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的佛教思想(与西游记相关的15个佛教知识)
由于《西游记》的神话故事,多数人自然而然地会以为唐朝是以佛教为第一教派然而事实上,李唐时期,政府支持力度最大的还是道教唐高祖李渊曾对三教排序:一是道,二是儒,三才是佛李渊还曾炒作自己便是太上老君李聃的后代,是“神仙之苗裔”李聃虽不是道教创始人,却被尊为其代表人物于是,道教就顺理章地成为李唐王朝信奉的第一宗教以及重要政治工具据统计,盛唐时,道教有1687座宫观,道士数以万计在如此浩大的道教背景下,不但身为帝王的李家子弟们崇奉道教、重用道家人士并积极参与“练丹”之事,连身为皇室的公主们也热衷其中在《新唐书》不完全记载的198名唐朝公主中,有14人经历过道士生活,占有率7.07%这不管放在哪个朝代、哪个国家,都是相当高的数据,由此也可见道教在唐朝的兴盛,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西游记的佛教思想?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西游记的佛教思想
1 唐朝的第一宗教是佛教吗?由于《西游记》的神话故事,多数人自然而然地会以为唐朝是以佛教为第一教派。然而事实上,李唐时期,政府支持力度最大的还是道教。唐高祖李渊曾对三教排序:一是道,二是儒,三才是佛。李渊还曾炒作自己便是太上老君李聃的后代,是“神仙之苗裔”。李聃虽不是道教创始人,却被尊为其代表人物。于是,道教就顺理章地成为李唐王朝信奉的第一宗教以及重要政治工具。据统计,盛唐时,道教有1687座宫观,道士数以万计。在如此浩大的道教背景下,不但身为帝王的李家子弟们崇奉道教、重用道家人士并积极参与“练丹”之事,连身为皇室的公主们也热衷其中。在《新唐书》不完全记载的198名唐朝公主中,有14人经历过道士生活,占有率7.07%。这不管放在哪个朝代、哪个国家,都是相当高的数据,由此也可见道教在唐朝的兴盛。
2 为什么佛教在出现的几百年内都没有经典?佛教的教义就是佛陀的思想,这些交易最初是口传的。为了便于记忆,一开始是采取偈颂的形式,后编集为由经、律、论组成的“三藏”。直到佛祖释迦牟尼死后几百年,他的思想才用文字记录下来。在此之前,由于口口相传会出现各种错误或者误解,佛教已经出现了几个不同的教派,其中主要是小乘派和大乘派。在中国流行的主要是大乘教派。
3 “八戒”是和尚的戒律吗?在古典名著《西游记》中,猪八戒的形象深入人心。他原本是天蓬元帅,唐僧根据佛教经典中的“八戒”为其取名。那“八戒”指的都是那些呢?八戒并不是僧侣的戒律,而是为在家的佛教徒制定的戒律,包括:不偷盗、不杀生、不淫乱、不饮酒、不妄语、不睡高广大床、不化妆、不看歌舞及过午不食。佛教的戒律很多,出家的僧侣较为严格,而在家修行的俗家弟子做到上面的八戒也实属不易。猪八戒在《西游记》的故事里就屡次犯戒,并且出现很多滑稽的场面。
4 “观音菩萨“为何又称”观世音菩萨“?我们日常所说的“观音菩萨“,又经常被人称作“观世音菩萨”。这是何故呢?观音菩萨是佛经中的一位菩萨。佛教由印度传入中国,大量的梵文佛经也被众多信徒翻译为中文,其中观音菩萨便是由梵文意译过来的。其实,它最初的译名正是观世音菩萨。到了唐初,为了避唐太宗李世民名字中的“世”字,才讳略称作观音菩萨。
5 “释迦牟尼”是什么意思?佛祖释迦牟尼原名叫乔达摩悉达多终于大彻大悟,超脱了轮回和生死,成为了佛陀。佛陀出家前是释迦族人,牟尼是“智者”的意思,释迦牟尼就是“释迦族的智者”的意思。释迦牟尼不仅是释迦族的智者,他高尚的品格和深邃的思想,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
6 为何称禅林住持为“方丈”?在《西游记》等小说和影视作品中,我们常见将禅林寺庙的住持或是出家的师父称作“方丈”。这个名字究竟是从何而来的呢?原来,古时印度寺庙的僧人大多住在一起,而僧房大多是一丈四方之室,故称之为“方丈室”,后来便慢慢演化为指住持的居室,而今天就成了对禅林住持或师父的尊称,俗称“方丈”或“方丈和尚”。也就是说,唐朝时期应该还没有方丈。
7 “三宝殿”是什么?俗话说:“无事不登三宝殿。”那三宝殿是什么地方呢?三宝殿是佛教用语。三宝即佛、法、僧;三宝殿就是佛、法、僧的主要活动场所。佛是指佛像代表的神佛,法是指佛教经典,僧是指僧侣。三宝殿就是指举行佛教活动的的场所,如大雄宝殿;法就是存放经卷的藏经阁;僧是指僧侣休息的禅房。上述三个地方都是重要的佛教重地,闲杂人等都不得入内。所以,没有重大的事情不能进入三宝之地,“无事不登三宝殿”的说法渐渐成为习语。
8 佛教的出家人为什么叫“和尚”?“合”即忍耐和顺从的意思,是佛教教义的核心。佛教认为,人间一切的痛苦,如生、老、病、死,都是来源于人的各种欲望;为了超脱这种痛苦,必须清除这种欲望。佛教反对斗争,主张修行,忍受痛苦,调和斗争,而“合”就是修行的根本方法。佛教僧侣与世无争,终身修行,就是崇尚“合”的人。和尚的意思,就是“以合为尚”,即崇尚和谐。
9 和尚为何要吃素?我们一直以为,和尚吃素理所当然是佛经的要求。其实不然,和尚最初是可以吃肉的。佛经中的禁荤——念作“熏”,意为气味熏人的蔬菜如大蒜、葱等。我们如今说的肉,在佛经中称作“腥”。事实上,和尚不准吃肉,是由南朝梁武帝萧衍最早从“不杀生”的观点演化出来的规定。这是一个笃信佛教、向往出家的皇帝。他认为,经书中的“戒杀生”,必须是在戒吃肉的环境下才能从根本上实行。所以,他下旨提倡全民吃素,并规定和尚不准吃肉。就连祭祀祖宗的供品,也改成了面粉做的“猪肉”。另外,现在和尚不吃肉也是根据情况而定的。比如大乘佛教是什么肉都不能吃,而小乘佛教其实在一些条件下允许吃肉。就是现在在印度、斯里兰卡等国家里,和尚还都是可以吃肉的。
10 “荤”是指肉食吗?“荤”最初其实是指蔬菜。通常认为“荤”是指肉食,荤菜指的就是用肉类做成的菜;实际上,这是一种长期形成的误会。“荤”和肉无关,“荤”指的是有刺激性气味的蔬菜,经常说的“五荤”包括大蒜、小蒜、葱、韭菜、兴蕖。佛教徒禁止吃荤,就是指的这些有特殊味道的东西。这样做的原因,是因为吃过这类食物的时候,嘴里会有刺激性的味道,然后再诵经或者祈祷,会对神明不敬。之所以会将荤误认为肉类,是因为戒荤作为佛教的戒律,在传到中国的时候发生了一些演变。出家人禁止吃肉,而其他人发现和尚不吃肉,由得知他们“戒荤”,便将肉和荤联系起来,时间长了就成了普遍接受的习惯。
11 “十恶不赦”是哪十恶?“十恶不赦”常用来形容恶贯满盈、罪无可恕之人。那其中的“十恶”指的是什么呢?有不少人以为是“吃喝嫖赌抽,坑蒙拐骗偷”,这就大错特错了。在现代汉语中,成语“十恶不赦”中的“十恶”并非实指,而是泛指重大的罪行。但是,在我国古代的刑罚律令中,“十恶不赦”中的“十恶”却是实有所指的。“十恶”最初是佛教中的一个用语,指10种当招致地狱、饿鬼和畜生这“三恶道”苦报的恶业,故又称“十恶业道”。“十恶”作为古代刑法中的罪名,最早是出现在《齐律》中,当时称为“重罪十条”。《齐律》曰:“列重罪十条:一曰反逆,二曰大逆,三曰叛,四曰降,五曰恶逆,六曰不道,七曰不敬,八曰不孝,九曰不义,十曰内乱。其犯此十者,不在八议论赎之限。”“重罪十条”把以上10条罪行称为“十恶”,并且规定绝不赦免。到了隋唐,经过隋代《开皇律》与唐代《唐律疏议》的进一步修订,就正式形成了“十恶不赦”的罪名说法。
12 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什么是“浮屠”?“浮屠”是“佛陀”的别称,这个别称的出现源于不同的音译,这个词在梵文中写作“Buddha”,简称“佛”。“浮屠(佛陀)”的意思是“大彻大悟的人”。凡是自身达到大觉悟、帮助他人觉悟、修行达到圆满的人,都可以成为“浮屠”,即佛。而胜造七级浮屠中的“浮屠”并不是佛的意思,它是来源于一个翻译的错误,将“佛塔”一词错误地也音译为了“浮屠”,所以佛塔也被称作浮屠了。这个成语的意思,就是救人一命,胜于建七层佛塔。在佛教教义中,拯救人的生命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情。
13 “九泉”为什么指阴间?“九泉”并不是指9处泉水,可以简单地理解为“很深的泉”;而是泛指很深的地方。这个词是由古代的劳动人民打井的经历得来的。在打井打到很深的地方时,会打出泉水。由于井底有一些泥土,在泉水刚开始涌出的时候呈现黄色,就被称作“黄泉”。当时的人们认为,阴曹地府在很深的地下,所以黄泉就成了阴曹地府的代名词。“9”是最大的个位数字,在古代是“很、极、最”的意思,两个词结合就是“最深的黄泉”,于是“九泉”就成为了阴间的象征。
14 看破红尘的“红尘”指什么?在汉朝作家班固的《两都赋》中,有这样的句子,“阗城溢郭,旁流百里,红尘四合,烟云相连”,在这里是形容大城市的闹市区飞舞的烟尘。所以,古时把繁华热闹的地方比作红尘。久而久之,这种比喻的意义日渐宽泛,因为繁华热闹的地方多与纷争于享乐有关。而出家的人都说自己“看破红尘”,一般就是指看破了繁华的人世。
15 大乘教法与小乘教法有什么区别?大乘佛教的出现,是佛教发展史上的一个新纪元,它约产生于公元前一世纪左右。“乘”是“乘载”与“道理”的意思,“大乘”意味着大的车船,可以运载芸芸众生到达涅槃彼岸。所谓“大乘”,本是“大乘”倡导者们对自己学说的赞美之词;所谓“小乘”,则 是大乘倡导者们对于早期部派佛教的种贬称。在大乘看来,小乘显然是“小道”或者“小业”,是佛陀为小根器的人所讲的教法。
至于二者的区别,从理论上看,小乘一般主张“我空法有”,即否认有实有的我体,但不否认客观物质世界的存在;而大乘则主张“我法两空”,即否认有一个实有的我体,也不否认客观世界的真实存在,认为现实世界中的一切物质与精神世界都是假象,都是空的,如同梦幻泡影,唯有涅槃境界才是真实的。这就把小乘佛教中残存的一些唯物主义因素从理论上作了彻底的否定,对唯心主义辩证法做了高度的发展。
从实践上看,二者的分歧首先表现在它们截然不同的佛陀观上。在部派佛教的分化过程中,小乘某些部派对佛陀已作了神化的解释,但另一些部派还或多或少保留着佛陀的教主即人,而非神的身份。在大乘佛教那里,佛陀则完全变成了一个崇拜的原则,他被赋予至高的神性和法力,是大慈大悲、法力无边的众神之主。在此基础上,大乘又提出佛有二身、三身以至十身的说法,同时又称三世十方有无数佛。
在修持的行径和结果方面,小乘主张修阿罗汉果,以此来求得自己的解脱;但大乘佛教认为这种目标不够高级,主张坚持佛果。如果一下子不能达到成佛的境地,至少可以先做佛的候补者菩萨(求大觉之人)。菩萨要上求菩提(智慧),下化众生,宣扬大慈大悲、将建立佛国净土做为最高目标。显然,大乘佛教的普度众生比小乘佛教追求的个人解脱更具高尚的利他主义色彩,其西文极乐世界也比不再轮回更具诱惑力。
由于目标不同,二者在修持内容和方法上也必然有不同的要求。小乘非常注重出家修习,认为出家高于在家,修习的内容主要是“三十七道品”(又称为“菩提分”)。这些项目十分繁琐,主要集中在个人伦理与心性修养的实践上。而大乘佛教则主要修习“六波罗蜜”或“十波罗蜜”。六波罗蜜指布施、忍辱、持戒、精进、智慧、禅定;再加上善巧方便、愿、力、智,为“十波罗蜜”。大乘佛教的修行方式相对小乘而言要简便得多,更易为一般民众所接受。除了出家的僧侣外,还有许多在家修行者,称为居士。居士只要遵循一些基本易行的戒条,并向寺院布施,仍可从事自己原有的职业。他们可以腰缠万贯,也可以子孙满堂。这种修行方式因为更接近现实,吸引了众多的信奉者。
大乘佛教扩展了佛法的普遍性,认为众生皆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使佛法与一般民众的现实生活更紧密地联系起来了。大乘思想无疑比小乘思想更为缜密、精致。
-End-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