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盾文学三部曲(现代文学专题茅盾文学创作)

现在我还是坚持我从前的意见,我还是以为《呐喊》所表现者,确是现代中国的人生,不过总是躲在暗陬里的难得变动的中国乡村的人生。

我还是以为《呐喊》的主要调子是攻击传统思想,不过用的手段是反面的嘲讽。如果我们能够冷静地考量一下,便会承认中国乡村的变色。

所谓地下泉的活动,是有些批评家所确信的,只是最近两三年以来的事,而在《呐喊》的乡村描写发表的当时,中国的乡村恰正是鲁迅所写的那个样子。再如果我们是冷静地正视现实的,我们也应该承认即使在现今,中国境内也还存在着不少《呐喊'中的乡村和那些老中国的儿女们。

茅盾对中国农民的审美想象就具有了两个层面的认识,一方面既承认中国乡村、中国农民革命性的变化,另一方面又深刻地认识到大多数中国乡村深层结构的顽固以及大多数农民思想深层的愚味与保守性,所以茅盾对中国农民的审美想象是丰富而又极为深刻的,其笔下的中国农民形象是复杂而又多面的。1932年,茅盾开始创作的“农村三部曲”就鲜明地带有这一审美想象特征,塑造了新旧父子两代人在愚昧与觉醒之间的艰难挣扎。

《春蚕》发表于1932年11月,是当时表现“丰收成灾”作品中的代表,也是茅盾第一篇真正以“乡土农村"为题材的作品。《春蚕》 的创作灵感,来自报上的一则“浙东今年春蚕丰收,蚕农相继破产”的消息,小说创作的另一因素是茅盾对家乡蚕农生活的熟悉。

1945年茅盾在《我怎样写<春蚕>》一文中道出了详情:茅盾的祖母来自农村地主家庭,喜欢养蚕,所以茅盾自小就对养蚕感兴趣,了 解各种养蚕的知识。茅盾作家也耳闻目睹了当地乡镇蚕业市场、蚕农交易及由此带来的悲欢。

《春蚕》中的老通宝的父亲一生勤俭忠厚,儿子阿四、儿媳四大娘都是勤俭的,小儿子阿多年纪轻、有点不知深浅,但都有着农民勤劳质朴的优点。然而,老通宝和儿子阿多两代人之间却有着巨大的差异,《春蚕》开篇中老通宝的一句感叹“真是天也变了”拉开了小说叙述的新时代背景。

老通宝在回忆中重新温习了一遍祖父时代勤俭致富的发家史和现在家业的衰落,“老通宝家养蚕也是年年都好,十年中间挣得了二十亩的稻田和十多亩的桑地,还有三开间两进的一座平屋。这时候老通宝家在东村庄上被人人所妒羡,也正像“陈老爷家"在镇上是数一数二的大户人家。可是以后,两家都不行了;老通宝现在已经没有自己的田地,反欠出三百多块钱的债。

洋鬼子怎样就骗了钱去,老通宝不是很明白。但他很相信老陈老爷的话一定不错。 并且他自己也明明看到自从镇上有了洋纱,洋布,洋油,这一类洋货,而且河里更有了小火轮船以后,他自己田里生出来的东西就一天一天不值钱,而镇上的东西却一天一天贵起来。他父亲留下来的一分家产就这么变小,变做没有,而且现在负了债。老通宝恨洋鬼子不是没有理由的!他这坚定的主张,在村坊上很有名。.

五年前,有人告诉他:朝代又改了,新朝代是要“打倒”洋鬼子的。老通宝不相信。为的他上镇去看见那新到地喊着“打倒洋鬼子”的年青人们都穿了洋鬼子衣服。他想来这伙年青人一定私通洋鬼子,却故意来骗乡下人。后来果然就不喊“打倒洋鬼子”了,而且镇上的东西更加一天一大贵起来,派到乡下人身上的捐税也更加多起来。老通宝深信这都是串通了洋鬼子干的。

然而更使老通宝去年几乎气成病的,是茧子也是洋种地卖得好价钱;洋种的茧子,一担要贵上十多块钱。

“世界真是越变越坏!过几年他们连桑叶都要洋种了!我活得厌了!”

在 《秋收》 中,老通宝的“老中国儿 女好”的形象得到进一步的建构。 青黄不接的夏季,饥饿的农民开始“吃大户,抢米囤”反抗不公道的命运,阿多等人也积极参与了斗争。老通宝对此是极力反对的,以他自己的人生经历“他的一贯的推论于是就得到了:造反有好处,长毛应该老早就得了天下,可不是么?”因此,在几十年的人生中,老通宝坚守百己家从祖交下来代代正派”,他自己也是从二十多岁起就死心塌地学着镇上老爷们的“好样子”,一心想翻身,重新实现自耕农的小康之梦,然而春夏蚕丝的跌价大大破坏了他的梦,使他害了一场大病。

随着秋天的临近,老通宝在战胜了旱魃看着沉甸甸的稻穗,心中又重新鼓起希望的时候,但是米价暴跌的事实给了他沉重的一击,最后在迷茫、困惑、悲痛、不甘心中去世。“当他断气的时候,舌头已经僵硬不能说话,眼睛却还是明朗朗的;他的眼睛看着多多头似乎说:‘真想不到你是对的!真奇怪!”

与老通宝的愚昧、迷信、仇洋、保守、懦弱相比,儿子阿多在文本中展现的是一代新型的农民形象。哥哥阿四有些迷信,对荷花的“白虎精”有些相信。但是,阿多则坚决不信,对父亲关于不要接触“白虎精”的警告不以为然。在对待“吃大户、抢米囤”运动中,阿多积极坚定,是村庄里的带头者。

《残冬》中,反抗意识进一步觉醒的阿多勇敢地从旧有的老通宝和哥哥阿四生活方式中走出来,准备去寻觅一条彻底翻身求解放的革命之路。

茅盾文学三部曲(现代文学专题茅盾文学创作)(1)

《子夜》

绘制了一幅30年代初中国社会各种错综复杂阶级矛盾的宏大图景。

传达复杂的社会政治经济关系;同时又在这一复杂的关系网中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在艺术结构和人物心理刻画方面更显示出艺术匠心。

太阳刚刚下了地平线。软风一阵一阵地吹上人面,怪痒痒的。苏州河的浊水幻成了金绿色,轻轻地,悄悄地,向西流去。黄浦的夕潮不知怎的已经涨上了,现在沿这苏州河两岸的各色船只都浮得高高地,舱面比码头还高了约莫半尺。风吹来滩公园里的音乐,却只有那炒豆似的铜鼓声最分明,也最叫人兴奋。暮霭挟着薄雾笼罩了外白渡桥的高耸的钢架,电车驶过时,这钢架下横空架挂的电车线时时爆发出几朵碧绿的火花。

从桥上向东望,可以看见浦东的洋栈像巨大的怪兽,蹲在暝色中,闪着千百只小眼睛似的灯火。向西望,叫人猛一惊的,是高高地装在一所洋房顶上而且异常庞大的霓虹电管广告,射出火一样的赤光和青嶙似的绿焰: Light, Heat, Power!

这时候一这天堂般五月 的傍晚,有三辆一九三O年式的雪铁笼汽车像闪电一般驶过了外白渡桥,向西转弯,一直沿北苏州路去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