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独立澡堂哪里好(洗澡这点事还有许多故事)
著名文学大家、青岛的旧客梁实秋先生,他在文章中写道,"我们中国人一向是把洗澡当做一件大事的。"这一点都不夸张,自古以来,洗澡这件事,最早都被作为一项严肃的礼仪性活动而存在的,后来才逐渐从士族社会流行到普通的民间。
"沐浴"起自西周 明代太监专管皇帝洗澡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云,“沐,濯发也。浴,洒身也。洗,洒足也。澡,洒手也。”在古人看来,清洗身体是非常细致的,只有"沐、浴、洗、澡"四样凑齐了,才算真正的洗澡概念。那么"洗澡"最先是如何产生的呢?相传在西周时期,就有了洗澡的仪式,称为"戒",是在祭祀天地诸神和先祖的时候,需要沐浴净身,并持斋多少天,以保持身体和心灵的纯净,避免对神灵不敬。另外,在会见重要客人或者臣子觐见皇帝的时候,也要"沐浴更衣",把自己颜值和形象提高一下,表示对皇帝的尊重。
秦汉时期,沐浴这件事情,慢慢的由礼仪性活动,转变为清洁习惯,但也只限于贵族阶层,比如官员会有专门的"洗澡假",每五天给假一次,回家洗澡洁身,毕竟不能臭乎乎的上朝,把皇帝熏坏了。这个假称作"休沐",列入官员礼仪规定的。
明代时期,洗澡的事情被更加重视,皇宫里甚至有了专门管理沐浴的部门,属于内廷宦官四衙署之一,称为"混堂司",与惜薪司、钟鼓司、宝钞司并列,专门负责管理皇宫内院,特别是皇帝陛下沐浴之事。《明史·职官三·四司》的"四司"篇中,记载"混堂司,掌印太监一员,佥书、监工无定员,掌沐浴之事。"
儒家礼制森严 洗澡也有许多规矩
崇尚"礼制"的儒家,为中国古代日常行为制定了严格的规范,洗澡也在其列。四书五经之一的经典名著《礼记》内则篇记载,"世子生,则君沐浴,朝服,夫人亦如之。",说的是,当一个国家的太子出生时,作为国君和第一夫人,都要沐浴洁身,穿上朝堂正装,去参加新生儿的诞生礼。还记载了,如果是诸侯的庶子出生,在新生儿三个月后,生母要沐浴朝服,去朝见国君汇报情况。从这个情节来看,沐浴其实是古代贵族仪轨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作为朝夕相处的夫妻礼仪,尽管可以同床共枕,但是有"不共福浴"的要求,即妻子和丈夫不能共用一个浴室,更不用说洗"鸳鸯浴"了,这是伤风败俗的举动。不是夫妻的男女之间,禁忌就更多了,"男女不杂坐,不同椸枷,不同巾栉,不亲授,"要求男女不能混在一起坐着,不能用同一个衣架、毛巾和梳子,使用物品不能相互传递,这源于"授受不亲"的观念。
在尊老敬老方面,对洗澡也有具体要求,"五日则焯汤请浴,三日具沐。其间面垢,潘请聩;足垢,焊汤请洗,"五天烧水为长辈洗一次澡,三天烧水为父母洗一次头。如果中间有父母的脸和脚脏了,就要及时清洗干净,实在让如今的"啃老族"、"弃老族"汗颜。
清代到民国 澡堂走入百姓家 服务花样繁多
进入清代,民间公共浴室因普通民众的卫生需求而兴起,其实最早的公共澡堂和浴室出现在经济发达的苏州地区,后来才逐渐全国经济条件较好的城市和通衢枢纽普及开。公共浴室又叫"堂子",去洗澡则称为"混堂子"或"进澡堂"。轻轻巧巧一个"混"字,将洗澡的潇洒随意和鱼龙混杂,表现的淋漓尽致。混堂子,全世界最公平,交上钱就可进去泡澡享受。
在清代的澡堂里,可不仅只有洗澡一样事情可做,特别高级的堂子里,可以提供食宿,喝茶、吃点心,聊天、会友,搓麻打牌(骨牌),还可以眯一觉,有些像如今洗浴中心、休闲会所和茶楼棋牌室的结合体。清代扬州学者石成金,把"剃头、取耳、浴身、修脚"四件事,取耳就是掏耳朵,扬州人把这些当做最佳享受,又有"三把刀"之说,认为这是人生最大的幸福。这位大文人说的几样乐事,大多数混堂子里都能够提供,而且基本都是标配项目,有专门的手艺精熟师傅提供服务。有了诸般花样,新的不公挡不住也就产生了,囊中钱就是分水岭,穷苦百姓们主要目的还是洗澡,搓搓身上的泥垢嘛,也不必计较公平与不公平了。
与社会的阶层区分一样,作为洁身的堂子,也有贵贱之分、普通和高档之别。堂子里除了像平民使用的多人大通间,还有比较讲究的雅座,供贵族使用的雅座里布置精巧,品味十足。其实,通间里热闹适意,雅间里素净安闲,各有各的好处,按需选择,童叟无欺,《戏说乾隆》里的四爷,不也混过大众堂子么。当大家在雾蒙蒙里"袒诚"相见的时候,有钱也好,穷困也罢,就算富贵有命,这副臭皮囊原本就无啥区别。
混堂子的逸闻趣事 明代关于洗澡最有幽默感
沐浴,从贵族享受,到真正进入寻常百姓生活,是在明清时期。这也是社会经济发展,市民阶层需求扩大的结果,各种往来贸易的繁荣,把南方沐浴习俗带到了北方诸地,而服务行业的发展,则为沐浴的各种配套技艺提供了可能性。作为中国大名鼎鼎的屠呦呦,她的明代先祖中,有一位号称"憨先生"的屠本畯,出自书宦世家,曾经把"澡身"与"把玩"、"亵香"、"诵名言"并列为四大精神享受。
明代有一类讽刺小品文,称为笑话集,有《笑林广记》、《笑得好》、《精选稚笑》等,其中尤其以清人编辑的《笑林广记》传播最广。这里选择三篇,权当博诸位一乐。
《笑林广记》卷五有《混堂漱口》一则,讲到"有人在混堂洗浴,掬水入口而漱之。众各攒眉相向,恶其不洁。此人贮水于手曰,诸公不要愁,待我漱完之后,吐出外面去。"用飘着沉垢的污水,捧起来漱口,本身就需要心理素质很高,偏偏此君还要替人着想,把"漱口水吐到外面,担心污染池水",行为也算可爱,却领会错了诸人意思。
明人陈眉公《时兴笑话》有一则笑话,说道,某家留客吃茶,苦无茶叶,往邻家借之,久而不至,汤滚,则加以冷水,加之以久,锅都添满,妻谓夫曰:"茶是吃不成了,留他洗了浴去罢。"妻子之言其中不乏怨气,茶叶借不来,临时将就以沐浴待客,这个主意,可算呆萌到可爱,也从侧面反映出平常人家洗澡的一些方式,大锅烧水,即可沐浴。
明代《精选稚笑》中,描述了一次澡堂失窃的搞笑事情,说,义官奔走汗甚,因就混堂浴,浴毕而起,大衣小衣已被人偷去,正喧嚷间,主人诮其图赖,义官愤甚,乃戴纱帽着靴,以带系赤身,谓众人曰:"难道我是这等来的。"说的也是,谁会戴着帽子穿着鞋子,而光着屁股出门呢?义官的这个辩解,确是让人无可反驳。
除了笑话,澡堂里也有恐怖故事。据说,有一个专门在澡堂子里游荡的妖怪,会在人们洗澡洗到舒服的时候,把人拖到泡澡的池子底淹死,这个怪物就叫"混堂公公"。想来这也是过去的人们,对科学的不理解,以前的堂子都是封闭状态,没有现在的天窗,当蒸汽溢满整个房间以后,氧气就变得稀薄,加上热水加强了身体血液的耗氧量,泡澡的人出现缺氧昏迷的情况下,就会失去意识向水池底滑下去,造成溺水死亡,这并非是什么"混堂公公"的手段。所以,要么科学知识很重要呢,因为这个被吓得不敢洗澡,就得不偿失了。
青岛第一家澡堂"三新楼" 历史悠久 气派十足
青岛的第一家澡堂,创建于中华民国元年(1912年),店主是来自黄县的丁氏家族。当时正值辛亥革命成功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孙中山先生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可说是国家翻天覆地,民众气象一新。所以,青岛这家充满民国气息的澡堂,就叫做"三新楼",即"国家新,店面新,人气新"之意。说起来,这个名字还是很有些时代意义的,店主人像是动了一番脑筋。据说,澡堂开业时,市里的主要官员亲自到场剪彩庆贺,各大铺面商圈的老板业主,都到店里捧场,可说是热闹非凡。
三新楼的店址,定在民国青岛最热闹的中山路商圈,保定路12号。这里的客户群,主要是在青的达官贵人和社会名流,特别是周边的名企业主和洋行老板,为了达到他们的满意,让他们成为老客户和口碑客户,三新楼的服务是比较高档的,内部楼层分布也很明确,比如房间分为雅座和官座,雅座是三新楼中档次比较高雅的,而官座是专门预备给地方高级官员使用的,根据需要还专门设有高档的盆浴单间。
三新楼除了洗澡之外,有按摩、推拿、搓背、敲背、修脚、拔火罐、刮痧等项目,还有剃头、吹风,甚至洗衣、品茶等服务,雇佣的员工都手艺很好,当然店里对职员的管理也非常严苛,浴室每天面对的都是地方高层人物,不仅员工和技工如履薄冰,即便是三新楼也要小心翼翼,不敢得罪任何客人,因为工作不慎,遭到责骂、体罚和开除的也不在少数。当然,这些星级服务,在底层的民众们是不敢想象的,阶层就在这衣食住行中表现的淋漓尽致。
三新楼里,修建了三个澡池,大约都在二十四平,池中水深一米上下,按照水温的区别,有温池、热池、高热池。大部分顾客选择温池,或全身浸入水中,仅留一颗脑袋喘气儿,或坐在池沿儿上,单把两腿浸在水里,治疗关节炎和腿脚疾病。高热池,很少有人受得了,即便使用,也是在池沿儿坐着,用手撩水擦身,像是传统中医热敷驱寒理疗。
洗完了澡,也不忙着就走,披上浴巾,在自己的房间或者大厅里找个床一躺,睡会儿觉,叫“眯瞪一会”,最是长养精神。大厅还有商品出售,比如香烟、茶水、水果、萝卜,躺着喝碗茶,吃几片青萝卜,或谈天说地,或神游天际,真可说是人间第一享受。这样的生活,也只能是兜里阔绰又有空闲的人,才能奢侈的境界,要不说"有钱无难事,无钱万事难"呢。
"石头大狮的胶澳笔记"皆属原创,灵感来自参考资料、历史典故和民间传说。
部分图片、参考资料取自互联网和相关书籍,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喜欢这篇文章欢迎评论区留言讨论。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