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的自白经典散文 文字在纸页上折射出的真情流露

雨的自白经典散文 文字在纸页上折射出的真情流露(1)

散文集《耕云种月》,其书名就颇值得玩味。“耕云”是一种境界,而“种月”是一种情怀。在其文集的梳理上,也可以看出这种境界和情怀所折射的人文品性。“春风”“夏雅”“秋颂”“冬集”,四辑里的文字,每一篇文章都有其性情的流露。作者张琳和我同是皖北人,在文集里,张琳对故乡的怀念和留恋,不仅能让我的思绪回到故乡,回到皖北,也能让我们在共通的记忆里完成对乡土风物的再一次追忆。而他用心吟咏的“普洱”是他工作的城市,第二故乡所给予他的诗情与思考,让他仿佛拥有了生命的活力,在茶城,他感恩岁月的馈赠,感恩生活的哺育,在阅读中提取自己的想象,在想象里达成文字的还乡。

张琳的写作恰是我们传统文人的一种理想化创作。有故乡可供情感退守,有工作可让自己的衣食无忧,有书读,有书房可供休憩,有精神的寄托,有理想的安放。而这一切,离不开老一辈的栽培与培养,也离不开个人的努力和拼搏。同时,保留着阅读和写作的雅好,让文字发出心内的声音,在《耕云种月》的文集里,这份情怀的释放,不论怎么看,都能窥测到古意的绵延。相较于古人对于创作的一种向往,而张琳的写作,隔空唱酬出一份心境,一份书写的唯美与真实的浪漫情绪。

散文集我前前后后读了四五遍,每读一遍,都能读出不一样的禅意与诗意。在当下,自媒体的发达,已经消解了我们的注意力。浅阅读代替了深度阅读,电子阅读冲击着纸质阅读。而我想说的是,这种阅读危机的到来,恰恰需要我们用心去鉴别,用心去审视。我固执地认为,纸质阅读依旧是阅读的核心要义,当手指与书页触碰的刹那,文字的芳香所弥漫的气息能够让一颗阅读的心安宁。眼、耳、手共同作用的结果,完成了对阅读的一种情绪上的考验。作为时代的一个节点,能够静下心来,安下心来阅读、写作,本身,就是静气的过程。让文字落在纸页上,坚守着那份纯真的品性,拒绝着时代洪流的洗刷,保留着心境的纯真,这一点,又诠释出对深度阅读提供营养的一种动能。

此番收录进散文集里的文章,大部分曾发表在《普洱日报》《淮北日报》等报纸和杂志上。这次在文集里相遇属于故友重逢。文字存在的意义何为?写作的意义何为?读了张琳的散文,我有一种很强烈的体会。那就是给我们读者提供一个可以参照的空间,像一面镜子一样,不仅照一照我们的面容,还能从物是人非的变化中看到那份逝去的记忆,然后重新回味或者重温一下岁月的流逝带来的一个人乡愁里的沉淀与思考。

先看“春风”一辑里的文字。如春风拂面,如春雨润田。一阵春风袭来,我和张琳一道回到了淮北,回到了皖北平原。他笔下的槐花已然开放,麦黄杏飘香诱人,布底鞋虽然淡出了都市生活,但是,还会像古董文物一样勾起人的回忆。虽是“春风”,却有着秋风的萧瑟。我总在想,为何离家千里之后,乡愁依然会萦绕在脑海?当我们从母体的怀抱挣脱,离开熟悉的环境,在一个陌生的环境学习、工作、生活,就像无根的浮萍,是一种精神上的怅惘和失落。急需寻找到根脉的营养,急需在记忆的温情中感受到那份真切,才能用乡情源头的活水滋养当下的生活。乡愁是本源,是一切写作的源动能。《一张烙馍卷故乡》《临涣烧饼香》《春来又闻荠菜香》等文章,借助美食唤起对故乡的回忆,是赤字深情,也是对故乡的亲近与热爱。

在这些文章里,张琳写故乡并不是泛泛而谈,他会抓住一个细节,抓住一个瞬间,让思绪集中到一处,比如《麦黄杏》里,他这些写道:“杏花的开放时间仅有十天左右,身上厚厚的衣服还没来得及减退,杏花便开始落下,褪去了春的美丽。不久,便有拇指甲盖大小的小青杏挂在枝头。紧接着,杏树便开始抽出新的叶子,慢慢地由抽出的新节变成硕大的叶子。小青杏掩映在绿叶中间,好像新的生命在颤动,好不诱人。有时禁不住诱惑摘一颗放在嘴里尝尝,涩涩的,酸酸的,眨巴着挤住眼睛,嘴里不住地吸溜,不忍再尝;有时会捡起被风吹掉到地上的杏,杏果肉咬掉,把杏仁用力一挤,苦苦的杏仁汁液便溅得满脸都是,小伙伴们便哈哈大笑起来”;

而在《人间至味是家常》一文中,他写烙菜馍,几近是写意的笔法:“只要我看到母亲从田地里摘回一些油菜苗,我就知道一定是要做烙菜馍。母亲先把青菜洗干净控干水分,切碎拌上辣椒粉和调料、少放些食盐和芝麻油拌匀。然后就开始和面,菜馍多用小麦面粉为原料,少有掺杂面的。事先将面粉调水和得软硬适中,有时还会让面‘醒’半小时以上。面和得硬了,擀起来较累人;和得太软了擀好了也会变形,而且容易粘连,所以和好面是擀的第一步。将和好和“醒”好的面,揉搓成长条,用手揪成一个个馍剂子,然后用两头细中间粗的特制的擀面杖擀擀面。每个饼大概直径在20—25公分左右,又圆又匀且薄如蝉翼”。

张琳对故乡的回忆,落实到文字的书写上,既带有几分深情,又有着史料一般的记录。不仅给当下的读者,也给未来的读者留下了一份难得的怀想与回忆。由于文中有细节的加持,让文章读起来不生硬,更有着亲切感,朴素的真情,每每读张琳这些乡情浓郁的文字,仿佛我也回到了老家的灶台,看着奶奶和母亲为了一家人的饭食,精心忙碌着。

在第二辑“夏雅”中,张琳用笔墨勾勒出他在普洱的生活。写普洱,写边疆风情,写在云南每一天的感受。读完这一辑的文字,我有一个很深的体会,那就是,张琳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懂得感恩的人,同时对生活的美好充满了向往,喜欢在生活的细节上发现新意继而写出自己感受的智者。《小城故事多》《雨落科米谷》《云雾漫山飘》等,如果没有发现细节的能力,是写不出这样动情的文字的。由此我想到,余光中在《散文的知性与感性》一文中所说:“在一切文体之中,散文是最亲切、最平实、最透明的言谈,不像诗可以破空而来,绝尘而去,也不像小说可以戴上人物的假面具,事件的隐身衣。散文家理当维持与读者对话的形态,所以其人品尽在文中,伪装不得。”

张琳坦露着自己的真情,用心记录着自己内心的感受。让读者在阅读他的经历的同时,也在情感中重温那一次次个体的经历与回忆。对文学的挚爱,对生活的热爱,对写作的痴迷,让这一辑里的文字,有着如雨后清新的舒畅感。

由于我没有去过普洱,此番阅读“夏雅”里的文字,是跟着张琳笔下的情感路线,漫游了一次茶城,漫游了一次普洱。也让我对边疆的这座小城,有了情感上的向往。《景迈深处有人家》《一盏普洱两地相思》《这是一个有爱的城市》等,道尽了作者的深情,尤其是《这是一个有爱的城市》,用诗人般的视角写出了普洱这座城的温情与温馨。下笔真切,用字也有力道。只有对普洱心怀真情,对茶城有着非同一般的感受,才能写出这么美的文字。有的时候我们说文如其人,张琳用自己的诗笔,认真践行着这一写作哲学。

而“秋颂”和“冬集”两辑,更像是把“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感受,记录在纸上。让一颗行走的心,放飞在旅途,行走就是记录。而让一颗阅读的心,停留在书本里,更像是在俗世中修行。他写草原,写出了一种行吟的唯美与浪漫。而在《吾家有女初长成》一文中,看出了一个爱着女儿的父亲,有着深厚的情感沉淀。我读张琳的散文,从其字里行间感受到了一份真情和真实的存在。其实真情难得,真实地坦露自己的心扉更难。这两年,在散文创作领域,有一种说法,就是散文可以虚构,我想说的是,和小说相比,散文存在的价值恰恰在于它的“真”,如果散文可以虚构,那和小说有何区别?为什么我们很多作者在写作散文时,达不到或者做不到“真”的境界,我想,这和一个写作者对于文学对于写作的最初态度有着很大的关系。

巴金说,要把心献给读者。就是说我们在写作时,不要端着,不要高高在上,而要真实地展现自己的内心世界,真实地展现自己的生活态度,作文如做人,生活中是什么样的人,在文章中,真实地展现自己就可以了。张琳在散文集中用“真”这个理念贯穿着自己的创作,是一份难能可贵的坚守。

张琳曾经是一名军人,如今转业到地方了,依然没有蜕变军人本色,反而让这份本色保持在生活中。军人的干练、自律,军人的家国情怀,军人的执着与热忱,在其文字中继续弥漫着这份本色情感。而他对于阅读的痴迷,也激发了我记忆中的影像。在物质贫瘠的时代,没有系统的阅读条件,阅读连环画、小人书,自然是一种难得的体验。在皖北农村,有着丰富的乡村生活经历,更是一种大自然的阅读。阅读自然要胜过万卷书,割麦、拉麦、打场,不仅仅是张琳有着这份生活经历,我们这些从农村走向城市的人,也有着相同的经历。

在《吹灭读书灯,一身都是月》一文中,张琳详细记述了自己的阅读、创作经历,文学之路向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它要经过漫长的累积,漫长的积累,还要有着一定的悟性,一定的天赋才华的介入。当然,有了天赋才华,还要有对文学事业的赤诚与热爱,还要坚持与努力,缺一不可。

每个人的文学创作经历都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对于张琳来说,这笔财富可能颇有自我认可的过程。在长期伏案写作的过程中,他乐于享受着孤独和寂寞带来的那份宁静,拒绝喧嚣,只想在安静的世界里创造着思考的文字。文学创作是一份寂寞的事业,唯有安守这份寂寞才能有所收获。我的脑海里总会浮现这样的画面,在皖北,张琳行走在老家的街道和古镇,思绪万千,每一次从普洱回到故乡,就像是在了结一桩心事,看看故乡的麦田,看看老屋前的槐树,喝一喝口子酒,只有这样,也许才能心安。而在普洱,他工作着,生活着,疼爱妻女,做一个丈夫和父亲应尽的责任,感恩地生活着,暮色来临之时,会伏在书桌旁,写下这些真情文字。

文字可以通心,文字也像电流一样,可以在人与人的内心互动。我在散文集《耕云种月》中读到的,是一个作家心灵记录的过程。我不仅仅是在读张琳的文章,其实,也在读我自己对过去的往事,逝去的记忆乃至对今时的生活的一份感受,一份感怀。因为文学,让作者和读者共同在一本书里,感受着文字的美感;因为文学,让阅读变得有乐趣,有情趣。张琳在散文集后记里所写的文字,也颇能引起我的共鸣,对于文字的热爱,让一个人的爱好都变得高雅起来。初心是什么,初心就是对真实情感的坚守,就是透过真情文字,架起桥梁,然后抵达一份澄明的境界。寻找这份境界,是每一个写作者的夙愿。

雨的自白经典散文 文字在纸页上折射出的真情流露(2)

作者:周维强,从事评论写作多年,结业于浙江文学院青年作家(诸暨)班。在《青春•中国作家研究》《中国艺术报》《当代教育》《浙江作家》《上海作家》《四川作家》《华西都市报》《新疆艺术》等报刊发表文学评论数百篇。荣获“钱潮杯”首届青年创意家·网络文艺评论奖,入围首届杭州青年文艺评论大赛奖,获第五届“诗探索•中国诗歌发现奖”提名。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