棒球打到屏幕上了(打出一家科技公司)

棒球打到屏幕上了(打出一家科技公司)(1)

一个体育公司需要多少数据?

按照 MLBAM CTO Joe Inzerillo 的说法,一场比赛需要 7TB,一个赛季两千多场比赛下来一共就是 17PB 数据,能够装满 1.7 亿块常见的 1TB 容量电脑硬盘。

这个数字有点惊人,特别考虑到这些数据并不是用于高清电视直播的视频画面,仅仅是 MLBAM 分析比赛中球的飞行轨迹以及棒球选手动作所用到的数据。

17PB 的数据最后变成了什么?本周举行的亚马逊 Re:Invent 大会上,美国 MLB 职棒大联盟下属公司 MLBAM(MLB Advanced Media)作为亚马逊云计算服务的样板客户上台演示了三周前刚刚上线的 StatCast 系统。

上月下旬的巨人队比赛是 StatCast 第一次对外展示,当击球手挥棒击中球之后,球速和飞行时间立刻显示了出来:

棒球打到屏幕上了(打出一家科技公司)(2)

防御方队员开始跑垒:

棒球打到屏幕上了(打出一家科技公司)(3)

可以看到,在一开始加速之后,他迟疑了一下,判断情况,接着又继续加速达到每小时 33.6 公里之后开始减速准备触垒。

最后他晚了 0.02 秒。如果他没有减速,能成功触垒吗?

和游泳比赛直播中,浮现在画面上的那根虚拟的世界纪录线不同,StatCast 以接近实时地速度在节目中生成了这些画面。为解说人员和球迷提供了实时的图形化数据解读。

棒球打到屏幕上了(打出一家科技公司)(4)

棒球是一个传统上重视数据的体育比赛。职棒大联盟用数据分析的历史非常早,Michael Lewis 所著的《点球成金》(Money Ball)和其改编电影就曾对此有过详细描写。这个由真实事件改编的故事中,资金受困的奥克兰运动家队通过数据分析组建了一支由老弱病残搭配而成的球队,在广泛的质疑中成为当年联赛成绩最好的球队之一。

书中球队经理所用的分析方法实际上是一种专门的棒球学科,名叫赛伯计量学。这门学科只有一个目的:通过记录棒球比赛的各项统计数据,对比赛和球员进行分析、评价和预测。自 1964 年《棒球概率学》(Percentage Baseball)发行以来,赛伯计量学的历史已经有 50 年。正式建立这个概念的 Bill James 是波士顿红袜队的顾问,也是棒球史上最有名的形象之一。

赛伯计量学打破了传统棒球界的迷思。怎么样挥球棒才能制造最有力的打击?一个球员明年的表现大致如何?有哪些短板在阻碍球队得分?哪些球员搭配起来最有效?这一切不再完全依靠教练的经验,而是通过更细分的数据、更多的计算和分析来完成。

StatCast 则将数据分析的成果近乎实时展示出来,而它展示给观众的信息只是收集到的一小部分。更多的数据被提供给球队,帮助球队制定更合理的赛场策略和训练计划。它由两部分组成:追踪棒球的雷达和追踪运动员的高速摄像机列阵。

比赛现场安装的雷达由丹麦创业公司 TrackMan提供。TrackMan 的 SABR40 棒球雷达将军队追踪飞机和导弹的 3D 多普勒雷达用于追踪棒球飞行轨迹。

雷达每秒扫描 2000 次场地,根据反回电波的变化判断棒球的运动。它的高精度扫描不光能获得棒球的飞行速度和轨迹,还能知晓对于比赛有影响的旋转角度。

运动员的速度变化则由 ChyronHego 公司设计的摄像机列阵记录:

棒球打到屏幕上了(打出一家科技公司)(5)

每个列阵由两个倒挂着的方块构成,每个方块相隔 15 米, 它们就像人的双眼一样通过不同角度“看到”的画面获得立体的影像,据此判断运动员的运动速度。

你可以把它理解成微软 Xbox 游戏机上追踪人体运动的 Kinect 传感器,区别在于它能精确追踪数百米万的每个运动员,而不只是你家的客厅。为了做到这一点,每个“眼睛”都有三个 4K 分辨率的高速摄像机。

仅这两个系统就每场比赛就会生成 7TB 的数据,一个赛季 2430 场比赛就是 17PB。球场获得数据后会实时将数据上传到亚马逊的云计算平台进行加工,绘制成普通人能看得懂的图形表现。具体结果就像下面这段视频一样:

最终的视频除了在电视上播出以外,也会通过互联网传送到用户的游戏机、手机和平板电脑上的应用里。

当乔布斯 2010 年发布初代 iPad 时,MLBAM 是极少数几个有机会上台演示应用的公司之一。这家公司今年的收入预计将达到 8 亿美元、提供超过 40 万小时的在线视频播放。

棒球打到屏幕上了(打出一家科技公司)(6)

不会有人将即将卸任的职棒大联盟主席 Bud Selig 当成体育界的乔布斯或者贝索斯。这位传统与规律的代表 22 年前从小布什手中抢下主席位置(此后小布什选择竞选州长,最终进了白宫)。之后几乎每个工作日,Selig 都维持着中午下楼买热狗和健怡可乐当午餐的固定作息,这几乎成了每一篇关于他的长篇报道必须提及的细节。

Selig 的办公室里甚至没有电脑,他不用互联网和电子邮件,别人要找他只能通过电话联系。但正是这样一位老派的先生在 2000 年互联网泡沫破裂时联合职棒大联盟的 30 个俱乐部成立了子公司 MLBAM,利用互联网改善棒球比赛播放体验。

为了不让职棒大联盟上百年历史的组织架构阻碍技术创新,MLBAM 在成立之初便高度独立。除了比赛内容使用权以及每个俱乐部每年出资 100 万美元以外,MLBAM 的技术研发独立于上百年历史的职棒大联盟。

MLBAM 成立后先是为职棒大联盟和下属的 30 个俱乐部建立官方网站。不过早在 2002 年它就开始将业务延伸到流媒体,在网站上提供比赛视频播放。接着在 2005 年,MLBAM 以 6600 万美元的价格买下了售票网站 Tickets。目前已经有 5% 的棒球赛门通过手机应用销售。MLBAM 的 At The Ballpark 应用允许已经购票入场的用户在场内直接在手机上付费升级看台座位。

成立三年后,MLBAM 便已经开始盈利,并在 2006 年将早期投资还给了俱乐部。2005 年,花旗银行、高盛、CSFB、摩根大通等投行曾试图劝说 MLBAM 上市,当时只有在线视频业务的 MLBAM 估值已经达到 20-25 亿美元。

棒球本身是一项历史悠久、极其传统的运动,这个曾被称为美国全民休闲(America's Pastime)的竞技赛事正在橄榄球和篮球的冲击下走向下滑。据统计,去年观看职棒大联盟 World Series 赛事的观众平均年龄已经达到 54.5。6-17 岁青少年中观看棒球的比例只有 4.3%,约为 10 年前的六成。

吸引年轻观众对于职棒联盟变得越来越急迫,或许这也是 MLBAM 如此重视通过技术改变观赛体验的原因。

不过不管棒球本身发展如何,MLBAM 看上去都是一个前景光明的商业故事。

MLBAM 的视频业务已经随着智能手机和平板的普及而爆发。

今天 MLBAM 的视频业务已经不仅限于棒球,它还建立了一个流媒体技术平台。迪士尼旗下 ESPN 体育台的手机应用、WWE 摔角比赛和世界杯的美国队比赛也在通过 MLBAM 建立的平台播放。

正如 Selig 本人两年前接受 Fast Company 杂志采访所说的:“我想它(MLBAM)不只是美国体育商业界过去 12 年的一件大事。也是整个美国商业史的一件大事。”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