧、建设边疆、保卫边疆”的豪情壮志下,奔赴塔里木、准噶尔、阿勒泰、昆仑山等地,书写了一段波澜壮阔的屯垦戍边历史,演绎了一个个悲喜交加的故事。

上海知青在北大荒一待就是30年(上海知青背井离乡)(2)

上海支边知识青年是城市知青大规模上山下乡、支援边疆建设的先驱者,是国家屯垦戍边战略的实践者,是生产劳动的学习者,也是文化知识的传播者。

因为热爱,他们的命运在那一刻与祖国、与时代紧密地联系到一起。


为迁户口偷出家里的户口本

我国自汉代以来就有戍兵屯垦的历史,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出现,正是古代戍兵屯垦的现代化产物。

新疆因地广人稀、民族多样等人文地理因素的影响,需要蓬勃的新鲜血液去建设、去保卫。

《军垦战歌》看得人热血沸腾,王震将军的动员演讲听得人心潮澎湃,彼时的上海是全国发达程度最高的城市,无论初中还是高中,毕业的年轻娃娃们坐不住了,一个个跃跃欲试,希望响应国家号召,奔赴新疆,实现人生价值。

上海知青在北大荒一待就是30年(上海知青背井离乡)(3)

父母首先成了“拦路虎”。

哪有爸妈舍得让那么小的孩子离开身边,去那么遥远的地方呢?反对是他们最直接的态度,锁起户口本是他们更强硬的行动。

抽屉可以锁住,少年的心却锁不住。一场斗智斗勇的戏码是无可避免的:趁爸妈不在家,少年偷偷地撬开抽屉偷出户口本,一路直奔报名迁户处。

上海知青在北大荒一待就是30年(上海知青背井离乡)(4)

花一分钱,换来一个公章。等到通知书下发到家的时候,“东窗事发”,为时已晚。

上海知青在北大荒一待就是30年(上海知青背井离乡)(5)

也许因为年少的激情,也许因为绿军装的诱惑,也许希望能减轻家庭负担,也许希望能改变自身命运……这群“孩子”,就这么整装待发了。


离开家才发现,世界太大了

轰隆隆的火车载着青年人的歌声一路向西,此时的青年们并不太懂离别的伤感,站台上亲人离别的哭声被心中那团火抛之车后,未知的远方对他们来说更有吸引力。

上海知青在北大荒一待就是30年(上海知青背井离乡)(6)

三天四夜后,火车抵达了进疆的第一站——大河沿车站。作为中转站,知识青年们将从这里中转大卡车,奔赴天山南北。

在10万上海支边青年中,有二分之一的人最终落脚阿克苏农一师。他们历经七天的长途跋涉,途径托克逊-库米什-库尔勒-阿巴台-新和-库车,最终到达目的地。最远的一部分人则会到达位于喀什的农三师。

上海知青在北大荒一待就是30年(上海知青背井离乡)(7)

随着卡车一天天深入,沿途的路越走越艰难。知青们感叹于世界之大,无奇不有:一百公里连一户人家、一棵树,甚至连一根草都没有。

上海知青在北大荒一待就是30年(上海知青背井离乡)(8)

戈壁—绿洲—戈壁,戈壁的荒凉中还是有惊喜等着他们。第一批人虽在热浪滚滚的七八月份来到新疆,但此时正是瓜果飘香的季节。

一路上满是颠簸,知青们把卡车行进之路叫做“三颠路”:车在路上颠,人在车上颠,心在肚子里颠。


扎根还要 “过三关”

终于,这段长途跋涉结束了。立志扎根团场和连队的上海知青们又迎来了三道“关口”:生活关、劳动关、思想关。

望着“干净”的地面,青年们心生疑惑:房子在哪里?

突然,他们发现地面通向地下的台阶连接着以土坯为墙、树枝作顶的隐藏“地窝子”,这座陋室无疑给青年们的心灵严重的打击,一群人一阵抱头猛哭。

上海知青在北大荒一待就是30年(上海知青背井离乡)(9)

激动人心的“发枪仪式”竟然是坎土曼认领活动!可是,这把“枪”才是知青们在戈壁滩战天斗地的基本武器。

上海知青在北大荒一待就是30年(上海知青背井离乡)(10)

肩上扛一把坎土曼,腰里系一根麻绳,麻绳上系一把镰刀,劳动的生活就此开始。

那时的兵团农场按北京时间安排作息,十七八岁的少年们每天要工作十七八个小时呢!

“月亮还没下班,我们上班了;月亮升起来了,我们还没下班。”知青们管这种劳动生活叫做“两个月亮一个太阳”。

青年背井离乡,必然是念家的。女知青想家用哭的,唱如泣如诉的悲歌,泪流满面;男知青想家用喊的,伴随一阵杯碗的胡乱敲打,宿舍区一片“鬼哭狼嚎”。


时间溶解了一切酸甜苦辣

时间是解决一切问题的良药。上海知青们在充实而又忙碌的劳动和大革命家庭的温暖中渐渐适应了支边生活。

上海知青在北大荒一待就是30年(上海知青背井离乡)(11)

他们学会了用坎土曼打饭,用红柳枝做筷子;他们不再因为爱干净而提着裤管走路,也愿意在田地里席地而坐;他们战胜饥饿超额完成任务;渐渐地,他们也有了自己的小家……

最终,他们奔赴不同的工作岗位:编辑、医生、教师、司令……在广阔天地中,各施其才。

上海知青在北大荒一待就是30年(上海知青背井离乡)(12)

家是温暖的港湾,他们也还是会期待探家的日子快点来。从家里带回兵团的大包小包是思乡的羁绊,也有一批人最终在知青返城潮中回到了家乡。

最终,无论选择落脚何处,他们都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融到了一起,这块一生都割舍不下的土地,这片见证了花样年华的“故土”,这片饱含了太多泪与笑的地方。


-END-

本文由“我从新疆来”原创,欢迎关注,带你了解熟悉而又陌生的新疆!

了解更多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